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天桥唤醒民俗记忆 非遗需要活保护

天桥唤醒民俗记忆 非遗需要活保护

和讯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1月27日03:31



  “坛子周”在表演耍坛子。 田昕摄

  “好样的!”“加油!”北京天桥市民广场上,耍中幡、摔跤、杂技坛子功赢得阵阵叫好。日前,天桥技艺展演在此登台。除此之外,“天桥雅韵”鼓曲专场等晚会也在天桥剧场接连上演……天桥,这个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正唤醒人们对天桥文化的记忆。

  传承老北京文化精髓

  走进天桥市民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北京皮影、抖空竹、面塑等15个项目集体亮相,项目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令人称叹。再往前走两步,提笼架鸟、冰糖葫芦小贩等雕塑映入眼帘,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是活体雕塑表演,传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广场两侧,滑稽小丑、美猴王等表演令人捧腹,耍中幡、赛活驴、杂技坛子功等天桥绝技堪称火爆。

  天桥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坛子周”周仁喜虽然年过五旬,耍起坛子来却依旧虎虎生风。“天虽冷,但观众朋友们都特别支持我们。”周仁喜笑着说,希望表演能唤起大伙儿对民俗文化的记忆,“即便辛苦也算没白忙活。”

  “在生活中这些已很少能见到了,它们个个京味儿十足,有意思。”年轻观众洪玲向笔者感叹。

  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兴力透露,此次街头展演展示活动是2012·北京天桥艺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唤醒人们对天桥民俗文化的记忆,保护并传承老北京文化精髓。

  民俗文化不是陈列品

  “让民众近距离接触、感性认知非遗,有助于培养人们对非遗的感情,这对非遗保护工作有很大推动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家萧放对笔者表示。

  专家分析,近年来申遗屡受热议,然而一些项目在申遗成功后,却仅仅是名录上的一行字,挂牌后的一种荣誉。赵兴力认为,“展品”式的申遗保护不是有效途径,“非遗还需要"活"保护”。

  据介绍,近年来,天桥民俗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通过四处寻访天桥老艺人和传人,目前已找到了50位民俗艺人,还有不少老艺人闻讯赶来主动请缨参与表演,希望天桥文化重新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将“断了篇儿”的民俗文化接起来。

  过度商业化有碍保护

  近年来,中国在非遗保护下足功夫。10年间公布了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与此同时,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在今年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188项非遗项目和近2000件展览实物呈现了非遗生产性保护所取得的硕果。不过,传统手工艺企业等非遗企业也面临税负较高、融资不易等困境。深圳世纪华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资公司项目总监刘欣认为,除了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外,还需要民间资本投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此外,一些地方顶着非遗保护的名头,一味将“文化名片”打成“经济牌”,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表示,与无当保护相比,过度的商业化对非遗伤害最大,不仅让非遗失去了应有的保护机会,更让文化失去了尊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