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组图]秦安县陇城镇举办民祭女娲大典

[组图]秦安县陇城镇举办民祭女娲大典

组图:天水市秦安县举办民祭女娲大典


天水在线 (2008-4-22 10:00:32)  来源:秦安县委宣传部 冯喜成 牟华 张小红




秦安县陇城镇举办民祭女娲大典


  4月20日是农历三月十五日,中国旅游文化名镇、甘肃历史文化名镇陇城镇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女娲祠前龙旗飘扬,鼓乐齐鸣,礼炮阵阵,歌舞盈盈,2008(戊子)年民祭女娲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数万名群众不约而同地来到娲皇故里,参加一年一度的民间祭祀活动。
  上午9时50分,原天水市政协副主席张绪善宣布民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开始。民祭女娲大典由陇城镇女娲祠管委会主任师长春主持。
  民祭开始后,全场肃立,吹奏祭乐,敬献三牲,鸣钟9响,击鼓34通。主祭王理宏法师恭读祭文,陇城镇镇长孙钰取龙泉圣水为民祈福,全体来宾怀着虔诚的心上香献供,瞻仰娲皇圣容。随后,举行了羊皮鼓舞、狮子船、武术、高跷、秧歌等民间民俗艺术表演。

  地处秦安县城45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之地。“女娲,风姓,生于成纪,长于风台,是伏羲的妹妹,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山上有女娲祠,此地有风姓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莹等地名,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在风沟悬崖上至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世称龙泉,据传是女娲抟土造人用水之泉。镇南门有一座气宇轩昂、雕梁画栋的女娲庙,大殿正中有女娲氏塑像,生动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情景。

  伏羲和女娲是华夏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而民间对女娲的尊崇和敬仰更是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千百年来,陇城人民传承了祭祀女娲的民间习俗,每逢三月十五日,毗邻乡村的农民群众都会自发的同聚女娲祠,上香献供,祈福纳祥。
  在民间祭祀的基础上,秦安县从2006年起隆重举办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活动,以进一步弘扬女娲文化,传承古代文明,凝聚民族情结,激发创业斗志,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

原天水市政协副主席张绪善宣布民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开始

陇城镇镇长孙钰取龙泉圣水为民祈福

民祭女娲大典由陇城镇女娲祠管委会主任师长春主持

TOP



TOP


TOP


TOP


TOP

5月1日,秦安龙旗猎猎、古埙悠悠 天水万人公祭女娲

(2007-5-8 12:26:33)  来源:兰州晨报 > A02 


甘肃副省长陆武成、天水市委书记赵春取龙泉圣水洒向地面,为万民祈福


  本报天水讯(记者王兰芳)5月1日的秦安春潮涌动,生机盎然,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秦安县陇城镇女娲祠更是彩球高悬、龙旗猎猎、古埙悠悠,“2007(丁亥)年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仪式在这儿隆重举行,当天有近万人参加了公祭大典。


  上午10时,公祭开始,全场肃立,敬奏祭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膺宣布“2007(丁亥)年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仪式开始后,鸣钟9响,击鼓34通。9响钟声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最高礼数,34通鼓声代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中华儿女共祭女娲。接着,天水市市长张广智恭读祭文,随后举行了《古埙悠悠》、《陶鼓欢歌》、《炼石补天》三个乐章的乐舞告祭,乐舞结束之后,副省长陆武成、天水市委书记赵春取龙泉圣水洒向地面,为万民祈福。


天水市长张广智恭读祭文


  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秦安陇城女娲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女娲生于成纪,据《辞海》等权威著作记载,古成纪即今天的秦安陇城镇一带。陇城是关陇重镇,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凤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传说女娲即在此洞中诞生,或说女娲曾在此洞中生活过,亦有说女娲在此洞中修行过。陇城镇还有一眼泉水,世称“龙泉”,建有一处“龙泉井”。此井神秘之处在于一年四季无论天气阴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变,从不枯竭。传说当年女娲就是汲此泉水,抟土造人。


民间祭祀




[ 本帖最后由 karin 于 2008-9-20 18:28 编辑 ]

TOP

女娲考据采撷

女娲考据采撷
天水在线 (2007-12-26 15:15:11) 有 550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天水日报
  女娲在中国是一位名气最大的女性神,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为创世神和始祖神。因风姓,又有风娲之称。《镜花缘》第六十七回:“功媲风娲之炼石,道符月驭以行天。”在汉墓出土砖画中,女娲常与伏羲连体交尾,两者都具有人首蛇身的形象,伏羲持日,女娲持月,或持规、矩,合称为“二皇”。三国魏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篡成。或曰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女娲在中国作为神灵祭祀,早在甲骨文中已见诸记载。甲骨文所祭女神有神名“(此字上部为‘我’下部为‘母’,读娥)”者。郭沫若《卜辞通纂、世系》第360片,从罗振玉说,释此字为娥,谓即是“帝俊之妻娥皇”。何新《诸神的起源》:“我认为此说可信。”并论证:“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太昊-高阳-帝俊……实际上都是同一个神即太阳神的变名。”日本学者赤冢忠在《甲骨学》一九六一年八月第9号撰文指出:“‘(上我下母)’即女娲。”女娲被尊奉为人类始母、补天的女神、神媒……在先秦古籍中记载始见于《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受儒家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先秦典籍中记载伏羲多而记载女娲极少,女娲其人其事的记载,多见于两汉魏晋诗词文赋,后世文人多有诗词文墨赞颂。《抱朴子、释滞》:“女娲地出,杜宇天堕。”说女娲是从地下钻出来的。《世本、氏姓篇》中却说,女娲本是盘古的弟弟,被派到地上来治理天下。当代学者有人则说,女娲是盘古开天辟地后,从天上的破洞中掉下来的。这些都是把女娲当成神话传说中的虚构人物说的,不能让人确信在我国远古史上确有女娲其人。《说文、女部》:“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女娲,阴帝,佐宓牺治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帝王世纪辑存》:“女娲风姓,承伏羲制度,亦人首蛇身,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女娲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吕氏春秋、用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唐王勃《七夕赋》:“娲皇召巨野之龙,庄叟命雕陵之鹊。”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女娲)代伏羲摄政天下,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女娲,称女皇。”这些古籍史料和当代学者的论证,完全可以看作信史,让世人确信在我国远古时代不但有女娲其人,而且确信女娲是佐伏羲治者和继伏羲而立的女皇,人文始祖伏羲对人类所作的贡献和伟大功绩,和女娲是分不开的。
  对女娲与伏羲的关系及她的身世,古籍中亦有记载。《路史、后记》二注引《风俗通》:“女娲,伏希之妹。”《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一作女娲伏羲妹),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对伏羲女娲兄妹成亲,唐李冗的《独异志》记载比较完整:“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战国楚帛书、乙篇、第一节》中记载,女娲是覰皯(此二字为谐音字)子之子,与伏羲并不是同一氏族。帛书曰:“(伏羲)是於仍取覰皯子之子曰女皇。”这就否定了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的说法。不管伏羲女娲是否兄妹,女娲为伏羲妻是不易之论。《水经注、渭水篇》:“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牺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胡三省注:“瓦亭水出陇山,东北斜趣,西南流,经成纪、略阳、显亲界,又东南出新阳峡,入于渭。”从以上记述不难看出,女娲出生在成纪确凿无疑。对此,《甘肃敕封修通志》记载更确切:“相传女娲氏风姓,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陇城镇简志》亦记载:“陇城镇历代相传为娲皇故里。娲皇姓风,生镇。之南有风台茔,其东南有风谷,盖皆以姓而名焉。”
  女娲的功绩是十分显赫的,早在汉代人们就十分虔诚地以神灵祭祀。东汉王充《论衡、顺鼓篇》记汉代风俗说:“久雨不霁,则攻社,祭女娲。”女娲是人类最慈祥的保护神,在人类面临危难时,她总是挺身而出,以她的广大神通拯救人类。西汉刘安等撰《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擢老弱。于是女娲氏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女娲用她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了天崩地裂、洪水泛滥的自然灾害,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后世尊奉女娲为大智大勇、力挽狂澜、经邦济世之神,古代诗词中多有赞颂。唐李贺《李凭箜篌引》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宋秦观《代贺坤成节表》:“断鳌立极,追配于娲皇。”明张煌言《追往》诗之一:“转眼书生成古老,惭无娲石补江山。”清黄遵宪《已亥杂诗》:“篱边兀坐村夫子,极口娲皇会补天。”人类尊奉女娲为始母,最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用黄土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唐李白《上云乐》诗:“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女娲制嫁娶,使人类男女婚配,繁衍后代,是人类婚姻制度一大变革,后世人把女娲奉为婚姻之神。宋罗泌《路史、后纪二、女皇氏》:“太昊氏之女弟,出于承匡,生而灵,亡景兦響。少佐太昊,祷于神祈,而为女妇。正姓氏,职婚姻,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则,是曰神媒。”罗苹注:“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行媒始此明矣。”伏羲制琴瑟,作乐曲的功劳簿上,女娲也重重地写上了一笔。《世本》:“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礼记、明堂位》:“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汉马融《长笛赋》:“昔庖牺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女娲不仅造乐器,而且还弹奏乐曲伴舞雩。《史记、司马相如传》:“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灵娲,女娲也。”宋苏轼《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诗:“河伯方夸若,灵娲自舞冯。”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於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毋庸置疑,女娲为人类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值得千古敬仰。我们今天弘扬伏羲文化,亦须弘扬女娲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羲皇故里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样才无愧于人文始祖伏羲和始母女娲,无愧于子孙后代。

TOP

[size=+2]伏羲和女娲的传说
 来源:天水在线 (2007-5-22 21:19:47)
  女娲号称娲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女娲神话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中的女娲并无配偶,先人类而生。她的功业一是造人,二是补天。相传女娲依照自己的形状,捏黄土造人,造好后就会说话,成了活人,后来女娲造人累了,便用藤条抽打黄泥,甩了的泥点子也变成了人,会咿咿呀呀的说话。因为她是用黄土造人,所以中国人是黄皮肤。并且,黄土中最养人的地方就在天水,所以从传说中也可以得出中国北方文明,起源于西北地区,而后向东,向南传播。另一个是补天。天为什么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娲真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母亲,不辞辛劳,烧炼了数万颗五彩石,补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个舒服的生存环境。甚至剩下的一块五彩石,又被曹雪芹演化出一本奇书《红楼梦》来。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又断鳌足以立天四极,功勋卓著。最后积劳成疾,一睡而逝。  
  第二则神话故事梗概,中西方都有。在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原因是人心逐渐被物欲侵害,不敬神灵上帝。于是降灾于人类。造成的后果在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都有流传。不过,西方的是挪亚方舟,并且不时有人声称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上找到了挪亚方舟的残片。
  中国的传说富有人情味。天和地是由雷公弟弟和哥哥高比,分别负责治理。一开始,倒也合睦相处,人民也能安居乐业。高比有一双儿女,儿子叫伏羲,女儿叫女娲。十分讨人喜欢,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随着生活生产能力的增强,人类开始不敬奉天神雷公。一天,有户人家竟然把狗头当猪头供奉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个月不下雨,人们去求高比帮忙,高比偷来雨水,滋润土地。雷公很生气,就想用火雷劈死高比,却被高比用鸡罩活捉了。这种鸡罩,甘谷县白家湾乡古风台一带农村中仍有使用。材料用藤条或竹篾子,编法内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真是奇妙无比。高比捉到雷公后,关他在铁笼子里,到了第二天,他准备到集市上买香料,把雷公腌了当菜吃,临走,他嘱咐儿女,“记着,千万不要给他水喝”。
  高比走后,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样子讨水喝,水的数量由一碗变成一口,伏羲和女娲还是不同意。最后雷公说“那么请去把涮锅水给几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犹豫片刻,决定用涮锅的涮把蘸几滴涮锅水,给雷公喝。
  雷公喝了水,非常欢喜,一用劲,就听轰隆一声巨响,雷公撞破铁笼子飞了出来。小兄妹俩吓呆了,不知如果是好。雷公拔了一颗牙齿,交给他俩说:“快拿去种在土里,如果遭了灾难,你们就藏在长出的果实里去,可以保你们平安!”说完。雷公就升天而去。高比买了调味品回家,发现雷公逃脱,不禁失声道“大祸到了”。于是他打造了一艘大船,以防灾难从天而降。小兄妹俩依照雷公的吩咐,种下了雷公的牙齿,奇怪,牙齿发芽了。很快,到中午就长了叶子,傍晚开花结果,第二天,果子长成了一个大葫芦,兄妹俩用锯子锯开葫芦,掏出了里面的葫芦籽,不大不小,正好容得下他们俩。
  第三天,风云突变,飞沙走石,暴雨从天而降。一时山洪暴发,洪水淹没了平原、丘陵。高比钻进了大船,小兄妹俩却钻进了葫芦。洪水越涨越高,高比驾着大船,一直到达天门。他用手敲天门,敲门声响彻天空,天神害怕了,急性喝令水神退水,倾刻间,雨止风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来。高比的大船从天空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牺牲了。
  葫芦落在了昆仑山上。昆仑山,即现在甘肃东南部的西秦岭山区。昆仑山的名称一直向西走,祁连山也曾被说成是昆仑山。兄妹俩从葫芦里出来,埋藏了父亲就在一起生活了。大地经历了这次洪水,人类被消灭了,小兄妹俩却靠辛勤的劳动,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时光苒荏,转眼间他们都长大成人。他们感到很孤独,因为再没有其他人跟他俩说话,并且如果他俩死了后,世上就没有了人,那么,这么美好的世界让谁看呢?于是伏羲提出和女娲结婚,繁衍人类,但妹妹却不同意,说“我们是亲兄妹,怎么可以结婚呢?”伏羲说:“如果我们不结婚,世上就不会再有人类了。”女娲一想也有道理,但是还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占卜。占卜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娲在南北山上各点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姻绞合在一直,就可以结婚。火着起来后,烟便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俩在南北两山往河谷地带滚石磨盘,到河谷后如果两块磨盘贴合了,就表示可以结婚。磨盘也贴合了。第三次占卜更像现在的考验。妹妹提出一个问题,说:我在前面跑,你在后面追,如果追到我,咱俩就结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结婚。于是兄妹俩绕树跑了起来。妹妹机灵敏捷,追了好久总追不到。伏羲智慧过人,他追着追着,猛不防把身一转,气喘吁吁的妹妹就一头撞进哥哥的怀里,再也挣脱不了。于是他们就结婚。
  兄妹成亲不久妹妹就生下了一个血红的肉球。夫妇俩觉得好奇,便拿刀子肉球切成细小的碎块,把它包起来,带上天梯去玩。刚到半空,一阵大风吹来,把肉末吹得雪片似的飞向大地。更令夫妻俩惊讶的是这些肉末落到地上都便成了人,落到什么地方,便以那地方事物的名称为姓氏。就这样,世界上又有了人类。
  伏羲女娲兄妹结亲,变为夫妻,这个故事在中国土地上,不论南北东西都有不同的版本。湖南瑶山古歌在叙述时尤有趣味:
  妹打主意难哥哥,各一爬上一高坡。
  对山烧火火烟绞,两烟相绞把亲合。
  两股火烟相绞了,妹妹还是不愿合。
  妹想合亲急出火,出点主意逗哥哥。
  隔河梳头隔河拜,头发绞合亲也合。
  哥哥下水就过河,哥上一坡妹一坡。
  隔河梳头隔河拜,哥妹头发绞成坨。
  头发成坨妹又变,看哥硬石几经磨。
  隔河种竹隔河拜,竹屋相交把亲合。
  哥也拜来妹也拜,两根竹尾绞成坨。
  哥哥你莫欢喜早,我的主意有蛮多。
  对门石岭对过坡,各把磨石滚下坡。
  两扇磨石叠合起,磨石相合人也合。
  妹妹对山滚石磨,果然磨石叠合了。
  两扇磨石合拢了,看妹主意有好多?
  磨石合了我不合,围着大树绕圈捉。
  若是哥哥追着我,妹拉哥哥把亲合。
  ………………
  可以说是久经考验,从日出直到日落西山,最后在乌龟巧计的帮助下伏羲终于赢得了女娲的芳心,成了婚配。《精编廿六史·五帝》中说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寿一百九十有七,葬于陈。而后女娲氏立,治一百三十年,继之者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栗陆氏等。

TOP

人文始祖女娲
天水在线 (2007-4-25 7:14:57)  来源:甘肃日报 > 五版
  一提起女娲,人们自然会想起“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远古传说。《补本纪·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希女。”《说文》十二说:“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风姓,与伏羲同母。史书记载女娲的主要事迹有补天立极、抟土造人、化生孕育人类、制笙簧,帮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约,是远古时期与自然灾害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女神,是华夏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是广大民众崇拜的古代女神。   相传女娲生于成纪,据《辞海》等权威著作记载,古成纪即今天的秦安陇城镇一带。陇城是关陇重镇,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凤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传说女娲即在此洞中诞生,或说女娲曾在此洞中生活过,亦有说女娲在此洞中修行过。陇城镇还有一眼泉水,世称“龙泉”,建有一处“龙泉井”。
  此井神秘之处在于一年四季无论天气阴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变,从不枯竭。传说当年女娲就是汲此泉水,抟土造人。
  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春秋繁露》中载“雨不霁,祭女娲”。女娲作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历来都有信仰女娲的传统。汉代以前,在陇城镇北山上就有女娲庙和塑像,下街的古牌坊上有“娲皇故里”四个大字,下有石碑壁画,可惜毁于十年动乱。1989年陇城镇群众为了纪念女娲的功德,筹集资金在城南门内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娲大殿。如今每年的正月十五,虔信女娲的人们都要来庙里进香。
  古代许多史学家把秦安说成“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现代学者把秦安称之为“两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基的。与此地相距6公里的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也佐证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和秦安是“两皇”故里的真实性。

TOP

天水女娲文化研究会成立 同时举办女娲文化论坛

天水女娲文化研究会成立 同时举办女娲文化论坛
天水在线 (2007-5-8 10:57:17)  来源:天水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军祥 马海林)4月30日,天水女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07年女娲文化论坛在秦安县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和学者100多人汇聚一堂,就女娲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市政协主席冯沙驼,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周秦出席成立大会,市长助理彭鸿嘉主持成立大会。   女娲和伏羲一样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缔造者,是几千年来广大民众崇拜和敬仰的女神。根据大量史书记载、专家学者考证及大地湾等遗址的发掘,都有力地佐证了秦安是“娲皇故里”的真实性。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女娲文化的研究颇受专家和学者的青睐,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成果日渐显著。自去年成功举办首届女娲文化论坛以来,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及专家学者近百人积极参与到女娲文化的研究行列,完成各类论文30余篇。
  当天的成立大会聘请周宜兴、范鹏、冯沙驼等8人为女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聘请李膺、孙周秦、申积来、郭奇若、王凤保等37人为研究会顾问,选举产生了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
  冯沙驼在讲话中指出,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传统文化。研究女娲文化、宣传女娲文化、弘扬女娲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秦安是神话传说中女娲的诞生地,多年来,该县非常重视女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女娲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发掘、研究、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相信,随着天水女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以秦安为中心的女娲文化研究工作必将取得长足发展,秦安也将成为海内外华人研究女娲文化的基地和中心,成为华夏子孙人文精神的寄托和寻根问祖的圣地。
  在随后举行的女娲文化论坛上,兰州大学教授刘光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子今等20多名专家学者就女娲的历史遗迹、女娲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女娲的民族精神、女娲文化的内涵等论题阐述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TOP

各地刮公祭风 女娲遍地开花孔明处处显灵(组图)

各地刮公祭风 女娲遍地开花孔明处处显灵(组图)

天水在线 (2007-5-23 13:40: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提要] 全国争相举行祭奠活动,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一些历史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成了“香饽饽”,投入动辄数百万,出现“补天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孔明,处处‘显灵’的局面。

山西长治。(资料照片 国新 提供)


湖北竹山已经建造的女娲雕像。(资料照片 国新 提供)

  阅读提示

  最近,一场场公祭大典在全国许多地方鸣锣开场,从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到“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时间,一些历史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成了“香饽饽”,多个地方争相祭奠。公祭活动为什么这么热?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补天女娲 遍地“开花”

  “我们当然也得抢着上”


  本报武汉5月22日电 (记者田豆豆)“其实竹山办这个公祭满打满算才花了740万元,哪里有1500万元啊……”5月22日,说起该县于5月13日举办的“女娲公祭大典”,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委有关负责人叫苦不迭。

  5月13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在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故地——宝丰镇女娲山举办了一次女娲公祭大典。据当地媒体报道,竹山县为此“投资1500多万元,重塑18米高的女娲雕像,建起了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仿塑‘中华母亲山’标志石,雕刻《康熙字典》”。竹山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竟然拿1500万元办“公祭仪式”,一时间引起了各界非议。

  “740万元的投入有据可查。”这位姓胡的负责人介绍说:投资420万元,为宝丰镇修建了一条20多公里长的公路;旅游开发投入近300万元,其中建女娲塑像花费50万元,建其他景点花费200万元,而且这300万元中有150万元为个人捐款;办节只花了20万元。“其实大家按常理想想也明白,2006年我们全县的财政收入才刚过1亿元,即使县里想拿1500万块办公祭,也没这个财力啊!有的部门接受采访时把数字说大一点,就是为了‘好看’嘛!”

  至于为什么要举办公祭仪式,这位负责人表示,一是扩大该县“女娲”文化的影响,二是为了招商引资。据《山海经》和《录异记》等记载,上古时期女娲是在竹山县西女娲山顶炼五色彩石补天。而竹山拥有世界总储量70%以上的绿松石,即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五彩石。“一些地方都在宣扬女娲文化,搞各种活动,我们当然也得抢着上。”这位负责人说。

  事实确是如此。据了解,与女娲“沾边”的河北涉县、甘肃天水、山西长治等地都曾举办过祭祀活动。5月初,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举行第二届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当地有关部门表示,秦安是中华始祖“两皇”(伏羲、女娲)的故里。

  前不久,陕西西安传来消息,骊山中华女娲文化研究会在临潼区成立。该研究会公布了12幅女娲雕塑的设计图,并向公众征求修改意见。据悉,临潼区将在两年内建成女娲雕塑。当地专家称,考古资料和骊山周围大量的遗址、遗迹表明,骊山是女娲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诞辰祭、逝世祭、出山也祭

  诸葛孔明 处处“显灵”


  本报综合消息 山东省政府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5月29日—31日,山东省临沂市将举办第二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旅游节期间,将举办“诸葛亮诞辰1826年”祭祀纪念活动。

  据介绍,诸葛亮在史称阳都的临沂市沂南县度过少年时代,14岁随叔父客居异乡,27岁走上政治舞台。今年是诸葛亮诞辰1826年,除了诞辰祭祀纪念活动外,当地还将举行诸葛亮故里龙舟大赛,并为诸葛亮文化旅游区举行国家3A级旅游区挂牌仪式等活动。

  而就在一个多月前,湖北襄樊市举行了“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为此,襄樊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纪念活动组委会,市委有关负责人强调,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是我市不容错过的机遇,也是襄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庆典分为文化、旅游两大类共14项活动,主要包括庆典仪式、文艺晚会、诸葛亮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包括因品读“三国”而走红的“学术明星”易中天等在内的多位名人应邀出席了这一活动。

  据了解,目前在全国各地有多个诸葛亮研究会、纪念地,关于诸葛亮的祭祀活动也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陕西省汉中市举办过为期一周的“武侯墓清明文化旅游节暨诸葛亮公祭大典”,以纪念诸葛亮逝世1772周年。主办方称,旅游节的前身为一年一度的武侯墓清明文化庙会。举行公祭大典及其他纪念活动,旨在以旅游节为载体,祭祀先贤,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

  搭什么台,唱什么戏?(快评)

  随着传统文化升温,各地刮起了一场不小的公祭风。一时间,补天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孔明,处处“显灵”。

  祭拜先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适当适度的公祭是有益的。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操办的公祭活动似乎有些走样了。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走在公祭活动“前列”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与其说是通过祭祀缅怀先祖,倒不如说是仓促开打文化牌,希冀通过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投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无可厚非。但关键要看搭什么台,唱什么戏。有的地方政府财政本不宽裕,动辄拿出巨资,去树一个可能跟当地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祖先”或“偶像”的牌位。而且,一些县市之间还相互攀比,“前赴后继”,竞相上马,你那里建“全国第一”,我这里就建个“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然而,最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又有几个?其中,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又知多少?

  文化的“高台”搭得太离谱,经济的“大戏”肯定也没法唱好,还会制造虚假的文化记忆,糟蹋了文化。最终,这些活动往往沦落成一次次劳民伤财的竞赛:比“面子”,赛“政绩”。如此盲目、一窝蜂地乱搭“文化台”,对人民群众与子孙后代是不负责任的。 (闻白)


[ 本帖最后由 karin 于 2008-9-20 18:35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