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访谈:“灵异谣言”披上“科学外衣”
日期:2011-03-27 作者:沈湫莎 来源:文汇报
现在,如果有人烧个符让你喝下去,告诉你这能包治百病,你大概会嗤之以鼻;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碘盐能防辐射,你或许就会将信将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看来,抢盐和古代百姓争抢道士画符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谣言披上了“科学外衣”,让相信科学的人频频“中弹”。
谣言为何满天飞
俗话说:“真理还在家里穿鞋,谣言已走遍了天下。”任何一个突发性灾难事件之后都会有大量谣言。日本9.0级特大地震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潮,让施爱东立刻联想到非典时期抢板蓝根、抢绿豆的事情。他发现,这次的传播模式和形态特征几乎和8年前如出一辙,“用的是一种相同的文体不断重述。”
施爱东把这类谣言归为“灵异谣言”。“‘灵异谣言’有个共同特点,它总会给你一个规避灾难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一定是简单的,人人都能掌握的。”施爱东说,“比如这次的盐。”“如果让你去喝一碗虎骨汤,才能防辐射,我敢说这个谣言传播不起来。因为虎骨不是人人都弄得到的。”
施爱东发现,在这次抢盐风潮里打头阵的,大多是城市里上了年纪的大妈,为何她们成了谣言的重灾人群?原因有二,一是她们相信科学,二是她们不太懂科学。
如果和一个种地老农谈核辐射,对方可能听了半天也不明白你在讲什么,与暴露在核辐射里相比,他们更害怕鬼神。但相信科学的人,对核辐射心存恐惧,这种恐惧与迷信的人们害怕鬼神并没有不同,这时候当有人说,有一种东西可以规避危险,就会立刻拥有大量拥趸,施爱东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科学迷信”。
“你看那些抢到盐的人的幸福表情,就像鲁迅小说《药》里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一样,其实是在灾难面前的一种自我安慰。”施爱东说。
辟谣为何如此难
又地震了,这次是缅甸,7.2级。
关于2012的传言又一次在人们心中响起,海里的死鱼、天上的飞鸟,彷佛都和地震扯上了关系。尽管媒体上不断重复专家的话,称这些并无联系,但是许多人并不相信,甚至有人说:“信专家不如信蛤蟆。”专家的话何时丧失了公信力?
施爱东说,谣言与真相无关,与情感有关。如果是符合自己情绪表达的,传播时就会有共鸣,如果是相悖的,那就会戛然而止。
福岛核电站“50死士”就是一个例子。曾有媒体报道他们中间70%的人将会在2周内死去,后来被证实并不准确,但是造成的社会影响尚在。
“地震后,人们希望有英雄来拯救他们,‘50死士’的出现就符合这样的期待。”施爱东说,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辟谣可以澄清事实,但人们的情绪不会改变。
这或许能够用来解释2012传言的迅速传播。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让人们陷入一种不安中,一旦有某些佐证能与此联系,就会被迅速传播。
另一方面,国内公众的科学素养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科技部统计,2009年我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2.10元,目前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人员有180.84万人,相当于每1万人里有13个半科普人员。“即使是大学生,没有看过一本科普读物的也大有人在。”施爱东说。
媒体习惯凡事问专家,又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断章取义,而许多专家并不适合回答这类问题,是“被专家”的。缺乏科学素养的记者碰到“专业不对口的”的专家,如何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辟谣报道?一来二去,“专家”就成了百姓口中的“砖家”。
尽管如此,大多数谣言在施爱东看来,仅是大众追求离奇东西的一种表现,因此谣言会被不断制造出来,也很快会被时间冲淡。这次抢盐风波刚一发生,政府就迅速出面澄清,同时加大宣传,一夜之内,谣言自破。 本报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