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家乡的非物质遗产

家乡的非物质遗产

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演变过程比较缓慢,因而保留了较多古朴、原始的文化风貌,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得以世代相传;奇山异水极大地丰富了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三峡人的情感世界,激发起遐想无限的艺术灵感;历代名人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刺激了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演进,这些都为各种非物质文化形式的滋长和传习提供了天然的生态环境,不仅数量多、类型广,而且历史久、影响大。口头传统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谜语、谚语、长篇叙事诗、各式歌谣以及土家族等民族语言。据三峡地区各市县“民间文学三集成”,本地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数以万计,歌谣和谚语数以十万计。乐、歌、舞、剧、曲、画等表现艺术在峡区也均有美感丰繁的艺术形式,散发出泥土芳香。体育竞技方面的抵杆、板凳龙、草把龙、天鹅抱蛋、打飞棒、揪扁担乃至硬气功等,取材方便简单,民族特色鲜明。此外还有民间工艺竞技、雕刻美术、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各种文化空间等等。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已初步形成国家级和省、市、县级代表作名录体系向社会公布。2003年10月,宜昌作为唯—的地级市与浙江、云南两省被确认为国家首批三个非物质文化保护试点单位之一,公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己完成了12个大项、70个子项、62个民族民间艺术种类、128名民族民间文化代表、2470名民族民间艺人的普查建档工作,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起“三峡•宜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色数据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