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义乌农民贾沧斌研究项目再次入选省社科年度课题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义乌农民贾沧斌研究项目再次入选省社科年度课题

古镇“史痴”瞄准佛堂民间故事

——义乌农民贾沧斌研究项目再次入选省社科年度课题

www.chinesefolklore.org.cn 作者:本报记者 张海滨 日期:2008-09-12 文章来源:金华新闻网 2008-09-08 点击数:2


    “真的没想到,今年6月份,我的《佛堂古镇的民风民俗》刚一面世,就连续两个月登上了‘义乌新华书店的最近畅销书’,而且,今年我负责的课题《双林禅寺与佛堂古镇》又被列入了2008年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

    9月6日上午,在义乌市佛堂镇新市基村的家里,被称为佛堂古镇“史痴”的贾沧斌高兴地告诉记者,在2008年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立项名单中,共有135个项目,基本上都是教授、副教授等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只有他一个是农民,而且他的课题成果是著作,别的许多课题都是读本。在2007年,贾沧斌的一项研究课题《佛堂古镇的民风民俗》入选2007年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在128位课题负责人中,也只有他一个人是农民。

    佛堂的民间故事资源很丰富。从前,四面八方来佛堂古镇上经商、游历的人,带来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天长日久,这里逐渐成为商品集散地和民间文学传播地,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村民中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一直很兴盛。历史上,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群众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幽默诙谐的笑话,却如鱼得水,因为易记、易传,为劳动人民所喜爱,成为群众的主要精神食粮。贾沧斌说,因为这个原因,他对民间传说和故事一直很入迷,由于民间故事不同于作家的书面创作,它是讲出来的,当年会讲故事的人现在大多年事已高,而青年人中擅长讲故事的实属凤毛麟角,新一代对故事的兴趣日趋淡漠,因此,现在的佛堂民间故事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民间故事虽不是历史,但故事中包含着历史的痕迹;故事虽不能如实反映历史的事实,但却艺术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传达出先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史价值。为了更好地寻觅这些历史的痕迹,更好地证明这些民间故事的真实性,就需要我们去考证,去研究,这也是我要将它申报为省社科年度课题,并将课题成果付梓出版的目的。”贾沧斌拿出《双林禅寺与佛堂古镇》的初稿给记者看,“该书预计明年能够出版发行,现在我已经完成了40余万字的初稿。”

    记者看到,初稿分上、中、下三篇,共10个章节,内容有关佛堂的山水形胜、历史掌故、人文轶事、佛门高僧等。就像面对一个多年的老友,贾沧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家乡的民间故事,一一道来,故事原汁原味,富有乡土气息。而这些,都缘于贾沧斌数十年来的历史文化材料的积累。今年59岁的贾沧斌从1968年开始就迷上了佛堂的历史,那时候他20岁还不到,就开始搜集民间故事,结果40年来从未间歇,“文革”期间也没有放弃,迄今共收集整理了上百万字关于佛堂历史传说、民风民俗、名人轶事、地方特产等方面的材料,并出版了《千年佛堂》、《佛堂古镇的民风民俗》等书。

    这次的课题成果《双林禅寺与佛堂古镇》出版发行后,可以与《佛堂古镇的民风民俗》形成一个系列,填补佛堂古镇有史以来缺乏文字资料传世的空白,为撰写《佛堂镇志》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贾沧斌负责的这个课题研究得到了佛堂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而且以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为核心,组成了该课题成果编写组。贾沧斌说,义乌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已经成为世界小商品的基地,如何让来自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更好地了解义乌人,并通过义乌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更有效地融入义乌,融入中国,并使义乌更好地融入当代世界,他相信这本作为课题成果的书,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与向导。(来源:金华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