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影响着中国文化
——访波莫拿大学太平洋流域研究所所长杜磊教授
□ 汪昱廷 杨凤岗
问:您为何对研究中国穆斯林感兴趣?
杜磊:我对各种宗教都很感兴趣,不仅对中国宗教感兴趣,还对认同问题和族群感兴趣。1982年我作为暑期语言学生到北大学习中文,在那里我第一次了解到中国有很多穆斯林,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所以,我研究中国,尤其对中国穆斯林感兴趣。
问:您认为中国穆斯林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杜磊:在过去的20年间,学术界在中国穆斯林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我认为学术界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及穆斯林与中国社会间相对和平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认识有了巨大进步。西方早期的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著述认为伊斯兰教具有与生俱来的反叛性,而我和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这与事实不符。中国伊斯兰教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反叛性,一般说来中国大众对穆斯林也并不敌视。另外,学术界在中国穆斯林社区历史、中国穆斯林学者对中国社会的贡献以及伊斯兰教与新儒教的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步。
我认为学术界还应该对早期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尤其是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多做研究。我对穆斯林家庭很感兴趣,特别是中国丰富的穆斯林家谱,这些资料还没有被详细考察研究过。另外中国的航海历史,中国与东南亚穆斯林国王的关系,以及伊斯兰教从中国传播到东南亚那段历史也有待研究。
问:您认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对我们认识中国宗教有何影响?
杜磊:如同佛教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适应了中国文化;也正如佛教,伊斯兰教也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的医学、武术、建筑(如北京城的布局),还有其他很多中国文化,都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穆斯林在计时、数学、天文、星象研究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例子都表明伊斯兰教已经和谐地融入了中国社会。
问:在您最近的一本书Dislocating China里,您提出汉或者华这个概念并不是单一的,而且并不一定代表了中国主流认同。您能简单讲讲中国穆斯林在中国主流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吗?
杜磊:中国穆斯林在1300年的漫长历史中始终未被完全同化,而是保持着活跃的文化,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元的。许多外国人,甚至相当多的中国人,都倾向于认为中国文化是单一的文化。而中国活跃的穆斯林文化提供了一个反例。中国穆斯林文化的存在也促使我们去考察中国的文化多元性和宗教多元性。
问:请您谈谈人类学在宗教实证研究中的作用。
杜磊:一直以来人类学家都对宗教感兴趣,对宗教的角色感兴趣,尤其是宗教仪式及其象征意义、宗教中的文化表达、宗教在定义个人认同和文化中的作用。中国的人类学家,如最伟大的学者费孝通,以及林耀华等其他学者,一直以来都对宗教在定义个人认同及定义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关系方面非常关注。
问:最后请您谈谈您对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期望。
杜磊:这次的北京峰会(中国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谈)会让大家都来关注中国宗教传统的多样性。中国有很多活跃的宗教社区,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都在自由地实践着他们的宗教。这次峰会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中国的陈旧观念,它将向人们展示中国是一个非常世界化的、复杂的、让人着迷的地方——中国宗教相当活跃。
本期嘉宾
杜磊(Dru Gladney) 美国波莫拿大学人类学教授、波莫拿大学太平洋流域研究所所长。他主要研究以民族和文化为界的亚洲民族主义,专长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各种民族、政治与文化。他发表了4部专著以及100多篇有关亚洲大陆研究的论文,著有《错位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与其他庶民》、《中国的民族认同:一个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创造》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