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folklore”具有民俗和民俗学的双重内涵。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从民俗的概念上来看,民俗包含了民间和风俗这两层意思。
3、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和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4、民俗学与历史学:从广义上来说,人类一切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都是历史,民俗当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但狭义的历史,指的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成为过去的生活与事件,而民俗具有非书面传承和现实性的特点,因此历史学与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任务都有很大的不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因为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并了解与各种民俗有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学理论。
5、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和享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俗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自然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在有的国家,民俗学被看做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但是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这与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是不尽相同的。
6、民俗学与社会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与民俗学侧重点不同,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与社会过程,诸如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等,强调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7、民俗学与民族学:二者都是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族学的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等。
8、民俗志: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9、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类型性与模式性;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10、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民俗的社会性,是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民族性。有时是一个村寨,有时是数个村寨,有时是一个民族,有时甚至遍及全国。所以民俗的社会性,实际上是指群众性。民俗的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传承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11、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传播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和在空间上的传播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12、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这就是民俗的变异性。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13、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它是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民俗事象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它为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且成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
14、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是指民俗文化中对某一民俗的约定俗成。民俗的服务性,首先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再次,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15、民俗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民俗的教育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第二章  物质民俗
1、“仙人柱”,俗称“撮罗子”,是一种圆锥形的帐篷。它既不用钉子,也不用绳,而是利用木杆本身的枝杈交叉而成。首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即可建成。
2、帐篷在古代称为“穹庐”,俗称“毡房”“蒙古包”等。
3、干栏式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层无遮拦,用来养牲畜、家禽或放农具、织布机等。
4、火塘禁忌:火塘被认为是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因此,许多少数民族甚至把火塘敬奉为神灵,也由此形成了许多带有象征性的禁忌规范。火塘里的火须常年不断,明火熄了,也得用草灰捂住以保存火种;儿孙长大分门立户时,须将火塘里的火炭分成相等的份数,各人带走一份。最忌火塘边生霉菌、长杂草,那是家道衰亡之征兆。切忌向火焰喷水,也不准在火堆里拨撩,更不准向火塘吐唾沫、抹鼻涕以及烘烤鞋垫、裤衩之类,更不准从火塘中央跨过。
5、风水,其实质就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观念和方式。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住宅的称为“阳宅”风水,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风水。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房基地的选择,往往追求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满足的地形条件;其次是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如考虑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水源等因素;其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
6、服饰民俗的形成受到哪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作用?首先,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除环境和气候条件外,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作用。其三,社会分工和等级身份的不同,也影响服饰的不同。
7、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加冠之礼,届时把头发束于头顶,盘成发髻,用帻(头巾)将发髻包住,然后加冠。女子成年不加冠,只用笄簪(发簪)来固定发髻,这就是古代的冠、笄之礼。
8、湘西土家族的姑娘有编织“西兰卡普”的习俗。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9、丧服制度是依据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制定的一套等级制度。我国古代的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服制。
10、大理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第一道茶叫“苦茶”,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第二道茶叫“甜茶”, 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第三道茶叫“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第三章  社会组织民俗
1、家族,又称宗族,指的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2、父子连名制的表现形式为:尼久(祖父),久地(父亲),地波(己名),波确(儿子)。
3、祖、父、子连名制的具体表示形式为:里甘老(曾祖父),甘老奏(祖父),老奏麻(父亲),奏麻俄(己名),麻俄当(儿子)。
4、推算亲族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垂直的,以本人为基点,向上推延四代和向下推延四代。一般来说,上四代和下四代以内为近亲。
另一种是平行关系。在血缘关系范围内,本人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一旁系;父亲的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二旁系;祖父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三旁系。
5、类别式称谓。不仅把亲生的父亲称作父亲,而且把父亲的所有兄弟(包括堂兄弟,表兄弟)都称作父亲;同样,把自己的孩子及同胞兄弟的孩子及表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对母亲也是如此,凡母亲的同袍姐妹、表姐妹,统称作母亲。类别式称谓的基本特征是,在众多的亲属中,不问其对“我”的关系如何,都分等、分类。凡是同一等、同一类人的都用同一种名称来表示。
6、叙述式称谓。家族和亲族成员之间或用专有名称为称呼,或是用这种名称的组合来称呼。每个人对“我”(自己)的亲属关系都有专门的称呼来加以表述。用叙述式称谓,不仅父系与母系关系分明,直系、旁系、长幼关系也很分明。
7、“从妻居”, 即婚后丈夫到妻子家定居的结婚习俗,俗称招婿入赘。
8、村落的集体意识,即每一个村落成员自觉地站在村落立场上,主动维护村落的集体利益。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中,最古老的表现形式是“血族复仇”。
9、云南的哈尼族,家中如果有老人死了还要举行隆重的“莫搓搓”丧礼。“莫”为老,“搓”为跳,意思是为死亡的老人跳舞。
10、广西三江侗族的程阳桥,又叫做“风雨桥”,上有凉亭、板凳,可以供人们躲避风雨和休息。
11、瑶族的“瑶老制”。“瑶老”是一个统称,一般指在村寨里负责处理对内、对外的各项事务,而又得到群众信任的老人。
12、广西大瑶山的瑶族村寨实行一种石牌制度。所谓石牌制度,就是把有关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则,制成若干条文,把它刻在石碑或书写在木板上,当众宣布,让全体成员遵守。石牌头人则负责检查石牌条文的执行情况或处罚那些违反石牌法的人。
13、苗族的“议榔”制度,也是一种民间议事会组织。议榔组织对内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生产劳动,调解民间纠纷,对外抵御外侮外患,包括组织军事行为等。议榔每隔几年或更长时间,召集一次会议,制定新的榔规。这些榔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法”。榔规一经制定,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背。
14、云南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在村落信仰习俗中,是非常典型的。“本主”是白族村落的村社之神,它被认为是保护村落本境之主,故称为“本主神”。
15、民间组织。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们的生活群体。民间组织的狭义概念,是指人们由于信仰、特长、兴趣、爱好和某种需要而结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16、民间组织的民俗特征:第一,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大都是参加者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需要自由结合的。这种自由结社的方式,决定民间组织具有自发性质。第二,民间组织除自发性之外,还具有临时性特征。大多数民间组织一般不设立常设机构,负责人由公众推举,业余充任。第三,民间组织大都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民族之中,空间活动范围始终是有限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第四,民间组织中的职业集团,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的专业性质、技术性质决定了这种组织集团内部民俗的特点。首先,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的系谱。即在某一行业内部,技术的传承严格控制在师承关系系谱之内,绝不外传。其次,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信奉行业祖师神。
第四章  岁时节日民俗
1、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2、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3、“七曜”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或者“七政”。
4、“二十八宿”指的是在黄道、赤道附近由恒星组成的二十八个星区,分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人们再把苍龙七宿、玄武(龟蛇)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分别加以想象,形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古人就是依靠这些作为坐标来观察测量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5、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是是“古尔邦节”和“开斋节”。 “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的意思。“开斋节”是按照伊斯兰教义举行的,每年回历9月为“斋月”,要进行斋戒。通常也称“封斋”、“把斋”。
6、七月半,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
7、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第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第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第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第五章  人生礼仪
1、人生礼仪,是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人生礼仪,在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中有一种独特的称谓,叫“通过礼仪”,即在生命的某些环节上,通过一定的仪式,完成向下一阶段的过渡。
2、“洗三”是指婴儿出生之后第三天举行的庆贺仪式,也叫做“三朝”。
3、“抓周”是在孩子周岁生日这一天举行的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仪式。
4、所谓“产翁”,通俗一点讲,就是女人生孩子,男人(丈夫)坐月子。具体形式是:妇女分娩后,由丈夫代替妻子坐褥,接受饮食和医疗等方面的特殊照顾以及亲友的祝贺,禁吃某些食物,不事繁重劳动。而产妇却需下地干活,服侍产翁。“产翁”是在父系氏族制代替母系氏族制时产生的一种习俗。它是在母权制势力仍十分强大的情况下,男子为迅速获得对子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男子通过模仿妇女生育,以加强与子女的血肉联系,从而确定孩子为父亲所生所有,并获得像母亲一样的亲权。中国历史上越、僚、傣、仡佬等族中曾流行产翁习俗。西欧和北美的印第安人中,也有此俗。学者们认为,这种产育习俗,表现了社会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一种斗争。现在这种习俗已绝迹。
5、成年礼仪中的考验具有多重意义,比较明显的意义上使那些具将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的得到身心的磨练,从而具有迎接未来艰苦生活的能力。从情绪感受的角度来看,年轻人在仪式中所遭受的痛苦越大,就越会强烈的意识到自身社会地位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此外,这种考验本身具有“死亡与再生”的象征意义,使年轻人从依赖父母的状态中分离出来。
6、抢婚。又叫“掠夺婚”。指通过抢掠妇女而缔结的婚姻关系。这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存在。
7、姑舅表婚。是指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这种近亲婚配常以某种亲族感情和继承关系作为依据。按照传统的伦理观念,它被认为是“亲上加亲”而肯定下来。
8、转房婚。转房婚是指长兄亡故,小叔与嫂子结为夫妻。这种叔嫂婚使财产、劳力、后代子女都不至于流失。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弟亡后弟媳转嫁给兄长;姊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父亡后儿子娶父亲的妾氏等。
9、不落夫家。已出嫁的女子,除了在节日喜庆的日子由丈夫专程接回家住几天之外,婚后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女子要在娘家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这种婚姻形态,叫做“不落夫家”,又叫“长住娘家”,主要存在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惠安一带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10、我国古代的婚姻礼仪讲究“六礼”,即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11、悬棺葬。这种葬法,是将装有死者的棺木置于悬崖绝壁之上,置于形式险峻的崖洞内。这些形势险峻的崖洞,或利用天然洞穴,或人工凿石头成穴,以放置棺木。
12、瓮葬。也称“二次葬”、“捡骨葬”。指初葬若干年,待尸体腐烂后,再通过正式的仪式开墓地拾遗骨装入瓦瓮中进行再次安葬。
14、丧葬礼仪的主题基本上是:1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2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3超度亡灵,使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4通过信仰和禁忌仪式,免除生者对于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于死者的美好愿望。
第六章  民俗信仰
1、万物有灵论是19世纪英国民族学家泰勒提出的关于宗教和神话起源的理论。它是原始人类的世界观,也是原始信仰产生的思想和哲学基础。在原始人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人、动物、植物、无生物,都是有灵魂的。这种观念是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开始的。原始人由于对人的睡眠、疾病、死亡、梦幻等现象不能理解而得出人是灵魂的。之后,他们又以自身的存在为标准去观察自然界,认为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其他事物也都和人一样,也存在着灵魂。
2、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它原是北美阿尔冈金部落奥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也就是说,原始民族认为他们所崇拜的事物,包括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这是图腾崇拜的实质。
3、构成图腾崇拜的要素有以下几点:第一,古老的图腾崇拜物,大都由某种动物来充任,也有的由植物和无生物来充任。第二,崇拜图腾的氏族,都认为本氏族与所崇拜的图腾有一定的血缘亲族关系。第三,对于图腾物,全氏族的人都备加崇拜,不能随意杀害和伤害。如无意中伤,要举行一定的赎罪仪式表示忏悔。平时言及图腾物,有一定的语言和行为禁忌。第四,图腾崇拜是全氏族每个成员的事情,男女老幼,概莫能外。男女成年,要通过成年礼,才能接纳为氏族的正式成员。第五,图腾既是本氏族的标志,又是本氏族的保护神。对于它的崇拜常伴随一定的仪式,有一系列的禁忌。第六,同一图腾氏族内部严禁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和部落外婚。第七,氏族的名称常以所崇拜的图腾命名。后来渐渐发展为同一氏族的人们的姓氏。
4、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最初的巫是女性,直到汉代还盛行女巫,所以巫一般指女性,男性巫又叫做觋。中原称巫觋,北方称萨满。
5、巫觋的特点是比认为能通鬼神。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请神附体。降神后巫觋就成为神的体现,代神言行。另一种是过阴,即“灵魂出走”。也就是巫觋的灵魂可以离开肉体,鬼神所在的地方。
6、祭司是由巫觋发展而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通常由男性担任。比如彝族的毕摩,纳西族的东巴,水族的鬼师,布朗族的占布,基诺族的寨公等均是属于祭司。
7、所谓的巫觋都有通鬼神的性质,他们的职能,主要有五种:第一,预测人的命运的好坏。第二,主持祭祀活动。第三,驱疫求吉的巫术。
第四,主持人生礼仪。第五,主持神判,处理纠纷。
8、预兆,又称征兆、征象、前兆,它是根据自然出现的异常现象,从中预知事物所要发生的结果。
9、民间俗语:“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在这句俗语里,乌鸦就是一种征兆,如果看见乌鸦从头顶飞过的话,那么人们一定会遇到灾难,或者大祸临头。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纯粹是一种假想,但人们却坚信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这又与中国民间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宇宙观、哲学观和信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为凶色,一般情况下只有家里死人以后,人们才会用黑色。所以,乌鸦的颜色令人厌恶。另外,乌鸦的饮食习惯——吃腐食,也给人们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而且乌鸦常常出现在坟地的周围,也使人有所忌讳。几种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乌鸦为不祥之兆的观念。
10、民间传统说法是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其实,不管左眼跳或者右眼跳,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民间俗信却认为左眼的跳动能给人们带来幸运和吉祥,右眼的跳动却是灾难的前兆。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左”和“右”的理解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类: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生为阳,死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等等。阳虽然虽然与阴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但是从总体上来讲,阳往往与光明和生命联系在一起,阴则往往与黑暗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由此便形成了“左为上,右为下”的观念,左眼跳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吉兆,右眼也就成为凶兆。
11、作为一种信仰活动,祭祀包含有有几个因素:一是有明确的祭祀对象。二是有相应的祭祀场所。三是有主祭人和参加祭祀的人群。四是有一系列祭祀程序。五是奉献祭品。
12、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模仿或相似巫术它是以相似的事物代替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接触或感染巫术认为两种事物接触时,彼此会产生一种长期的感应关系。接触巫术就是利用它们所接触过的一些事物作为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
13、禁忌,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这一学术名称来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
14、作为特殊的民俗事象,禁忌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圣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圣物具有“神圣”或“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植物,不许随便接触。违犯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
15、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
第七章  口头民俗
1、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它是对世界的起源、创造、初始事件以及神的典型行为的宗教性的叙述。关于神话,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
2、神话的特点:首先,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的人来说是一种事实,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活动,是关于他们祖先的功过的“真实”记录。其次,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的人来说是神圣的。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权力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重现”和叙述“祖先的事迹”。这就是说,神话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往往与礼仪、信仰、社会组织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第三,神话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万物的起源。第四,神话中的主人公一般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等。第五,神话总所叙述的事件,一般都发生在遥远的太古时代,或者说是这个世界形成以前的那个世界。神话正是在讲述世界杯创造出来的时候是怎样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3、传说的特点:强烈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叙述模式、风格的多变性和开放性。
4、民间故事是散文叙事体的一种,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虚构故事。有时候民间故事又称为幻想故事。
5、民间故事的特点:1、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非常不具体;2、故事的结构、情节发展是程式化的;3、民间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6、民俗学中的“类型”。它是指一组具有相同情节和结构发展模式的民俗事项,如故事类型、游戏类型、歌谣类型、建筑类型、仪式类型等。
7、最早对民间故事进行类型研究的是芬兰的民俗学家们。《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这本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最早就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涅整理出版的。
8、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类概括真理或哲理。谚语的形式是固定的。一条真正的谚语需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1、必须是一句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话;2、表述的内容必须是一种事实、真理或道理;3、有不同的异文。
9、民间谜语就是以口头流传的“传统”问题或者说难题。谜语意在考验人们的智力水平和反应能力,一般分为谜面和谜底:谜面常常通过一句或几句话、一种或几种物体、图画或姿势来表达或表现事物的特征,其手法是故意设置很多障碍来迷惑猜谜者以掩盖谜底;谜底一般揭示谜面所暗指的事物。
10、绕口令是一种传统的口头语言游戏,主要是把读音相近或相似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使对方能在不出错误的情况下准确地、迅速地读出一些拗口的语句。
11、民间歌谣是以口头歌唱或吟诵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韵文。民间歌谣所研究的内容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韵文体,二是可以歌唱或吟诵,第三必须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歌谣属于音韵民俗的范畴。
12、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与传统的故事歌不同的是,史诗的篇幅很长而且语言很华丽、场面恢弘、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史诗是歌体。史诗的艺术性很强,娱乐性也很强,也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