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教为师之道

请教为师之道

前几天看到景春师兄的日志《做老师的不易之处》,很受感动。我在德国只是一个代课教师,给低年纪的学生上上所谓的讨论课。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要做一个专题报告,学期结束后写一篇10页左右的小论文,两样都通过才能拿学分。
对付这种课程,一般德国学生都得心应手,因为他们从中学开始就经常自己做专题调查,独立思考问题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较强。最怕的是遇上中国的留学生。首先他们选择汉学做副修科目,一般就怀有混学分的目的。其次,他们会选修我这个中国老师的课,大多也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以为大家都是同胞,再怎么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最糟糕的是,大部分出国留学的中国本科生,都既不会做报告也不会写论文。讲话写文章完全信手拈来,思维方式毫无逻辑性,也从不知道引经据典。如果别人追问证据,他们就会说,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在中国人人都知道。
今天在看一篇中国学生的作业,就越看越恼火。这是一个上上学期上了我的课的中国女学生,当时没交作业,我以为她不要学分了。没想到两个月前,她突然拿着一篇作业来找我,问能不能补交拿学分。我收下看时,文章写得全无章法,10页的正文只分成两大段,而且从头到尾只引用了两本书:一本文学作品的原文和一本文学史。语言上也十分粗糙,有很多拼写和语法错误。无奈我只好把作业退还给她,并提了三条意见:一是文章的结构需要重新梳理,要增加一些小标题;二是要多参考和引用一些其他资料;三是语言错误必须修改。
圣诞节前,这个女学生又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要求我宽限她些日子再把作业改好交上来,还硬塞给我一盒巧克力。我想她愿意改说明还是用心学习的好学生,就答应了。谁知几天前收到她重新修改过的作业,翻开一看,除了增加了几个小标题,有几个句子稍做修改之外,内容基本上和上一次的完全相同,而且所引的参考书目还是只有两本!
气恼之余,我一时还真想不出该怎么对付这个学生了。最简单的做法,或许是给她打个勉强及格的4分了事。但心里总觉得对上对下都有点交待不过去。最后还是只好写信让她把文章的电子版寄过来,自己动手帮她修改了。
以前我好像听人说过,在中国带学生很累,你不仅要把他们改文章,找课题经费,还要帮他们发文章和找工作。哪一样听上去都够可怕的。不知各位老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有什么好的经验或教训,能在这里分享一下吗?

TOP

黄景春博文:做老师的不容易之处

做老师的不容易之处
黄景春
2009-12-21 23:57:17

查看( 134 ) / 评论( 4 ) / 评分( 10 / 0 )
带几个研究生,就当起了所谓的导师,有时候真的很无奈,既要把话说真说透说实在,又不能让学生受到挫伤,失去了对学科、对自己前途的信心。碰到悟性好的,打个比喻就他就明白了,碰到质地钝的,举三不能反一,也真的够累人、急人、烦人的。

最近又听一个学生说:中国民俗学研究还很落后,没有自己的理论,使用的外国理论是别的学科借来的,大多是过时的。这种说法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这一方面显示了年轻学子不满足和想有所突破的劲头儿,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不了解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和现实而呈现出的内心困窘和失望。如果这种状况是由老师有意、无意之间造成的,老师就有必要帮助他们解脱出来。

说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仍然很落后,恐怕很多人难以接受。无论从历史纵向上还是国别横向上做比较,国内民俗学研究者群体之大、实力之强都不可小觑,尤其是最近几年、十几年获取博士学位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在理论造诣、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上几乎全面超越乃师乃祖,令人刮目相看。在这里我不想罗列名字、著作和论文,但熟悉国内民俗学的人对此都如数家珍。如果不了解这些成就,而泛言中国落后于国际水平,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民俗学已经多么令人满意,而是说,对比之下我们的学科取得的进步应该充分肯定。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把民俗学太当回事,边缘性学科,大家的处境都一样。我们这些年的进步具有“补涨”的性质,而在我们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有些国家不进反退,因而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认为外国的民俗学如何好,而我们如何差或者落后,——这不是诚实可信的说法,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需纠正。

作为一个老师,当我们向学生“推销”一种理论的时候,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说清楚这种理论的来龙去脉,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优势在哪里,有无明显的不足,如何扬长避短。同时,也有必要告诉学生,这种理论与其他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最不应该出现的是,把自己喜欢的理论强调到极致,用天花乱坠的语言来描述它,同时把其他各种理论都说得一无是处,不是过时了,就是错误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把自己的偏见和狭隘强加给学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当老师说一个理论过时了的时候,他有必要向学生阐明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析其产生背景、根源,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效果如何,以及它遭到了哪些反诘,它的精髓部分是否已经被颠覆或被其他理论所吸纳。譬如,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理论,遭到多家批评,尤其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批评,否定了他的原始人类心智缺陷及“原始思维”的前逻辑性、混沌性等谬说。这个理论的主要持论遭到否定,所以它已经过时了。再譬如,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各种民俗文化皆有其功能,曾经引起广泛注意。但是,功能主义的理论精华被后起的各种理论所吸收,各家都注意到功能要素的分析之后,功能主义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是它也过时了。再譬如,图腾主义,强调氏族社会对图腾动物的崇拜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遗存,经过列维-斯特劳斯《图腾主义的终结》一文的分析,指出图腾主义的理论内核是空虚的,它的所有内容可以用“动物象征主义”这一概念来取代,为这一理论画上了句号。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理论遭到了后人的批判,但其某些合理成分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弗雷泽的《金枝》受到多种指责,但书中揭示的巫术原理,至今仍是研究巫术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不能笼统地说《金枝》已经过时了。其实,它仍被很多大学列入人类学、民俗学的经典书目。

当然,有些已经落伍的理论,仍被国内某些研究者所操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研究者不能代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水平,因而不能因此断言中国民俗学研究很落后。

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们要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开放的知识结构,不但要有贯穿古今的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还要有广大的、多样的理论视角。老师首先不能有理论上的门户之见,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然后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个个都变成井底之蛙。我们要谦虚地对待各种国内外理论,向学生客观的、细致的介绍这些理论,解剖其内在结构,分析其合理与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比掌握一门时髦理论更加重要。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自主选择和运用所需要的理论,而不是盲目追随某种理论。把学生培养生盲目追随者,是老师的巨大失败,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让学生全面接触和清楚辨析各种理论,比给学生下一系列模糊的结论更有意义。给学生多鼓劲,让他们坚定学习信念,是老师的责任。为人之师,孰言其易!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4 11:31 发表
我想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处理?

第一,既然早就有所顾虑(当然不仅仅是对中国学生,还有其他学生),能不能在学期开始之时,最好是第一节课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提醒一下,讲一下这门课的要求,对上课和期末论文提前 ...
这是个很好的建议,而且确实管用。比如这个学期我上“家庭与社会”,开始也来了两个中国学生。第一节课我在给他们分报告题目的时候,就清楚地告诉他们:必须用欧洲人类学的术语来描述中国的家族社会。对其中的一个,我还推荐了一本中文书《宗祠》,让她在报告中用德语把主要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结果她拿着书脱口而出:这么厚的一本书,我得总结还要翻译啊!我说:对于汉学系的学生来说,总结、翻译都是最根本的基本功。你其实就写一个书评就行,这比你自己写一篇论文,不知道要简单到哪里去了。结果她们回去想想,也许觉得不合算,从第二堂课开始就再也不来了。

让学生把电子版发过来帮她修改,的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想想她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万里之外的异国求学也确实不易,所以心一软就......唉,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吧。

TOP

“第二,记得在读博时,每一次讨论课的报告之后,第一个环节就是大家指出其语言或引征上的问题。之后询问报告者对未定义但使用较多,或觉得使用方法上有问题的概念及术语的理解。对其未具体论证的观点,询问出处或论据。这样,每一次讨论,都不仅是对报告专题的探讨,也是一次语言和学术规范上的训练。不知德国的情况如何。”(王京)

其实德国的讨论课,原来也是这样要求的。但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学到多少理论和术语,往往讨论不起来。所以只要报告构架还可以,格式符合规范,能引用一些重要的参考资料,一般就都通过了。可是学生们却经常连最基本的要求也达不到:比如那位女学生改了两次的作业,整篇都没有标识页码,而且标题的第一个字母应该大写却不大写,还有封面页上没有标出自己的联系方式、在第几学期、学什么专业等重要信息。其实我们都有现成的范本发给大家做参考的,而她竟然犯了这么一连串小儿科的错误,真是让人想不明白为什么。

TOP

笛威辛亢今天细心地提醒我:“您在请教为师之道这个帖子里用到的“信手拈来”这个词,我特地查了一下词典,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随手拈取过来。多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随意自如。”您文中应该是在说这个学生胡乱用词的吧?这个成语的确容易让人误解,就像现在首当其冲这些词一样。”

答:可能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不太合适。我的原意是,写学术文章和文学创作不同,不能信笔写去、海阔天空,而是一字一句都要讲究逻辑、提供论据和出处。虽然学术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想像力,但想像力过于丰富,也会影响报告或文章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TOP

关于学生送礼的问题

今天早上一不小心,连发了三个帖子,被王京兄弟一提醒,才明白靠发帖子原来还能赚积分的。所以更要加油,再发一贴
我觉得笛威辛亢提供的信息挺管用,浙师大告诫新老师不要收学生礼物是对的。比如那个学生硬塞给我的那盒巧克力,就一直压在我的心上,感觉沉甸甸的。其实我根本不吃巧克力,可是她当着众人给我,又是超市里买的不贵的那种,我不收下好像有点太不给她情面,怕伤她自尊,所以还是接了。但昨天看了她的文章,直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如果她把作业改得漂漂亮亮的,我会觉得她这盒巧克力确实是做学生的一份心意,是纯洁无暇的。可她送了巧克力,作业却照样马虎了事,这就有了想用一盒小小巧克力来对付我的嫌疑了。所以我在此要告诫广大学子:要想赢得老师的欢心,千万别靠送礼。即便要送,也要在勤奋好学的基础上再送。不然既玷污了自己又侮辱了老师,很不值得。
又想起在北京和两位女学者之间的一场讨论。其中一个也主张坚决不收学生礼物,实在推托不掉的,就堆放在办公室里,教研室的老师谁需要谁拿去用。对此,另一位却发表了批评意见。她认为老师这样处置学生送的礼物,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学生看在眼里会觉得心寒的......
不管怎样,我决定过几天在给那个女生发成绩单时,也到超市去买一盒巧克力回送给她,就算我祝贺她拿到学分吧。

TOP

几位弟兄的建议、警告、提醒俱佳,看来尽是些厉害角色。知遥老师的一句“看来都是学心理学的”,更是厉害之极。学习了,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