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承志:亚细亚的“主义”

宗迪兄好像对张承志颇有兴趣?
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张承志,从1998年到2003年,几乎每天都在看他的书,而且到处去寻找他的足迹。后来竟有了逆反心理:写完论文后再也不想看他写的东西,也再不想听到这个名字。
人家都劝我,当年你搜集了那么多资料,不继续整理和发表太可惜了。可我好像就是提不起兴致来。
不知道你们大家有没有相同的经历?或者有治疗这种学术厌倦症的良方?

TOP

说来话长

原来宗迪兄也有过“学术厌食症”,这样我感觉就轻松些了,呵呵。
其实我那时也不是因为迷恋张承志才选他做题目,而是听了导师的指点。
我的老师顾彬研究当代文学,那些他自己比较喜欢的,比如北岛,顾城,王蒙之类的,他都自己研究了。他比较不感冒的当代作家,除了王朔和“美女”之流之外,还有高行健和张承志。不过对后面这二位,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学,而是因为个人印象。据说张承志到波恩大学做演讲时,曾对顾彬说:在中国如果谁不知道张承志,谁就不是中国人。这件事一直让顾彬先生耿耿于怀,可能他觉得张不够谦虚吧?
他让我写张承志,一方面是因为我告诉他我喜欢民族学,要写一个中国的少数民族作家。那张承志当然算是第一人了。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那时在欧洲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张承志。
说实话,我的博士论文写得并不太好,只是因为资料性比较强,所以后来居然还被人引用过。而我自己觉得,我一直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研究张承志的切入点。计划中一直想去西北调查一下哲合忍耶这个民众群体和他们的口述史。如果能把这部分资料和张的文学对比起来读,这项研究或许能有所突破。以前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现在回到国内工作,去宁夏比较方便了,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如愿吧!

TOP

我记得,以前好像有人曾拿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做文章,把中国南方和台湾、日本的文化放到一个文化圈里,叫“半月形农耕文化”,但记不清是谁提出的了。晓葵兄知道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