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盆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源于我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故又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其具体的形成年代已无法确考。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
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齐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 与沙市周边民间丧事礼俗的活动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沙市城区演唱"鼓盆歌"的艺人现在仍保持着原生态坐唱不表演的格局。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使得鼓盆歌在演唱的时候没有太多花哨的动作,而且仅演唱无表演的特征也更具有原始性特点。再加上沙市鼓盆歌保留了原始古朴风范,因此,歌手在演唱的时候,仅以一面鼓作为伴奏乐器。鼓的直径一般为60厘米。击鼓人手中持一对长40厘米的鼓槌。
沙市鼓盆歌在开唱之前都会先摆一张方桌,以供歌手围坐。到了三四十年代,演唱者增多,一桌坐不下,就用两个或三个方桌一拼,成为长形歌案。歌案上面挂着一对风灯,内点蜡烛,前面则放置一屏风,中间供着庄周木刻的雕像,卧睡在小木棺内,表示庄子试妻、田氏劈棺。案台上摆有由丧家提供的供品,并焚上香,案桌及桌上供品又丧家提供,无定数。鼓师将鼓放置在一个翻扑的木盆上,用火纸垫稳。到如今,这样的摆设更为简化,桌上的庄子像已被撤去,鼓下的木盆也被省略掉了,同时风灯中的蜡烛也被现代化的彩色电灯取代,打击乐器由最早的缶到木盆,再到木盆上架鼓,最后定型为单一的鼓。这些简单的家什被歌手们称为"丧鼓担子",一般丧家都邀请有名的"担子",歌手受到邀请后,扛起担子就可以跟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