感谢施老师耐心细致地回答!
晚辈这里真心谢过了!!!
虽是初涉学界,但也切身感受到“国内学术界互不对话”的现状和弊端。 我认为,中国缺少对话、没有理论可能跟国人的“和为贵”的传统,倾向于“形象”思维以及现下的浮躁风气都有关系。不过,作为学术晚辈,我们还没有资格讨论这个。
我却是在看了刘魁立老师,您,吕微老师,陈建宪老师等的成果及讨论后,才在大潮汹涌的“外部”研究之中坚信了“共时”研究的价值。您的《民间文学共时研究的兴起》我早已拜读,很受启发。(呵呵,其实您的成果一直是我跟踪的对象!)更感谢您推荐的另外几位前辈的成果,我会认真拜读,仔细思考。希望我们这些小辈们能对话起来,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建起一些东西来。(呵呵,有些狂妄啦!)
关于“学术研究其实是需要超强三力的工作:财力、智力、体力”的说法,有点不同意您的见解。“财力”的大小取决于物质欲望的大小,因人而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