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二月二综合信息贴

“晋之源”正月文艺异彩纷呈

山西新闻网  时间:2009-02-09 

  山西新闻网2月9日讯(记者 刘俊斌)唐风晋韵绽新颜, 锣鼓秧歌庆元宵。在2009年元宵佳节之际,“晋之源”和谐之春民间文化系列活动在太原市晋源区新城广场拉开序幕。

  正月十四上午,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文艺汇演在晋源新城广场亮相。女子锣鼓敲响了时代强音,铁棍、背棍、飞火流星、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不一而足。体现古晋阳璀璨历史文化和唐风晋韵民风民俗的民间社火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精彩而诙谐的秧歌、舞狮、旱船赢得了群众的阵阵较好。

  展现晋源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就的五十辆彩车徐徐开过广场,满载着晋源区建区十年的辉煌成就,表达着全区人民对区委区政府的信任和喜悦,同时寄托着全区人民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正月正开门红,二月二龙抬头”。据悉,晋源区整个庆祝活动将持续到二月初二。晋源南街的传统庙会、焰火等民间表演将成为亮点。

TOP

科普:农历二月二缘何“龙抬头”?

2007年03月19日 16:21: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3月19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3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TOP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2006年3月1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在3月1日这天,如何在夜空欣赏“龙抬头”呢?赵之珩说,当日晚上9时30分,龙的两只犄角首先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角宿一是明亮的一等星,放射着蓝色光芒,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个小时后,龙的咽喉“亢宿”也升至地平线以上;到了子夜时分,龙爪“氐宿”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这之后,“龙抬头”的时间会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钟。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提前”,到4月1日晚上9时30分,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新华网天津2006年2月28日稿)

TOP

民俗专家: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农耕文化有关

2008年03月10日 07:32: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3月9日电(王昆)3月9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这天也叫春龙节。河北民俗协会的会长袁学骏说,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袁学骏说,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先民祈福的心理写照。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古代推出的历法和节令,都是为农耕服务,在二月二会举行与龙有关的祭祀活动,以期盼风调雨顺。二月初前后正值惊蛰,春暖大地,雨水逐渐增加,适宜春耕。二月二过后,农民会停止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开始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

    袁学骏说,河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吃摊咸食、火烧,放鞭炮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在石家庄市及周边,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去剃“龙头”,来讨个吉利。以前曾有过的吃扒猪脸的习惯,烹饪界正在恢复之中。

TOP

专家解说民俗——“二月二”是古代劳动节

发布时间: 2007-03-22         来源:新华社


巢湖市夕阳红龙灯队在街头舞龙灯。据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农历二月初二。北京市民俗协会主席赵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节日,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劳动节,各地会演出一些崇尚劳动的节目。

    赵书说,农历二月初一称“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许多老百姓会在这一天祭祀太阳,并把春节时的节日装饰物摘下来,面对太阳烧掉,意味着进入新的一年。紧接着的二月初二,民间保留的习俗更多,比如“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 ”,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赵书说:“传说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的这个时候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亲耕。”宋朝的时候,“二月二”被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

    “今年的二月二,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潭村要举行花卉大游行。”赵书说,“3月21日,朝阳门外的日坛要举行祭日仪式,同时演出北京‘四大民俗’,即蹴球、踢毽子、抖空竹和放风筝,同时要耍龙点睛,做许多太阳糕。”

TOP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图)

CNETNews.com.cn 2008-03-09 12:18:42

关键词: 二月二 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 春龙节 中和节 龙抬头

  【春龙节的传说】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 “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但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 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4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移动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TOP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传说


2009-02-16 15:35:44  来源:中国天气网

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 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TOP

雨水和“二月二”

中国天气网 2009-02-13 14:00:47  来源:网络综合


拉保保

雨水节气习俗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以尽快怀孕穗子。该习俗现在仍在农村流行。
“拉保保”是四川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克的关系,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木字,才能保险儿子长命百岁。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盛开一方之俗,传承至今更名拉“保保”。
在正月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还有不择时日地址所谓"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者。是日,罗汉寺山门前,古柏森森的道路上人流如潮,巫卜星相、低钱香蜡、小食摊点、流动商贩,云集道旁善男信女,大家闺秀、公子哥儿、山民村姑,三五成群,拉拉扯扯,挤来拥去,欢声笑语,热闹非常。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背着、抱着、牵着娃娃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如果顾娃娃长大有常识就拉一个知书识礼有字墨的文人为干爹;如果娃娃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都爽快的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而今,雨水节这天由竹溪公园举办“拉保保”,已成为游园中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它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二月二,排队剃头(资料图片)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TOP

大家都是看客吗?

TOP

难道就不能动动自己的手指头吗?

TOP

扎兰屯: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内蒙古新闻网  09-02-26 15:08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天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二月二”这天,人们都要理发、吃猪头肉,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在内蒙古扎兰屯市这座百年小城可是“老令子”了。

2月26日是“二月二”,这天俗称“龙抬头”,受传统风俗影响,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记者分别对城乡几家不同规模的美发店进行了走访,各家美发店里的顾客比往日增多。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一家美发店的老板边忙着为顾客剪头边说:“‘二月二’这天人们来剪头就是图个吉利,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令子”,如今,人们没有抛弃这传统习俗,而是发扬光大传承下来,这也许称是历史文化。”

  记者了解到,过去有“正月剪头‘妨’舅舅”的迷信说法,所以很多人正月不剪头,等到“二月二”来剪。近几年,重视这种说法的扎兰屯人少了,讲究“二月二”理发的人主要是城乡老中青和孩子们。这一天都不约而同地来到理发店挤着理发,就因为希望在“龙抬头”的日子里沾点喜气,所以这些人成为这天理发店里的主角。

  扎兰屯市城乡居民吃猪头肉的习俗还是挺“红”的。从2月25日起,城里乡下的不少熟食肉店和熟食摊打出了熟猪头肉促销的旗号,有的店铺在门口临时张贴促销广告,特别醒目,吸引不少人前去购买。声势浩大的宣传促销阵势让最后一个大年节日的气氛浓了不少,很多原本忘记这个习俗的人也跟着买起了猪头肉,熟食肉店和熟食摊人满为患,猪头肉成为抢手货。另外,农村一些家庭在“杀年猪”时,特意留存下“猪头”,在“二月二”这一天,烀好,招来亲朋好友共享美味佳肴。

  记者从农村一位老者哪里了解到,过去年代,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南方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据了解,日前,内蒙古扎兰屯市备春耕农资已掀起热潮,往年在“二月二”里,农民们仍然“猫冬”沉浸于节日氛围里,可今年不同,大年初七,一些农民就涌进城里提前选购春耕农用物资,备春耕生产了。今年,扎兰屯市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7亿斤。(记者 刘东 特邀记者纪明国)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刘东

TOP

"龙抬头”可把理发店忙坏了


辽宁新闻网 2009-02-26 14:52:06



  今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习俗这一天都要理发或洗头。昨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理发店发现,站前地区的理发店人流微增;铁东、铁西、立山的一些理发店人流明显增加,生意好的甚至翻两番。

  中低档理发店顾客激增

  在各城区的一些中低档理发店里,虽然才二月初一,但人已经爆满了。下午3时左右,在铁西永乐某理发店内,每个发型师后面都有2到3个顾客等待着,该理发店老板说,“我们家的价位在10元左右,到这理发的顾客都是住在这附近的居民,赶着二月二理发以30到40岁的中年男士居多,20多岁的年轻人很少。 ”

  站前地区理发店顾客微增

  站前地区的几家理发店顾客也不少,某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朱凯表示,“我们店受影响不大,客流也就增加20%吧。另外我们这里来做头发的女性比较多,男士理发的数量只能占到20%左右,所以二月二剪头在我们这体现不明显。 ”朱先生还说,“我们店光顾的客人一半以上都是20岁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一般对传统习俗很在乎的少一些。 ”

  VIP服务受冷遇

  在一些高档的理发店里,一般还会提供各种“贵宾美发”。根据提供的服务不同,价位有88元、158元、数百元不等。一位理发店服务人员说,“这个主要是由理发师的技术、理发店的环境、以及一些理发的专享服务决定的,比如设有单间,提供饮料和食品,还有专用工具等等。 ”

  记者了解到,选择高价位理发的人并不多,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本身就是针对少数人群设计的,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接受,主要是为了迎合一些特殊的顾客。 ”

  理发店趁“龙抬头”着实“火”了一把。

  “龙抬头”咋来的?

  铁西区八家子街道办事处、国槐社区郑阿姨介绍: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过二月二雨水就多了,大地返青,春耕快开始了。农民都求“龙”能抬头,下一场透雨,有个好收成。按习俗,正月里不剪头发,都等到二月二才剪,寓意 “龙抬头”走好运。

  我市天文爱好者夏至庆介绍:“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记者张刘芳文并摄  


来源: 辽沈晚报鞍山版

TOP

学者称:“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





--------------------------------------------------------------------------------

  新华网沈阳2月25日电(记者魏运亨)26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所谓“龙抬头”的日子。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说,“二月二”这个时令节日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而且被后世附会了大量与天文、气象、农事、卫生、学业等有关的民俗内容,是一个故事多、讲究多的有趣节日。

  乌丙安教授说,“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周代的“二月二”不过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则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好几首有关“二月二”的诗歌。

  与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核心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二月二”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首先,“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古代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民间认为“龙抬头”;“二月二”更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

  北方一些地方旧俗,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要烧香上供,这叫“引田龙”。但也有相反的,有一些地方这一天忌担水,生怕带回龙卵或惊动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龙命名:吃面条称“挑龙头”、吃油炸糕称“吃龙胆”、食煎饼称“揭龙皮”、吃麻花称“啃龙骨”,以示吉庆。

  “二月二”又是一个祛病禳灾的日子。惊蛰一到,百虫复苏,民间选择这一天驱毒保健。比如在家门前围以石灰,在墙上画一个药葫芦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

  “二月二”也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所以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乌丙安指出,除了汉族之外,一些少数民族也过“二月二”,而且民俗活动独具特色。比如畲族的“二月二”,又称会亲节。闽、浙一带的畲族这一天要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气氛非常热烈。


来源: 新华网

TOP

今日农历二月二 吃饼剃头去踏青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 “二月二”,又称“春龙节”。昨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一些与“龙”有关的应节食品,都被商家重点陈列,大张旗鼓地进行促销宣传。   

  二月二这天
北方有吃春饼的习俗,因春饼巴掌大小,类似“龙鳞”,所以又名吃“龙鳞”。不过,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这种春饼在我市并不多见。据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山西人在“二月二”这一天更习惯吃的还是葱花烙饼、煎饼等食品,俗称“揭龙皮”。在铜锣湾一大型超市,记者看到“二月二,龙抬头,葱花烙饼2.98元/500g”的标牌在一面食专区赫然入目。陈列柜中的有火腿鸡蛋饼、东北大饼、煎饼等各类面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一位姓赵的主管介绍,最近“二月二吃饼”的宣传已经促使不少顾客尝试买饼,平日销售约100公斤的饼,最近两天能销售150多公斤。估计今天能达到二三百公斤。   

  除了饼类,豆芽也是热销食品。因为本地有煎饼卷着豆芽炒韭菜吃的风俗,所以近期豆芽销量也一路看涨。每500克只售0.68元的豆芽,平日超市购进50公斤即可,昨日购了100公斤到上午10时已经被抢购一空。有经营人士介绍,“二月二”当天最起码得购进二三百公斤才能保证供给。   

  “二月二,龙抬头,别忘了吃猪头!”,“二月二,春龙节,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据几家熟肉连锁店店老板介绍,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挑龙头”的说法。店内借机大力宣传一番。   

  除此之外,爆玉米花、炒豆也是这个节日的特色小吃。旧时小孩边吃豆还边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谚语。近期,黑铁锅、鼓风机这样一种消失多年的爆米花老装备,在半坡东街一带又重新出现。引得一拨又一拨的人们好奇地围观、尝试。准备爆米花的市民刘女士说:“好久没吃过这样的爆米花了,正好赶上过二月二,弄点给孩子们尝尝鲜。”   

  桃园路一家发屋的工作人员说,一般人们都是在腊月里理发,整个正月,发屋生意都很冷清,农历二月二这天,是一年当中发屋生意最好的一天。民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所以二月二这天,发屋的所有员工全员上班,营业时间也从平时的早9时提前到早7时,晚上客人不走完,决不关门。   

作者:本报记者 孙耀星 郝晓炜 文/摄

TOP

二月二

日期:2009-02-26 作者:郭梅 来源:新民晚报                     
 
 
    郭梅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的《二月二日》将早春花柳初萌蜂蝶欢舞的喜人景象描写得十分清新细致,尤其“花须柳眼”四字的拟人手法用得极妙,其知名度虽远不如李清照的“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但精灵活泼生机盎然的“柳眼梅腮”显然脱胎于“花须柳眼”——李义山用这四个字给早春二月点了睛,再想到白居易的句子:“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虽是乍暖还寒,但顿觉薄棉袄是穿不住了。不过,民间强调的是“二月二,龙抬头”,要过中和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又称春龙节、踏青节,或直接叫龙抬头日——所谓龙抬头是古代天文学的说法,也和大地回春,蛰伏的龙和冬眠的动物醒来有关。
   
    中和节始于唐德宗时期。当时正月和三月都有节日,唯二月没有节日。大臣李泌上书提议废除正月晦日,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德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人们又把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与中和节合并,日子改为二月二日。中和节要祭太阳神、吃太阳糕,祭土地神和五谷神、喝社酒。这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以示吉庆,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油炸糕叫吃龙胆,吃煎饼叫揭龙皮,吃麻花叫啃龙骨,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也许就因此而得名。妇女在这天不能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刺伤龙眼。孩子们一早起来要踩门槛,叫“登龙门”;私塾先生则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以前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就像传统小戏《翠姐姐回娘家》的情节一样,旧俗不允许媳妇正月回娘家,故民间习惯二月二接女儿回门。还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表现出慈爱的父母盼望见到爱女的急切心情。不像现在,城市里的小夫妻要么独住,要么和岳父母同住,倒是和公婆生活在一起的传统模式相对少见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