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简介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简介

   
    山东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各领域的教学和学术有着悠久传统。山东大学诸多先贤都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学术业绩,如顾颉刚曾在1930年代任教于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王统照收集整理了山东地区第一本民间故事集《山东民间故事》(1937),其他如闻一多、童书业、高亨的神话研究,丁山的上古宗教和神话研究,陆侃如、冯沅君关于神话、楚辞、俗文学的研究,游国恩的楚辞研究,台静农的歌谣研究,沈从文的古物和服饰民俗研究,老舍的俗文学研究,关德栋、车锡伦、李万鹏的俗文学研究,路遥的民间宗教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山东大学在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俗文学研究、神话学研究、典籍民俗研究等方面的深厚传统。

    1978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复兴的大背景下,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创刊于1985年的《民俗研究》学术杂志,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1987 年 11 月,在原社会学系民俗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该所当时是国内唯一有独立建制的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徐经泽、叶涛曾先后担任本所所长,现任所长张士闪。2002 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成立,民俗学研究所并入研究院。1998年山东大学成为我国首批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该硕士点下设理论民俗学、中国民俗史、比较民俗学和区域民俗研究四个研究方向。2002年山东大学获得中国民间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博士点下设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史、民俗与民间叙事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同时增设民间文学硕士点,下设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俗文学与俗文学史、当代民间文学研究四个研究方向。本所现为博士后流动站招生单位。挂靠在山东大学的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也设在该所,张士闪现任该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民俗学研究所现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部中国节日研究基地”。

    近十余年来,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尤在华北村落田野作业方面已形成学术传统。该所现有在编人员5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张士闪、刘宗迪),副教授、硕士生导师3人(李浩、刁统菊、王加华),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4项、省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另聘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叶涛),合作博士生导师2人(刘德龙、曲金良),兼职硕士生导师1人(刘德增)。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度,该所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得国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泰山文艺奖2项,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势头。

    该所现有《民俗研究》、《节日研究》两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和由在校研究生主编的《百脉泉》内部交流刊物(现已出版4期)。《民俗研究》为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发行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将近50个国家和地区。该刊为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实行匿名审稿制。编委会由国内多学科知名学者组成,编委会主任齐涛,副主任为陈炎、叶涛(常务),李万鹏、叶涛曾任主编,现任主编张士闪,编辑部主任刁统菊。

    2009年,由文化部、山东大学主办,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节日研究》学术刊物宣告创刊,创刊号将在2010年6月问世。主编李松、张士闪(执行),副主编张刚、刘宗迪,编辑部主任王丕琢。该刊坚持学术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主要刊发国内外节日研究的论文、调查报告、学术批评等,致力于提高中国节日文化研究水平,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服务于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和谐社会建设。


[ 本帖最后由 刘星 于 2010-11-22 19:2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