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连理枝”传说的根在商丘

“连理枝”传说的根在商丘

“连理枝”传说的根在商丘(上)
作者:文\班琳丽 图\鲁超 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更新时间:2008-8-29 9:19:24

核心提示
  “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在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因其承载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成功“点睛”了作品和作品中的爱情史话,最脍炙人口的当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长恨歌》中的唯美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因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被喻为夫妻恩爱。
  “连理枝”的凄美爱情是中华文化中唯一有实可考且至今有实物遗存的悲剧传说。事实是,长期以来,关于其根在哪里的说法,如同“花木兰”、“杜康”等,业已成为广受争议的文化焦点。但历史的记忆终归只有一处,而且据大量的文字、文献考证,“连理枝”传说的根在商丘。



  清凉寺中的“相思树”。

  A 真实的历史: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连理枝”的爱情传说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国君宋康王执政时期。商丘在战国时期称宋城,是当时宋国的国都。
  晋代文史家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中记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妻之精魂。
  这则感天动地、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就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相思树”的故事。据史料记载,宋康王是宋国最后一个国君,此人最初胸怀大志,想恢复宋国在微子启当宋国国君时那段强盛。自己做了宋国国君后,努力富国强兵,不仅战胜了当时的强国齐国,还一度把国都迁到彭(现在的徐州)地,并战胜了多年与宋国为敌的楚国等,业绩可谓辉煌。但他后来却成了一个暴虐无道的国君,不但残害异端,而且好酒色、贪享乐,曾动用大量民工、奴隶修筑供其游乐的青陵台。此台筑得像一座山,上植林木和奇花异草,下筑亭台楼阁,风景十分秀丽。古文中记载的韩凭妻何氏不为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所动,决定以死表达为人糟糠的忠贞,最终就是从这座高台上跳下自杀的。“连理枝”的传说就是在《搜神记·卷十一》中所载文字后半段出现的。既然生已不能与丈夫同床,渴望一生厮守的何氏便期待死后与丈夫同穴。残忍的宋康王不仅没有听从何氏的请求,并坚持让他们夫妻的坟墓遥遥相望。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很短的时间内,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顶端长出,十天之内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枝叶在上面交错。老羞成怒的宋康王下令砍树,没想树上又出现鸳鸯,一雌一雄,长时间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人。当时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哀,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
  商丘《归德府志》也有记载,称宋康王与何氏所登的台为“青陵台”,西汉梁孝王在青陵台废墟上建清冷台时,台北面的韩凭城还在。如今,韩凭城已经不复存在,但“相思树”和鸳鸯鸟的故事被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浪漫主义的传说传之甚久,成为我国梁祝化蝶的源头,这其实比梁祝化蝶的故事早了一千余年。
  B 传说的瑰宝:《敦煌变文集》之《韩朋赋》
  “连理枝”的传说,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现的西汉晚期的残简,其中记录韩朋的文字,据专家考证,与后来《敦煌变文集》中的《韩朋赋》语言相合。而《韩朋赋》中的韩朋,即是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中记载的韩凭。
  《韩朋赋》节录:王闻此语,甚大嗔怒,床头取剑,煞臣四五。飞轮来走,百官集聚。天下大雨,水流圹中,难可得取。梁伯谏王曰:“只有万死,无有一生。”宋王即遣人探之。不见贞夫,唯得两石,一青一白。宋王睹之,青石埋于道东,白石埋于道西。道东生于桂树,道西生于梧桐。枝枝相当,叶叶相笼,根下相连,下有流泉,绝道不通。宋王出游见之,问曰:“此是何树?”梁伯对曰:“此是韩朋之树。”“谁能解之?”梁伯对曰:“臣能解之。枝枝相当是其意,叶叶相笼是其思,根下相连是其气,下有流泉是其泪。”宋王即遣人诛伐之。三日三夜,血流汪汪。二札落水,变成双鸳鸯,举翅高飞,还我本乡。唯有一毛羽,甚好端正。宋王得之,遂即磨拂其身,大好光彩,唯有项上未好,即将磨拂项上,其头即落。生夺庶人之妻,枉杀贤良。未至三年,宋国灭亡。
  由此可见,《敦煌变文集》的《韩朋赋》与《搜神记·卷十一》中关于韩凭的记载略有出入,即为:宋康王将夫妻二人合葬,合葬后从墓中得到两块石头。宋康王遂将石头丢在道路两旁,石上神奇地长出两棵梓树,根部相互盘绕,枝叶相覆相接,犹如一对相拥而泣的情侣。宋康王恨得咬牙切齿,忙令人把两棵树砍掉烧了。却不曾想到,一对鸳鸯从两棵树中盘旋而出。在那对鸳鸯身上,有一根长得特别端正坚硬的羽毛,宋康王很是喜欢,就命人捉拿鸳鸯,把它们杀了,只留下那根羽毛,拿在手上细细把玩。宋康王用它磨拂身体,全身的皮肤都放出了光彩,只有脸部还比较黯淡,就又用羽毛去磨拂,不料那轻盈的羽毛是件有灵魂的利刃,竟把他的整个头颅斩了下来,一代暴君就此断送了性命。
  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傅庆升教授用《血泪韩朋赋 民主自由歌》为题,高度赞美了韩朋与其妻何氏的凄美爱情。傅庆升教授在文章中写道:“敦煌藏经石室中发现的手写文卷数以千万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学写卷,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宗珍贵的稀世遗宝。敦煌文学写卷中,那些由民间创作出来的叙事作品,在文学史和民间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文卷《韩朋赋》是敦煌叙事文学中的熠熠明珠,它以高昂的反封建精神、强烈的民主和自由的意愿、精美深蕴的艺术魅力,成为民间文学史上的瑰宝。”
  因为浪漫色彩更加浓重,《韩朋赋》中“连理枝”的故事少了现实性,更具传奇性,似乎已只是古代劳动人民借宋康王残暴的“壳”而表达高唱“民主自由歌”的美好意愿了,这也使得“连理枝”更接近于虚无,从而一步步走向传说的界定。
  C 文人的演绎: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他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饱蘸热情为“连理枝”抒写赞歌。
  最经典的当数白居易《长恨歌》中传诵千古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它借以描写唐明皇及杨贵妃的凄美爱情,但是“比翼鸟”与“连理枝”二词却非始创于白居易。据《尔雅》中记载,传说中的“比翼鸟”只有一个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须成双并飞才能成行,因此后人便用这双宿双飞的“比翼鸟”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而“连理枝”的典故则来自《搜神记·卷十一》的这个典故。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在《春思赋》中写道:“游丝空绢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诗中的“相思树”即是“连理枝”的别称。据史载,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曾在唐天宝三年,因在朝廷失意,愤然辞别长安,驾一叶扁舟泛黄河、顺睢水,来到向往已久的梁园,一住就是十年。其在《白头吟》中吟道:“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有青陵台。”对青陵台赞誉颇高。此后,唐代又一著名诗人李商隐也直接引青陵台为题作诗《青陵台》:“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唐代另一诗人王初也在《青帝》中写道:“韩凭舞衣身犹在,素女商弦调未残。”他还在《即夕》诗中写道:“月明休近相思树,恐有韩凭一处栖。”
  此后,三国魏文帝曹丕曾编撰神话文学《列异传》,其中记载:“韩凭夫妻死,作梓,号曰相思树。”如今,清凉台上的清凉寺中仍有两棵“相思树”,相隔九步之遥,根相连、干相倾、枝相拥、叶相抱,受到当地群众和寺院僧侣们的精心保护。
  后至北宋时期,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因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门类,在十四卷《郡国志》中载有:“宋康王纳韩凭之妻,使凭运土筑青陵台,至今台迹依然。”
  此外,关于“连理枝”有稽可考的文字还有许多。元代庚吉甫编有杂剧《烈女青陵台》,明代有传奇《韩朋十议记》,其中韩朋夫妻的故事即取材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故事延伸至韩朋的儿子报仇雪恨,内容又增至善恶报应等传统思想。明代还有传奇作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以话本的形式对“连理枝”故事的再度创作,内容丰富,文采华丽,其歌谣为故事增色不少。到了近代,有越剧《相思树》、评剧《青陵化蝶》等。
  “连理枝”的传说涉及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文化空间,其爱情悲剧既有其人其事,又从悲剧中衍生出神话传说,更因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为古今众多文人雅士竞相引用。不难看到,虚构的文学让“连理枝”从历史的真实不断走向文化传说,但散落于各个朝代的文学“记忆”最终热情地传承了这一历史真实。而透过文学和历史的重重迷雾,作为诸多文化现象中被广泛赞美的“连理枝”,其传说的根在商丘的事实,终将浮出水面,而且会越来越趋于清晰。
文章录入:商宣    责任编辑:商宣

TOP

“连理枝”传说将流芳千古(下)

作者:文\班琳丽 图\鲁超 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更新时间:2008-8-29 9:21:32



清凉寺

  核心提示

  “连理枝”传说的根在商丘,已经是中华文史中不争的事实。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理枝”独具的申遗价值和构想,依然在行进中,且很值得我们商丘人给予深切关注和热情支持。
  关于“连理枝”的史实记载和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拥有予以将自身传承千古的鹊桥:清凉台上一连串不灭的文坛佳话以及与宋太祖有着不解之缘的皇家寺院,拥有中华爱情图腾的优势与广阔的文化空间。而这一切,正是“连理枝”申遗的可贵价值和流芳千古的深远意义。

  传承的鹊桥:永恒的文坛佳话和皇家寺院
  《史记》中“梁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留下梁园“七台八景”的记载。梁王即梁孝王,梁国国君,因平定“七国之乱”立下盖世之功。曾为宋康王行宫的青陵台,因其优美的环境赢得梁王厚爱,梁王便在此修建行宫。当时台上亭台楼阁相接,台前左右两个阔30米、深2.5米的池塘,名曰清冷池,“池内碧波荡漾,荷花飘香,鱼翔浅底”,至今犹在。
  梁王十分钟情此处,广揽天下文人雅士在此饮酒作赋,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当时的名士皆为梁王座上客。据史载,诗仙李白因在朝廷失意,愤然辞别长安,驾一叶扁舟泛黄河、顺睢水,来到向往已久的梁园,一住就是10年。诗仙还爱在清冷池畔垂钓,常常挥毫作诗,曾留下《鸣皋歌送岑征君》,以“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的大气豪迈,展示了一代失意的天才诗人非同凡响的抱负与才气。北宋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至此并写下《渔家傲》:“六月炎天时霁雨,行云涌出奇峰露,沼上嫩莲腰束素。风兼露,梁王宫阙无寒暑……”明朝大家王廷相隆冬时节至此,作《梁园歌》:“君不见,梁王已破六国垒,苑中便起文苑台。黄金白玉架金阁,倚榻廷宾四相开。清凉池上三尺雪,相如新赋倾邹枚……”直到清朝,作为七台之一的清凉台仍以它的风景秀丽吸引着四方的文人墨客。
  如今,在清凉台上演过的文坛佳话已静默在历史的烟尘中。然而,曾经作为皇家寺院的清凉寺,依然在彰显历史厚重与沧桑的清凉台上岿然屹立。
  远望清凉寺,台高数丈,亭台楼阁,巍峨壮观。进入寺门,拾级而上,便是大雄宝殿、藏经楼和东西厢房等。大雄宝殿是清凉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台上中心位置。大殿内有释迦牟尼佛祖、药师佛祖、阿弥陀佛祖、十八罗汉塑像。藏经楼为明清建筑风格,分上下两层,楼下塑有宋太祖赵匡胤坐像。据《清凉寺记》记载,该楼建于明万历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一位对该寺颇有研究的居士介绍,梁王行宫于南北朝时殿倒房塌,一片凋零。后来适逢佛教兴盛,北魏后期始建寺院,当时僧侣云集,成为传播梵音的一片净土。另据该寺主持介绍,该寺与大宋开国皇帝有着很深的渊源。后周显德六年春,后周大将赵匡胤任归德节度使,常和手下的将领们在清凉寺纵论天下大事,终于次年成功策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赵匡胤做了皇帝后,难忘在清凉寺研讨军务的日日夜夜,也难忘僧侣们对他的支持,于是派钦差御赐敕封清凉寺。清凉寺也因此成为大宋的皇家寺院,与当时的武台山清凉寺、西京洛阳清凉寺、福建莆田清凉寺并称为全国四大清凉寺。
  历史走到今天,清凉寺前院东厢房南边不大的空地上,依然悬着一口大钟。钟下的地面上,有一个不大的洞口,据说这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藏兵洞。拐过大雄宝殿,步入清凉寺后院,藏经楼前一棵皂角树和两棵同心槐十分引人注目。据说当年赵匡胤常在皂角树下乘凉,历经风雨沧桑的皂角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皂角树对面的两棵同心槐枝接根连,互相依偎,距今亦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这里的人民代代相传着“连理枝”的故事,认为这两棵喜结连理的槐树就是传说中的相思树,就是当年韩凭夫妇坟茔上“连理枝”的再生。加上两树枝繁叶茂,更有许多即将喜结连理的恋人到树前祭拜,以求婚后爱情天长地久。
  寺院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众多,僧侣最多时达千余人也只是过往的辉煌了。但拨开历史重重的雾霭,凸显旧时尊贵的清凉寺,作为“连理枝”无语的见证者,更是为今人乃至后人搭建了一座流芳千古的坚固鹊桥。

  爱情的图腾:“连理枝”美学和现实的意义
  洋节疯狂东进,圣诞节、情人节……随着媒体的炒作和商家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少男少女学会了在平安夜狂欢,学会了在情人节送玫瑰花。而当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时,当中华传统文化在异域他乡开出花朵时,中国人才翻然警醒,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节日在渐行渐远。况且在韩国,不仅拥有“连理枝”的文化现象,更创作出了电影《连理枝》以及电视剧《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这样的诗句被世界人民传诵的时候,我们读懂了人类的心灵:渴望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这样诗句被黄皮肤、黑眼睛的人民代代讴歌的时候,我们读懂了中国人的心灵:忠于爱情。而今,低吟浅唱的韩剧在各地方电视台肆意泛滥,我们读懂了“80后”、“90后”的心灵:呼唤爱情。
  毋庸置疑,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而由爱情演绎的故事以及故事释放出来的力量,更是惊心动魄,触人情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如此热烈和深情的诗行,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们,都会在情不自禁中拿它作为给予爱人一生一世的许诺。
  如同历史需要史册记载,爱情也需要图腾。图腾不是单纯的节日,像中国的七夕节,也不是单纯写爱情的某一本书,如《西厢记》、《牡丹亭》,它应该是一个符号,或者说能够当作一个鲜明、清晰且利于人们世世代代膜拜和朝圣的符号。而“连理枝”担当这样一个角色选择,独具优势,无与伦比,而且将深入人心。况且,保护“连理枝”等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接续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软力量”。
  在众多民间传说故事中,要以“连理枝”的传说最切近人们的生活,最富有魅力,最牵动人心了。“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鹊高飞,罗当奈何?鸟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民,不乐宋王。”据说,这就是宋人歌颂韩凭妻何氏的歌谣。意为宋康王即便布下天罗地网,我们是平民,是恩爱夫妻,不贪图凤凰一样高飞,不思慕皇宫奢华的生活。对爱情、对贫贱夫妇厮守一生的忠贞坚守,读来无不令人口角噙香,回味之中荡气回肠。
  “连理枝”从战国时期一对平民夫妇的悲欢离合到从悲剧中衍生出的神话,经世代补充完善,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传说之一。因其贯穿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且表达出男耕女织的生活理想,如此深刻的美学意义,及至辐射到生产民俗、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无不教导我们懂得为什么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拓展的构想:“连理枝”广阔的申遗空间
  “连理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应引起重视。每逢农历四月初一的清凉寺庙会“逢会十日”,正合“连理枝”传说中相思树旬日(十日)长成合抱粗的时间。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传承而来的。这儿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习俗,正是因为拥有同心槐、清凉台、清凉池、清凉寺、藏兵洞等这样好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因此,有关方面积极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全面系统搜集整理“连理枝”的传说故事,组织专家理论研讨与作家文学创作,借以提高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等,目的就在于为切实保护和弘扬“连理枝”传统习俗提供新的载体和文化空间,努力探索一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目前,“连理枝”既有承载大量史实的实物载体,又有韩凭夫妇动人的传说和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而商丘作为“连理枝”的背景所在地,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商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厚重而独具魅力的商文化、火文化、汉文化,而且是先师圣人孔子的祖籍、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目前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60余处,全市共发现古建筑20余处,古遗址50余处,古墓葬30余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商丘古今名人荟萃,且有曲剧、四平调、柳琴等独有剧种及不少民间独有的工艺等。古老而年轻的商丘古迹繁多,景点遗存丰富,而“连理枝”正可以在古迹如此星罗棋布的商丘独占一角,独成一枝,大放异彩。
  的确,“连理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利用清凉寺及其周边独特的文化资源,使人们对与“连理枝”紧密相关的民俗活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
  “连理枝”可谓中华民族的爱情图腾,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记者试着将“韩凭夫妇”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670篇;将“连理枝”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3.4万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连理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成为中国与全世界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且有条件走向世界。
文章录入:商宣    责任编辑:商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