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的由来及习俗
时间过得真快,觉得刚过完春节,马上又要的农历的“二月二”了。二月二又叫“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苗族、布依族、满族、侗族、黎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族也过此节。因为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时间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而得名。
关于二月二的由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不同,人们对于它的由来的不同。这里只说一种:本来是在二月初一,后来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节令。根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和三月上巳(十五)。其中两个节在正月,二月没有。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便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此节在唐代就流行,人们在这一天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果子等相问遗,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白居易《二月二日》诗就写踏青:“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时生。青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刘禹锡《淮阴行》、郑谷《蜀中新雨》诗都写到了挑菜、拾菜。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联系惊蛰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以驱虫害和祈求丰收为主的节日。
传说龙在这天苏醒过来。我国古代民间极为崇拜龙,认为它能兴风作雨,主管天下的水,它的宫殿就在水中,也认为龙像蛇一样要进行冬眠。秋后,龙不在降雨,就回家休息;开春,它又醒过来,飞到天空,为人们布云降雨。因而在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要过春龙节。这天,人们的纪念活动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做饼,称为“龙麟饼”;或做面,称为“龙须面”;还有的将发好的面做成盘龙状,上锅蒸好称为“圣虫”,甚至还要加上颜色美化一番,摆在供桌上。还有一种形式称“引龙回”,即将灰或谷糠从室外的井边或河边撒起,一直引到室内水缸边,再围水缸撒一圈,意思是希望风调雨顺。
在山东地区在二月二的风俗普遍是,撒灰圈,吃炒豆。
这天,家家早起打扫天井、大门口,用簸箕或木锨,让灰顺着流下,在庭院中画大圆圈,中画“十”字或梯子,放上五谷杂粮,谓之“打囤”,也有叫“收囤”的,用以祈求丰年;并以有无风来预测年景。早晨,民众多至土地庙祭祀。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地庙大都已废,作囤者渐少;近年来,有的乡村作灰圈这一习俗又有恢复。清人郭麟曾就二月二作《竹枝词》:“杨柳初垂杏未开,天仓安囤散灰圈,龙抬头日人先起,再散灰圈收囤来。”
这天家家炒豆,名叫“蝎子豆”,含有炒死毒蝎,祛病消灾之意。蝎子豆有黄豆、黑豆、地瓜豆和糕豆等多种。炒脆黄豆是趁热拌糖即成;炒糕豆是用黍面加糖,切成小方块,炒熟而成,气味香,甜而酥,寿光称此为“炒焦叶”,安丘称此为“其子”。现在除了胶东部分地区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过在蝎子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子豆的一个新发展。眼看二月二就要到了,各个商店的老板也不失时机的把各种各样的炒豆摆上柜台,准备在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同时,挣上一笔。
临朐一带要在房子周围撒一圈草木灰,叫做“打围墙”,据说穿山甲(领水之兽)害怕草木灰,不敢进宅子,“围墙”有阻挡洪水的妙用。此俗今已无。
这天,男子剃头有吉祥之说,民间有种说法:二月二剃头,一百天不头痛。以前有种说法: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他舅。如果谁剃头就是咒他舅短寿。一般都在二月二剃头。现在都不讲究。
有民谣传“二月二,龙抬头,乾隆皇帝使金牛,正宫娘娘把犁扶……”意含大地回春,春耕开始。节后,农家便春耕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