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部分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2012年5—11月)

部分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2012年5—11月)

1、第五届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2年5月4至5日(周五至周六)
地点:国立东华大学工学院四楼国际会议厅
主办单位: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
内容简介:

议程
5月4日 14:20-15:50
主持人:赖芳伶(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论「花踪」文学奖(叶振富,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讨论人: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哈迪治下的马华与马来文学(庄华兴,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教授)
讨论人:魏月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
韩国的鲁迅文学接受与变容(金良守,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教授)
讨论人:尉天骢(政治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

16:00-17:30
主持人:尉天骢
超越马华文学的原始领域:若干当代个案的考察(黄锦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讨论人:李有成(中研院欧美所特聘研究员)
公民性的追求:马哈迪时代的马华文学行动(魏月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
讨论人:张锦忠(中山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第三场征稿中

5月5日 10:10-12:10
主持人: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
在翻译中想象西方:推理小说与文学奖的东亚跨国生产(陈国伟,中兴大学台文所助理教授)
讨论人:赵稀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关于纪大伟作品里日本电影的「引用」──以大岛渚为中心(垂水千惠,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
讨论人:李进益(东华大学台文系教授)
第三场征稿中
第四场征稿中

13:00-14:30
主持人:赵稀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葡萄牙殖民主义的破碎梦想:试论澳门及澳门现代主义诗中失败的殖民地意识型态(区仲桃,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讨论人:张堂锜(政治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澳门作家对台湾文学的接受与转化(张堂锜,政治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讨论人:区仲桃(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美新处」(USIS)与冷战/戒严时代的文学生产:以杂志的出版为考察中心(陈建忠,清华大学台文系教授)
讨论人:应凤凰(北教大台文所副教授)

14:40-16:10
主持人:郝誉翔(中正大学台文所教授)
台港现当代文学数据库的比较研究(须文蔚,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讨论人:陈建忠(清华大学台文系教授)
穿村美学与价值对抗:香港的自然导向文学初探(吴明益,东华大学华文系副教授)
讨论人:刘克襄(香港浸信大学驻校作家)
散叶无垠:平板化阅读中的页面(曹志涟,开元书印出版社)
讨论人:张政伟(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TOP

2、2012年数位文化资产保存国际研讨会

时间:2012年5月8至9日(周二至周三)
地点: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衡道堂(台中市南区复兴路三段362号)
主办单位: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
内容简介:议程

5月8日(周二)
9:30-10:40
主持人:薛琴
Computational Geometry and Ontologi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3D Digital Libraries
What are the future alternatives and challenges for Digital Libraries in Cultural Heritage? (Dr. Marinos Ioannides)
本场演讲备有同步口译

11:00-12:10
主持人:薛琴
3D-COFORM – conquering the life cycle of digital 3D cultural heritage artefacts (Prof. Dieter Fellner)
本场演讲备有同步口译

13:20-14:10
主持人:施胜诚
中国大陆地区建筑遗产测绘的回顾与发展趋势讨论(吴葱)

14:10-14:40
主持人:施胜诚
古迹数字典藏与中小学数字学习操作模式探讨——以「淡水古迹博物馆数字典藏计划数字教材研发计划」为例(黄瑞茂)

15:00-15:30
主持人:邱上嘉
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字化成果(孙可为)

5月9日(周三)
9:20-10:30
主持人:徐明福
Digital Tools For Recording Heritage Places: Potentials, Applications and Constraints(记录遗址的数字化工具: 潜力、应用和限制)(Prof. Mario Santana)

10:30-11:20
主持人:徐明福
空间信息技术辅助文化遗产保护(党安荣)

11:40-12:10
主持人:陈主惠
建筑数字典藏计划之推动(林峰田)

13:20-13:50
主持人:林峰田
国立成功大学1930年至1980年之间校园环境与建筑类文化资产之数字保存与再现(徐明福)

13:50-14:20
主持人:林峰田
几何体导向与影像导向三维数字保存在朱铭雕像记录上之应用(施乃中)

14:30-15:00
主持人:张珑
文化资产数字化技术的整合管理与应用(阎亚宁)

15:00-15:30
主持人:张珑
古迹数字安全与防灾系统建置研究(萧兴台)

TOP

3、第五届两岸韵文学学术研讨会——文学性与音乐性

时间:2012年5月11日至12日(周五至周六)
地点:世新大学舍我楼12楼S1204会议室(台北市木栅路一段17巷1号)
主办单位: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
内容简介:

2012年5月11日(周五)

9:10-10:30【第一场次】

主持人:曾永义(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楚居》与《楚辞》互证五例(黄灵庚,浙江师范大学)
讨论人:鲁瑞菁(静宜大学)
辞赋的节奏性(吴旻旻,国立台湾大学)
讨论人:廖栋梁(国立政治大学)

10:50-12:10【第二场次】

主持人:洪国梁(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诗纬》之用考实〉论文提纲(黄复山,淡江大学)
讨论人:庄耀郎(世新大学)
俞平伯朱自清《古诗十九首》研究之比较(孙荣耒,洛阳理工学院)
讨论人:郭鹤鸣(世新大学)

13:30-14:50【第三场次】

主持人:郭鹤鸣(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钱注杜诗之诗史视域析论(曾守仁,辅仁大学)
讨论人:曾守正(国立政治大学)
从「曲终奏雅」到「发端警策」(许结,南京大学)
讨论人:陈文华(淡江中文)

15:10-17:10【第四场次】

主持人:丁肇琴(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茫茫九陌无知己:读唐代女诗人鱼玄机(A.D.844-868)自况诗作(张雪媃,世新大学)
讨论人:吕正惠(淡江大学)
明清戏曲二题(汪超红,浙江大学)
讨论人:陈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张惠言《茗柯词》之声情特质(陈慷玲,东吴大学)
讨论人:刘汉初(国立东华大学)

5月12日(周六)

9:00-10:20【第五场次】

主持人:齐益寿(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教授)
元代诗法作品中的杜诗(徐国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讨论人:蔡瑜(国立台湾大学)
自《枕云居诗稿》看徐淮生所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心态与因应(徐士贤,世新大学)
讨论人:许东海(国立政治大学)

10:40-12:00【第六场次】

主持人:许结(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河南地方戏怀梆唱词的音乐之美(丁永祥,河南师范大学)
讨论人:施德玉(文化大学)
董西厢诸宫调词曲关系之探析(施德玉,文化大学)
讨论人:曾永义(世新大学)

13:30-14:50【第七场次】

主持人:汪超红(浙江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副教授)
清李玉《北词广正谱》所收北曲尾声曲牌初探(李佳莲,明道大学)
讨论人:丘慧莹(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白兔记》的演变(汪天成,国立嘉义大学)
讨论人:林宗毅(静宜大学)

15:10-17:50【第八场次】

主持人:孙荣耒(洛阳理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典范的形塑——宋初白体诗人考论(王秀云,世新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讨论人:黄奕珍(国立台湾大学)
苏轼与黄庭坚粲字韵和诗发微(李妮庭,东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讨论人:苏怡如(世新大学)
孟称舜剧作对明末社会的反映(金雯,世新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讨论人:李佳莲(明道大学)
浅谈樊粹庭的戏曲观念及其编导实践(徐芳芳,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讨论人:丁永祥(河南师范大学)

TOP

4、2012年东亚文化与政经发展研究生论文研讨会

时间:2012年5月19日(周六)
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本部(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
内容简介:在当代强调全球化与跨领域整合的大趋势之下,国际汉学与文化研究蓬勃发展,而东亚区域政经亦广受瞩目。学者们纷纷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层面来分析汉学与文化独特之韵味,同时也从政治与经济学的层面,来探讨东亚区域政经发展现况。为了能更加了解汉学与文化、及东亚政治与经济长久以来蕴藉的丰厚内涵,并将其特性及视野扩而充之,本系将于2012年5月19日举办「2012年东亚文化与政经发展研究生论文研讨会」。

研讨会时间:2012年5月19日(六)
研讨会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校本部
研讨会活动网址:http://www.deas.ntnu.edu.tw/news/news.php?Sn=178

论文初审通过公告:2012年3月7日(周三)
论文全文截稿时间:2012年4月20日(周五)※缴交论文全文电子文件。

5、 第十三届全国语言学论文研讨会(NCL2012)

时间:2012年5月23至24日(周三至周四)
地点:南台科技大学(台南市永康区南台街一号)
主办单位:台湾语言学学会、南台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所)
内容简介:暂订议程

5月23日(周三)

9:20-10:20
E栋13楼念慈国际会议厅
【专题演讲】
主持人:沈添钲(南台科技大学应英系主任)
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A Continuum(赖惠玲,国立政治大学英文系主任)

10:35-12:10
E栋13楼第2会议室
【句法学】
On Complex Wh-Object Fro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 A Dual-Domain Account(刘冠麟)
把’字句的高施用结构分析(郑伟成)
A Comparative Look at the Mandarin Chinese and Korean Negative Imperatives and Negation(许家菘)

E栋13楼第3会议室
【社会语言学】
Gender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Campaign Language(江妍)
台湾团购网广告标题词语特色及促销策略分析(陈怡卉)
跨文化交际之言语特性--以多语办公室为观察场域(周宥妤)

13:40-15:15
E栋13楼第2会议室
【音韵学/语音学】
东势客语儿向语的擦音声学分析(郭淑珠)
声调背景对粤语声调习得之影响(刘又慎)
A Stochastic-OT Account for Mandarin Adaptation of English Liquid Codas(吕明昌)

E栋13楼第3会议室
【语意学】
闽南语hio35的构词、语意和语用初探(王丰贺)
On the Truth Value of Null Statements(张家豪)
从牛「角」到天涯海「角」──「角」的词意衍生及词汇化初探(江良真)

15:45-17:20
E栋13楼第3会议室
【南岛语】
Adjectives in Lha’alua and in Tsou: A Comparative Study(潘家荣)
On multifunctional prefix pa- in Paiwan(戴佳豪)
Existential, locative, possessive, and progressive constructions in Mayrinax Atayal-Towards a Head-Movement analysis(黄宗荣)

E栋13楼第3会议室
【语言教学】
台湾英语学习者对非典型英文副词——形容词语意兼容性探究(谢佳琳)
汉语「跟」的语义辨析及其教学建议(许畹屏)
计算机辅助字母拼读教学对国小学生拼字的影响(陈嘉文)

5月24日(周四)

9:20-10:20
E栋13楼念慈国际会议厅
【专题演讲】
主持人:锺荣富(南台科技大学应英系教授)(暂订)

10:50-12:25
E栋13楼第二会议室
【应用语言学】
句子完成测验及其事件相关脑电位研究(汤琬君)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Semantic Relatedness of the Mandarin Polysemous Word Xial, ‘Blind’(凌旺桢)
Ideology of English_ its Relation with the Ownership of Linguistic Capital(李婉歆)

E栋13楼第三会议室
【句法学】
我国法律条文中的零形回指(张咏程)
Atypical A-not-A questions in Sixian Hakka(谢雁茹)
A First-phase Approach to Post-verbal Locative Zai Phrases in Mandarin(林世玹)

13:55-14:30
E栋13楼第二会议室
Clitics in Nantou Isbukun Bunun (Austronesian)(李俐盈)

15:00-16:30
E栋13楼第二会议室
【实验音韵/语音学】
Onset Effect On Perception Of English Vowels By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Chinese(洪婉蓁)
Process of Idioms Comprehension of ESL College Students(徐佩瑜)
英语为第二外语学习者诠释歧异句之策略:以关系子句为例(蔡仲茵)

E栋13楼第三会议室
【语料论述Discourse】
郡群布农语的比较句结构(谢金福)
Hyperbolic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Taiwan Southern Min discourse(古李全)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erformance on English Intonation(王雅慧)

TOP

6、2012中国新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2年5月24日至25日(周四至周五)
地点:世新大学舍我楼12楼S1204大会议室(台北市木栅路一段17巷1号)
主办单位: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中国新闻史学会、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院
内容简介:议程

5月24日(周四)

10:00-12:00
【圆桌论坛1:城市、场域与跨语际的文化生产】
主持人:李孝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与谈人:叶文心(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瓦格纳(Rudolf G. Wagner,德国海德堡汉学中心教授)

13:10-15:10
S1204会议室
【论文发表1-1:报刊与中国现代性】
主持人: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副院长)
自白制度、报刊写作与明星作家的出现:论五四时期中国作家的明星化现象(张历君,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讲师)
猎奇与教化——同治年间《申报》新闻中的妇女形象初探(张振扬,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博士班研究生)
以上两场发表评论人为连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共攻防战中的生活书店(1932-1949)(杨韬,Assistant Professor, Nagoya University, JAPAN)
暗杀报人:暴力批判与1930-40年代新闻场域(萧旭智,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博士后研究员)
以上两场发表评论人为周成荫(美国杜克大学客座副教授)

R904教室
【论文发表1-2:中国新闻专业实践的反思】
主持人:黄德北(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汉语新闻学的泥土性及其面容与风景——基于大陆「中国新闻史」书写问题的思考(王春泉,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涉农」新闻报导的变革与动因(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夏春祥(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副教授)
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何以可能?——对1949-1952年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中两所新闻学校的考察(贺碧霄,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系讲师)
私营媒体与新闻自由的困境:从《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谈起(陈开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武志勇(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15:30-17:30
S1204会议室
【论文发表2-1:台湾新闻史研究】
主持人:翁秀琪(世新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
日据时期台湾新闻法制的历史考察(张晓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周海娟,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台湾民报》的广告分析(1923~1930)(林有庆,朝阳科技大学传播艺术系助理教授)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何义麟(台北教育大学台文所副教授)
党国资本主义下的电视运动转播(陈子轩,国立体育大学体育研究所副教授)
1950年代台湾的「反攻大陆」新闻学(邱家宜,卓越新闻奖基金会执行长)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冯建三(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

R904教室
【论文发表2-2:新闻文化与权力的交错】
主持人:郭良文(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
《破》世界:另类媒介的文化想象与实践(叶思吟,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博士后研究员)
新闻奖不完:台湾新闻奖的历史分析(黄顺星)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陈顺孝(辅大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
马来西亚华文报业研究之初探(2000-2011)(曾丽萍,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黄招勤,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生)
媒介与远距民族主义:早期新加坡「华人」意识的萌芽(黄国富,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博士生)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高嘉谦(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5月25日(周五)
本日场地均为S1204会议室

10:30-12:00
【论文发表3:成舍我与中国新闻史】
主持人:陈清河(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成学」研究刍议——试论成舍我研究的开拓、深化与创新(刘家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中国近代报业史研究的线索与误区——以日本「官版翻刻汉字新闻」为个案(卓南生,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导师)
成舍我与中国少数民族报业(白润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评论人:魏瀚(台湾立报社社长)

13:10-15:10
【论文发表4:新闻产制的建构】
主持人:黄铃媚(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
大陆电视新闻操作收视率研究:以苏州电视台为例(林照真,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系副教授)
个人企业与劳工:独立记者的机会与限制(江慧珺,政大新闻所硕士)、(刘昌德,政大新闻系副教授)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陈炳宏(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教授)
建构与被建构的新闻阅听人主体──台湾本土报纸之阅听人研究(林思平,世新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新闻「作者」的转变:以兴票案与宇昌案之比较为例(刘慧雯,政大新闻系副教授)
以上两场评论人为(简妙如,中正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

15:30-17:30
【圆桌论坛2:作为新媒介的报纸】
主持人:叶文心(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与谈人:叶凯蒂(美国波士顿大学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中国文学教授)、周成荫(美国杜克大学客座副教授)

TOP

7、第六届台湾古文书与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2年5月26日(周六)
地点:逢甲大学第六国际会议厅(台中市西屯区文华路100号)
主办单位:国史馆台湾文献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台湾古文书学会
内容简介:议程

9:20-10:20【专题演讲】
清代地方告示之研究(卞利)

10:40-12:00
主持人:张鸿铭
清代台湾拓垦社会特色的山场契约——与贵州及闽北山林契约的对比(陈瑛珣)
对谈人:陈支平
国家制度与部落社会的关系——以「岸里大社文书」所见甲头为中心(郑萤忆)
对谈人:吕理政

13:00-14:50
主持人:吕理政
清代台湾民间契约「批」、「再批」的内容——以草屯地区为例(陈哲三)
对谈人:吴学明
从日治时期文书观日本对华俗之因应(高致华)
对谈人:陈文添
十九世纪初竹堑城绅与山区拓垦小考(陈志豪)
对谈人:韦烟灶

15:10-17:00
主持人:吴学明
鞭子与红蘿卜政策下的对策——以日治初期草屯地域社会乡绅阶层为中心(陈文松)
对谈人:张永桢
古文书当中的坟墓地(邱正略)
对谈人:刘泽民
平埔乌托邦的中辍——从古文书看埔里地方社会的形成(简史朗)
对谈人:邓相扬

TOP

8、「近代东亚的区域交流与秩序重编」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2年5月26日至27日(周六至周日)
地点:国立台北大学三峡校区人文学院1F11室(新北市三峡区大学路151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日本立教大学经济学部
内容简介:议程

10:00-11:50【第一场:东亚政治】
主持人:张胜彦(台北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后藤新平と东アジアの铁道构想――欧亚连络铁道の实现と「东亚英文旅行案内」(老川庆喜,立教大学经济学部教授)
评论人:张隆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世纪转换期における新兴国の台头と国际政治の变容:日露战争をめぐる日米关系を中心に(蓑原俊洋,神户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教授)
评论人:黄自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远东运动会与东亚政治势力的运作(1913~1934)(林丁国,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评论人:谢仕渊(台湾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13:10-14:10【第二场:东亚外交】
主持人:张启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有田八郎外相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再考(1936-1937)(陈群元,浙江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评论人:杨典锟(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明治二十年代日本对清政策与清国海军实力的强化(李启彰,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
评论人:王立本(台湾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14:40-16:40【第三场:殖民地经济】
主持人:陈慈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台湾企业の株主构成と财务构造(须永德武,立教大学经济学部教授)
评论人:黄绍恒(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
台湾拓殖会社の事业部と关系会社(凑照宏,大阪产业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
评论人:锺淑敏(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战间期东アジア市场における总合商社の活动(谷谷城秀吉,立教大学经济学部助教)
评论人:高淑媛(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5月27日(周日)
9:00-10:40【第四场:殖民地经济(二)】
主持人:吴聪敏(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时代变迁与产业发展——以日治时期三角涌的蓝染为例(王淑宜(千叶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专攻/新北市三角涌文化协进会理事长)
评论人:蔡承豪(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助理研究员)
植民地期台湾の农业技术と人的ネットワーク(冈部桂史,名城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
评论人:李力庸(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日治末期殖民地台湾的食物配给与社会秩序(曾品沧,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助研究员)
评论人:蔡锦堂(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

5月27日(周日)
11:00-12:40【第五场:东亚社会】
主持人:朱德兰(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研究员)
战前日本国铁における劳动卫生の实态と政策(林采成,汉城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教授)
评论人:刘士永(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工手学校的设立及其毕业生的海外活动——以台湾为中心的考察(1895-1905)(蔡龙保,台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评论人:郑丽玲(台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对于风水民俗知识的建构(洪健荣,台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评论人:郑政诚(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14:00-16:00【第六场:东亚文化】
主持人:周婉窈(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东亚文化与民族认同的构建:中日文化在日据时代台湾的衍生、博弈与融汇(魏楚雄,澳门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评论人:陈佳宏(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
中国历史分期的传入与回响──以《支那通史》及《东洋史要》的传入中国为例(区志坚,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高级讲师)
评论人:邱添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兼任教授)
manz**国的思想控制与文艺生产(钟月岑,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
评论人:何义麟(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近代日本「共和」论述的展开与越境(蓝弘岳,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评论人:张昆将(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教授)

TOP

9、「宗教中的教徒——第二届历史上的民众与社会」研讨会

时间:2012年6月1日(周五)
地点:东海大学茂榜厅(台中市西屯区台中港路3段181号)
主办单位:东海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会议主旨:
2011年5月5-6日,东海大学历史系于人文大楼茂榜厅举办「历史上的民众与社会」(People and Society in Histor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学界广大之回响。为促进学术之交流,东海历史系决议以「历史上的民众与社会」为主题,每年举办学术研讨会议。

第二届「历史上的民众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议题为「宗教中的教徒」。我们的目的在于了解宗教中教徒的角色、心态、活动..等,凸显教徒的主体性。符合「历史上的民众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的宗旨,在于重视历史中被忽略的底层大众,探讨历史上民众的生活和心态(mentalities)、社会组织、民众之间的合作和冲突、民间习俗和信仰、族群和社会等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论题,从而扩展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研究的视野。

宗教除了是信仰、精神层次的课题,其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相互交涉皆是历史变迁中重要的讨论范畴。「教徒」是宗教中的多数成员,然而宗教中的「教徒」却鲜少被当成一个主要议题来探讨。本次研讨会透过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教徒」活动、组织、改宗历程、宗教经验、著作…等面向。冀望透过历史上不同时间、不同宗教有关「教徒」的讨论,了解宗教中的教徒。

本研讨会发表论文如下(按照笔画顺序排列),详细议程近期公布。
改宗所引起的家庭与人际冲突:以台湾第一代基督徒为例(1865-1895)(王政文,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异迹与赏罚:《励修一鉴》初探(吴昶兴,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湾通灵现象的发展脉络——信仰者角度的考察(林美容,慈济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李峰铭,高雄大学通识中心兼任讲师)
中国中古时期僧侣的入道因缘——以三高僧传为中心(林韵柔,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员研究员)
台湾与韩国第一代基督徒——高长与徐相仑为例(姜仁圭,中原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副教授)
从北朝关中道佛混合造像碑看教徒信仰问题:以「义邑」为中心(仓本尚德,龙谷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土著观点」视野下的基督与诫命:镇西堡泰雅族人的改宗历程及文化诠释(黄国超,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
慈济宫与地方社会:日治台湾一座庙宇的微观史(蒋竹山,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斋匪」与「菇民」:以十九世纪中叶的浙江庆元县地方社会为讨论中心(罗士杰,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助理教授)
安基利科「修士圣告图(The Annunciation)」中「道成肉身」的隐喻与象征(苏信恩,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本研讨会一律采在线报名,请至东海大学活动报名系统(http://active.thu.edu.tw/)登入账号后报名,报名成功后会收到系统发信回复。

TOP

10、圣严法师与当代汉传佛教的回顾与前瞻:第四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法鼓山信众论坛

时间:2012年6月1至4日(周五至周一)
地点:国立台湾大学集思国际会议中心(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85号B1)
主办单位:圣严教育基金会、法鼓山僧团
内容简介:议程

6月3日(周日)
11:00-11:50
国际会议厅
主持人:惠敏法师
从圣严法师的禅修经验探讨开悟的共通过程与身心反应之可能(释果晖)
Between Zen and the Pure Landocating Yongming Yanshou’s Model of Chan as Bodhisattva Cultiv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Buddhist Practice ( Albert Welter)
回应人:Dan Getz

苏格拉底厅
主持人:杜保瑞
圣严法师对藕益智旭《教观纲宗》的解读角度探析——圣严法师对禅与天台教观之融会(王晴薇)
「人间净土」的反思(越建东)
回应人:陈平坤、林建德

柏拉图厅
主持人:释果光
圣严法师的华严思想(黄国清)
再探圣严法师的净土思想——有无二相的念佛观(释果镜)
回应人:陈剑锽

洛克厅
主持人:黄柏棋
当代汉传佛教学术发展的思考与批判:关于1949年以来台湾本土佛教史学与思想变革诠释问题的探索(江灿腾)
圣严于汉传佛教诸宗教判之判摄研究(施凯华)
回应人:李丰楙

阿基米得厅
圣严法师人间佛教思想在汉传佛教中的历史地位(缪方明)
汉传佛教西方传人——约翰克鲁克教授学佛传法的历程(释常纯)
回应人:Jimmy Yu

13:30-14:20
国际会议厅
主持人:释果晖
Resurrecting Xuanzang(602-644):The Modern Travels of a Medieval Monk (Benjamin Brose)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佛学入门书籍出版事业——从杨文会居士至圣严法师而言(Gregory Adam Scott)
回应人:Dan B. Stevenson

苏格拉底厅
主持人:周伯勘
智旭与《四书蕅益解》——从圣严法师的《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说起(龚隽)圣严法师旅行书写中的历史特质研究(王美秀)
回应人:徐圣心、丁敏

柏拉图厅
主持人:释果祥
有机农业的理念与心灵环保的精神(孔健中)
规划法鼓山成为金山/北海岸地区面对复合性灾害之区域急难救助公共空间——落实整体关怀计划(商能洲、邱明民)
回应人:释果光、张菁芬

洛克厅
主持人:赵碧华
圣严法师与维摩诘经(涂艳秋)
当代女禅师的培养与弘化——以法鼓山比丘尼僧团为例(释常谂)
回应人:陈英善、释昭慧

阿基米得厅
主持人:蔡源林
试论圣严法师的人格特质对其弘法事业的发展与影响初探(释常元)
圣严法师大普化教育的实践——以圣严书院课程规划为例(林其贤)
回应人:赖贤宗、蔡源林

15:00-16:20
国际会议厅
主持人: Mario Poceski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Ven. Taixu’s Humanistic Buddhism (Eric Goodell)
The Rise of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among China’s Student-Monks, 1911-1949(释融道)
Deathbed Dynamicsharma Drum Mountain’s Assisted-Chanting (Zhunian)
Group in Historical Context (Stephanie Lin)
回应人:Rebecca Nedostup

苏格拉底厅
主持人:Dan Getz
培力与相互调适:社会企业关怀弱势就业者之职场心伦理探究(李礼孟、宋明德)What Makes the Buddhist University “Buddhist”?(蔡金玲)
The Transcultural ME in the Cross-cultural WE – Collaborative Reflective Narratives and Contemplative Practice (Chyleen Mei Yu Shih、Keith Brown)
回应人:张英阵、Mariam Levering、Mario Poceski

柏拉图厅
主持人:江明修
法鼓大学志愿服务动机之研究(吴正中)
以圣严法师思想与理念建构生命教育核心价值之初探(辜琮瑜)
法鼓山安心服务站服务模式初探:以莫拉克风灾为例(黄晓薇、陈宜珍、常法法师)
回应人:陈圭如、王增勇

6月3日(周日)
15:00-16:20
洛克厅
主持人:释昭慧
圣严法师对「净念相继」与「入流亡所」的诠释(陈剑锽)
圣严法师创建法鼓山之时代意义——以「四个环保」思想为对象之研究(胡健财)圣严禅教之安心法门(陈平坤)
回应人:越建东、涂艳秋

阿基米得厅
主持人:黄国清
从《六祖坛经》「无相颂」谈「心六伦」思想与大乘佛法之入世与实践精神(林妙贞)
圣严法师的「观音法门」思想(谭惟)
圣严法师对「无」字话头之观点与实践(释常庆)
回应人:黄国清、果镜法师、陈英善

6月4日(周一)
10:50-11:40
国际会议厅
主持人: Rebecca Nedostup
Hearing the Absolute Hearing : Interpreting Guanyin’s Perfection of Hearing in the Lengyanjing (Brook Ziporyn)
The Construction of Yog?c?ra Orthodoxy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William Chu)
回应人:Mario Poceski

苏格拉底厅
主持人:龚隽
「心灵环保」经济学——二十一世纪的心经济主张(释果光)
圣严法师的如来藏教法与当代实践(杜正民)
回应人:高长、释果晖

柏拉图厅
主持人:罗因
从楞严经看实践「心五四」的三层次(释常华、释果醒)
现当代大陆义净律学研究之回顾与思考(冯相磊)
回应人:胡健财、王惠雯

洛克厅
主持人:涂艳秋
当圣严v.s.印顺(I):从《法鼓全集》和《妙云集》论二师思想之同异(陈美华)论圣严法师对「禅」之承传和转化:以印顺法师观点为对比之考察(林建德)
回应人:陈平坤、蔡耀明

13:20-14:10
国际会议厅
主持人:蔡耀明
Dependent Co-Evolution: Kropotkin’s Theory of Mutual Aid and Its Appropriation by Chinese Buddhists (Justin R. Ritzinger)
The Gendered Palate: Spiritual Eating in an Age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Jennifer Eichman)
回应人:Mariam Levering

苏格拉底厅
主持人:萧丽华
法鼓山默照禅修历程中促进心理健康因子之转化机制探析(杨蓓)
瓦砾与真金——谈《禅门三要》之作势禅(翁丽雪)
回应人:许文耀、林义正

柏拉图厅
主持人:胡健财
圣严法师社会关怀弘化之时空研究(赵碧华)
汉传佛教在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新疆为例(彭无情)
回应人:游祥洲

洛克厅
主持人:邱明民
圣严法师的环境哲学思想(程进发)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能否和如何借用佛教思想资源(陈洁)
回应人:林朝成、黄英杰

6月4日(周一)
14:50-16:10
国际会议厅
主持人: Mariam Levering
弘扬汉传佛教环境主义: 探讨圣严法师环保思想(Seth DeVere Clippard)
Environmental Ethics, Chan Culture and Glob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Buddhism: A Case Study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Hsuan-Li Wang)
Uplifting the Character of Humanity and Creating a Pure Land on Earth: Education, Invention of Orthodox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uddhism on Dharma Drum Mountain (Daniel R. Tuzzeo)
回应人:于君方

苏格拉底厅
主持人:陈美华
让佛教回归众生——试论圣严法师「心灵环保」视角下的汉传佛教(张淼)
以愿力成就僧宝——圣严法师对建设当代中国佛教的启示(李虎群)
学问僧与禅师:圣严法师与佛教现代化(李玉珍)
回应人:李玉珍、Dan B. Stevenson、陈美华

柏拉图厅
主持人:释果镜
生之价值与死之沉思——圣严法师的净土思想与临终关怀(刘建平)
从《佛遗教经》看佛教的终极关怀及其对当代生活文明的启示(刘见成)/澈定法师响应
涅盘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祁志祥)
回应人:释果镜、澈定法师、黄英杰

洛克厅
主持人:越建东
人间佛教思潮下的禅宗开展——以台湾圣严「中华禅」与大陆净慧「生活禅」为视角的比较省察(姚彬彬)
圣严法师所倡「心灵环保」的净土思想维度(杨洋)/郭朝顺回应
从《〈信心铭〉讲录》探讨圣严法师早期(1990年以前)禅法特色(释常慧)
回应人:郭朝顺、涂艳秋

TOP

11、第十六届台湾地理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2年6月2至3日(周六至周日)
地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诚101教室(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62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内容简介:议程

6月2日(周六)
9:30-10:00
专题演讲一(讲题待定)

10:00-10:30
专题演讲二(讲题待定)

11:10-12:30【农村空间转变】
主持人:梁炳琨(暂订)
逃避主义:日治时期台湾小说中的农村空间(殷豪飞)
后现代的乡村地方:「清境」的象征地景建构分析(洪翊纯、阙河嘉)
Terroir意涵之探讨(张峻嘉、许嘉麟)

13:30-15:30【农业型态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主持人:郭乃文(暂订)
无米乐聚落食米产业发展之探讨(梁炳琨)
从农业作物变迁看三芝乡村发展(李昀颖)
从空间信息探讨农业灌溉对地下水补注的影响(谭智宏)
电子商务与社会结构、关系空间转型:以拉拉山水蜜桃农业为例(许晓平)
以色列基布兹(Kibbutz)及莫沙夫(Moshav)农业生产类型的时空发展与机能演变(郑胜华)

15:50-17:10【地方饮食文化形塑】
主持人:张玉欣(暂订)
台南虱目鱼饮食文化之地方形塑(李品臻)
家是(适)其所——以淡水老街周遭之慢活初探地理迁移之安适(蔡怡玟)
桥头糖厂冰品消费者的地方感与正港性之研究(黄馨霈、张峻嘉)

6月3日(周日)
9:30-10:50【粮食商品链】
主持人:谭鸿仁(暂订)

9:30-10:50
粜籴纪事:东港溪流域米谷贩运港口调查与研究(蔡淑真)
稻米的商品链分析──以新竹县芎林乡为例(谭鸿仁、张书维)
食物主权与经济发展──原住民部落农业资本化历程初探(金惠雯)

11:10-12:30
苗栗县苑里镇稻作空间变迁与影响因素探讨(锺依伦、郑胜华)
大湖地区草莓栽植的空间扩散(陈美铃、陈信呈)
台资在越南发展渔业的空间特性(李明燕)

13:30-15:30
原住民生态知识在当代农业的实践(官大伟)
原住民族自然农法的土地心声(罗恩加)
桃园闽客交界地带的族群空间分布特色(林雅婷)
寻回民族植物的在地智慧(巴清雄)
「生态旅游」的知识传播:以《国家公园杂志》、《大自然杂志》为例(阙河嘉、吕宜华)

TOP

14、「古代交换与殖民模式的跨地域比对」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2年9月1至3日(周六至周一)
地点: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一楼会议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考古学研究专题中心
内容简介:议程

9月1日(周六)
9:30-10:30【专题演讲】
主持人:臧振华(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人社中心考古学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
Application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Macroregional Ceramic Databases: Examples from the Southwest Social Networks Project (Barbara Mills, Director, School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Arizo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0-12:30
主持人:Christophe Sand
Going beyond the known World 3000 years ago: the Lapita exploration and colonisation of Remote Oceania (Stuart Bedford, ARC QEII Fellow, School of Culture, History and Languag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Sinicization or commercialization? Reconsidering material cultures of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Han Dynasty(陈伯桢,国立台湾大学人類学系助理教)

14:00-15:00
主持人:陈伯桢
What Does Island Southeast Asia Tell Us about the Lapita Culture (Matthew Spriggs,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ustralia)
从花冈山遗址上层文化類型出土玻璃珠看环南海史前交换网络(赵金勇,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助研究员/人社中心考古学研究专题中心合聘助研究员)

15:20-16:35
台湾史前黑陶互动关系体系的初步研究(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人社中心考古学研究专题中心合聘研究员)

9月2日(周日)
9:30-10:30
主持人:Christophe Sand
What is Late Lapita? (Glenn Summerhayes,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Gender and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Otago, New Zealand)Interaction Spheres in the Late Lapita of the Western Solomon Islands (Peter Sheppar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uckland, New Zealand)

10:50-12:00
The Eastern Lapita Province: A Not So Useful and Misleading Concept in the Archaeology of Fiji/West Polynesia (David Burley, Professor, Dept. of Archaeology,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

13:30-14:30
主持人:赵金勇
The Evolution of Lapita Ceramics in the Mussau Islands (Patrick Kirch,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pita pots: a new look at regional and chronological variations in form and motif constructions (Christophe Sand, Director,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New Caledonia and the Pacific, New Caledonia)

14:50-17:30
Rocks, pottery and bird bones: New evidence on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Isle of Pines (New Caledonia),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exchange mechanisms during its 3000 year long chronology (Louis Lagard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New Caledonia and the Pacific, Noumea, New Caledonia)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Social relatedness reflected by motif analysis(邱斯嘉,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考古学专题中心副研究员)

9:30-11:00
New Palaeolithic discoveries at BaXianDong Caves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the late Pleistocene human migrations in Southeast East Asia(臧振华)
从槟榔基因類群探讨台湾南岛语族的岛内迁徙与嗜好物的交流(胡正恒,静宜大学生态人文学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祇琁(东华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硕士)、陈文彬(益生生物科技公司执行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艺学博士)、陈子智(益生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东吴大学微生物系兼任助理教授)

11:20-12:30
从高雄新园遗址的试掘结果谈台湾南部地区的大坌坑文化(颜廷伃,国立台湾大学人類学系博士)

TOP

15、「从相逢到交融:人类学与心理学的激荡与对话」研讨会

时间:2012年9月4至5日(周二至周三)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会议主旨

  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两大学门的主流论述,虽然向来壁垒分明,研究取径也各有所重;然而,两者以「人」为研究主体的基本学术关怀,已然表明两学科之间实有相互激荡、彼此启发的对话关系。本研讨会的主旨即在寻找两学门之间可资沟通的接口,并开展其对话空间;藉此,期能在理论与方法论上,以多维视域来观照「人」的存在本质与生命万相,包括人的内在幽微与外在表意、心理状态与文化表征,并进而探索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成长背景与社会文化的建构下,仍可据以沟通并建立共鸣的交流基础。

  本研讨会将以方法论的探讨作为两学门对话的出发点。亦即,藉「从相逢到交融」(From Encounter to Engagement)为题,一方面指涉本研讨会乃国内学界首次针对人类学与心理学进行对话,希望藉此「交手」,两者能由「相逢」,进而「交融」,乃至开展彼此学科的思考界域与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则是指涉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对象的感知世界与生命情境中,与之沟通、交流,进而被对方所接受。之所以强调这种关系,乃因心理学或人类学,其研究莫不始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邂逅;再由邂逅进而相交、相知;乃至「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从而蜕变与成长。凡此不同阶段的互动关系与对话过程,莫不牵动双方的内在人格特质、心理状态、生命经历、社会属性、文化价值、政经情境……,而这些都是本研讨会所欲探讨的主题,包括:人类学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借用(田野研究、生命史),人类行为与心性之间关连的寻求,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沟通(共感或共融等),主体性的定义与探求(认知、感知、心性等),人与人或人与他者(人物、人天及人事)之间关系的理解。

会议进行方式:
  1.主题演讲 (keynote speech):美国UCLA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
  2.论文发表 (paper presentation) 与评论:每人论文发表30分钟
  3.圆桌会议 (roundtable):阎云翔、黄应贵、论文发表人

会议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2年9月4~5日(周二、三)
  地点: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论文摘要与投稿方式:
  1.欢迎人类学与心理学领域、或其它人文社会学科学者踊跃投稿。
  2.投稿请叙明论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并附上个人基本数据(含现职、联络地址、电话与e-mail)。投稿一律以新细明体、字型12之大小,A4横式 之打字稿,摘要请以五佰字为限。
  3.论文以中文为主。
  4.请于2012年3月31日前将电子文件寄至梁韶珊(1020shanshan@gmail.com),邮件主旨请注明「人类学与心理学的对话研讨会论文投稿」,内容包含论文摘要及个人简历。

会议预定成果:出版论文集

重要日期:
  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2年3月31日
  摘要审查结果通知:2012年4月30日
  正文缴交截止日期:2012年8月20日

※主办单位将依实际状况适时调整上述日期,若有调整将于网站上公告。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研讨会筹备委员:朱瑞玲、司黛蕊、吕心纯、郭佩宜、彭仁郁、冯涵棣、刘斐玟

联络人:梁韶珊

TOP

22、第二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

时间: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周六至周日)
地点:待定
主办单位:国立中兴大学文学院、国立中兴大学人社中心、国立中兴大学顶尖计划研究团队
内容简介:国立中兴大学将于2012年10月25日至28日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

  一、会议日期: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周六至周日)

  二、主办单位:国立中兴大学文学院、国立中兴大学人社中心、国立中兴大学顶尖计划研究团队

  三、协办单位:中华民国文学与环境学会、淡江大学英文系、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其它(待确定)

  四、会议主题与宗旨:全球生态论述的地方演绎与实践(Local Translations and Practices of Global Ecological Discourses)(会议语言:中文或英文)

  五、青年论坛发表者资格与名额:台湾与大陆大专院校博士生各2名

有意针对本次会议发表论文者,请于2012年3月18日(日)以前,将论文长摘要(中文至少两千字、英文至少一千字)、个人简介(包括学历、现职、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信箱),以电子邮件向本筹备委员会提出申请。若于2012年3月19日(一)中午12点仍未收到回函确认,请来电洽询。本筹备委员会将依据会议主题与宗旨进行审查,于3月底将审查结果通知各申请人(会议论文全文定稿截稿日为9月20日)。

附注:会议结束后,预计于2013年春季选编出版专书。

连络信息:
筹备会助理:黄意闵小姐
402台中市南区国光路250号
国立中兴大学综合教学大楼九楼文学院
联络电话:+886-4-22840313#905
电邮信箱: yimin.huangts@gmail.com

23、地景、海景与空间想象国际研讨会

时间: 2012年11月2至3日(周五至周六)
地点:国立中山大学图资大楼(高雄市鼓山区莲海路70号)
主办单位:国立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Oliver Rackham在他著名的《英国乡村史》一书中,追溯了从史前至今英国地景的变化;这研究不仅探讨个人经验和集体记忆,同时也解释了英国人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对于Oliver Rackham来说,荒地、沼泽、河流和海洋都代表人类活动和自然进程之间的互动。从字源上来看,「景观」(德文「landskift」或英文「Landscape」)一词原意指「寓目所及的远观风景」,但最近的文化理论已将之扩展到乡村自然或城市人文的地理景观,其中包涵内陆、水域和市区等等。无论是Thomas Pynchon所描绘的沙漠,或Edmund Burk和William Wordsworth所崇仰的广袤山林,或由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所刻画的生动海景,「景观」记忆了自然与人文在环境中的力量,也涉及了集体认同、认知意识和审美欣赏。由中山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11月2-3日举行,会议子题涵括:「地景、海景、自然书写,帝国与边陲、城市与乡村的对话,移民者与新居地之间的喧声……」等,本研讨会论文初审结果已个别通知发表者;论文于会后修改审查通过后,将由国立中山大学人文中心出版。

TOP

28、2013戏曲表演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3年1月3至4日(周四至周五)
地点:中国文化大学晓峰纪念馆国际会议厅(台北市士林区华冈路55号)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
内容简介:

  一、研讨会宗旨:戏曲表演艺术是上个世纪以来崛起的戏曲研究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更多学者意识戏曲创作中愈来愈细致的分工要求。相对于西方戏剧在表演艺术上的探讨,中国传统戏曲在表演的研究上,仍有相当大的空间足资发展。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自成立伊始,即具有优良的表演传统。无论师资或教学方向,亦多偏向以传统戏曲训练作为教学的坚实基础,对于戏曲表演的实践与教学方法亦有深刻体悟。近年来传统戏曲的大环境不断改变,表演艺术的表现型态愈趋多样化。当前的戏曲舞台已不仅止于固守传统,在保有传统元素之外,创作者大胆地将创意与理念注入戏曲以新的血脉与灵魂。众声喧哗、百家齐鸣的呈现,我们深感戏曲的未来将有各式各样的发展面向,亦足见戏曲表演艺术在理论的建立上将是趋势所在。本研讨会延续本系于2011年所举办的「跨越与实践--2011戏曲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并扩大为国际型研讨会,将针对戏曲表演理论、实务及教育体系、导演理念、与舞台美术等课题,邀请国内外在此领域已有多年研究经验与成就并累积一定学术成果与声望的学者,希望藉此机会发表学者个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外,亦能就此研讨主题作深度的讨论与意见交换,俾使讨论更多元,使彼此的研究能更深化丰富,并扩大研究视野与国际观。

  二、研讨会主题:戏曲表演艺术

  三、研讨会子题:

  (一)戏曲表演理论与实践
  (二)戏曲剧本与导演构思
  (三)近当代台湾戏曲发展
  (四)戏曲文化与高等教育
  (五)戏曲舞台美术的创作

重要时程:
1.论文摘要截稿日期:2012年7月10日(二)
2.摘要审查结果公布:2012年8月10日(五)
3.论文全文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5日(四)
4.研讨会时间:2013年1月3至4日(周四至周五)

29、十九至二十世纪初翻译与东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

时间:2013年5月29至31日(周三至周五)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新界沙田)
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本研讨会旨在探讨19至20世纪初翻译与东亚各国现代化的关系。

  为应对西方势力入侵的严峻挑战,东亚各国在19至20世纪初开展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医疗、法律、行政、外交、教育、文学以至传媒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直接塑造了20至21世纪的「现代」东亚。

  现代化不等同于西化,但无可否认,19世纪西方在当时确被视为「现代」的象征,东亚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透过学习甚至仿效西方来进行现代化改革。在引入与传递西方思想、理论、概念与实践经验的过程中,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会议邀请学者自组小组或以个人名义,就以下或其它相关课题提交论文摘要,经会议筹备委员会筛选后在会议上宣读论文:
  ·翻译与「现代化」概念在东亚的推行
  ·翻译在推动东亚各领域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东亚现代化过程中输入的西方译作及其影响
  ·译者、赞助人及东亚现代化翻译活动中其它重要人物与机构
  ·经翻译引进的西方思潮及知识在东亚现代化中的流播和应用
  ·其它国家及地区的翻译活动对东亚现代化的贡献

宣读论文时间:每篇论文宣读时间为20分钟,答问时间10分钟。每一自组小组时间为1小时30分,以3篇论文为限。
会议语言:普通话及英语。
报名程序:请将报名表与论文摘要在2012年9月30日前电邮至翻译研究中心。
费用:会议不收取会议费。参加者须负责其交通及食宿费用。如有需要,可提出住宿补贴申请,由翻译研究中心视乎会议预算及学者需要决定补贴金额。
官方网站:会议详情、个人与小组报名表、交通、住宿及其它讯息请参见官网。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等    陈友冰辑  来源:国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