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用工荒反映出中国教育体制的另一个隐患

德国职业教育是“双元制”
学生是“半工半读”,好像一周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工厂工作,所以他们一毕业就可以立即上手工作。企业也乐于接收学生实习。当然有国家立法保障!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1-2-16 10:23 发表
现在用工市场上,不缺高学历者,缺的是高级技工和能工巧匠——这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关键是社会导向多年来出了偏差,好像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文凭,就啥也不是,上高职是没出息的无奈之选,是从报考大学 ...
据说,瑞士的银行家必须有学徒工经历,否则不能担任高级职位。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1-2-15 19:57 发表
德国重视职业教育,上文已经说到。
瑞士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瑞士,只有2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其余的全部接受高职教育。
正因为瑞士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这才保证了瑞士制造 ...
中国高职已经占了高校招生人数的半壁江山,高校在校生的半壁江山,高校总数的半壁江山。
总体社会上不理解,舆论上不宣传,民众中不认可,考生中不选择。
很难!

TOP

我国的高职教育学习的几大流派: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开发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模式”。
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是德国模式,我们国内对其课程及课程体系重点学习,某些专家提出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被列入了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标准)。我国每年从高职院校选拔相当一批人去德国,主要集中在机电类、汽车类、物流类专业。

“用工荒”原因非常复杂,职业教育的发展肯定能解决一点问题,但绝对不是万灵药。

TOP

从TeigEnte了解部分德国和瑞士的职业教育,长见识了!

德国模式在我国中职推销了数年,但推广不了。现在到了高职,结果大行其道;与教育部某些领导要话语权有关。

最近,高职教育管理从教育部高教司调整到了职成教司,今后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任务就是转岗培训、终身学习、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培训等。

TOP

我国的学位体系有两种,但有一种从来没有实行过。

关于高职办本科,在理论界非常热门,两大观点:一是呼吁部分高职办高职本科;二是三本院校或地方本科办高职本科。这种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

目前,教育部已经要求高职“站好队、定好位”,短时间内升本就堵死了。

其实高职升不升本无所谓,重要的培养的学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要有说服力。否则不能生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