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量作品积压如何处理让人愁

大量作品积压如何处理让人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0日01:52  南方日报



  专家指出:民俗文化结合商业运作才能保持生命力

  本报讯(记者/姚艺曲郭长荣)热闹了半个月之久的一年一度乞巧节昨日在天河车陂拉下帷幕。村民们从梁氏宗祠里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回家中,这些作品中一部分可能明年可以再拿出来展出,而很大一部分可能面临着在尘封过程中被老鼠咬或因潮湿而变霉。热闹的传统节日背后,如何让民间传统艺术保持生命力?有民俗专家提出,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让乞巧文化发扬光大。

  不少乞巧作品面临变霉

  昨天下午,车陂村梁氏宗祠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因为基本家家都会乞巧,展出来的作品几乎没人认购,顶多是邻里间互相赠送而已。村民们只能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搬回家中。鹊桥、七夕公仔等一些造工相对复杂又能长期保存的作品,可能还能留到明年这个时候再用。而米花、芝麻梅花香等用五谷杂粮制成的工艺品,则将面临着被老鼠咬,或因潮湿而发霉的命运。

  民间艺人潘尧珊一家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制作了一批乞巧工艺,并在自家摆起了“七娘”。之前有很多邻里过来观赏,他们一家人看着心里开心,可到乞巧节结束后,满满一大桌的作品却不知该如何处理了。潘尧珊说,其实每年都有张贴告示:乞巧节最后两天是全场作品的拍卖日,今年拍卖日还提前到了几天,但不知为何,问津的人极少,成交的更是少之又少。看到这种情况,人们的心凉了半截,有人开始抱怨:既花钱又花时间做得那么辛苦,明年不干了!

  潘尧珊说,节后乞巧作品积压,艺人不知如何处理。年复一年,积压品越来越多,势必影响艺人制作工艺品的热情,而作品不能得到创新,又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应合理开发乞巧文化的旅游市场

  市民协副主席、珠村村民潘剑明说,珠村乞巧节已成为众人皆知的盛大民俗节日。珠村的村民从过去悄悄地摆七娘,到如今不但在村里摆,还邀请其他区的村到珠村摆,并延伸了乞巧的内涵,增加了乞巧女儿形象大赛、十大和谐家庭评选等活动。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据了解。从2005年起,天河区委、区政府开始在珠村着力打造“广州乞巧文化节”及“中国乞巧第一村”的文化品牌,并纳入天河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每年还投入一大笔经费将珠村的乞巧节办得隆重而热闹。

  尽管包括珠村在内的各地乞巧文化已逐渐恢复过来,但是,随着每家每户重拾乞巧制作的同时,摆在乞巧艺人面前的问题也在日益明显化。潘尧珊表示,包括他在内的乞巧艺人们如今也很迷茫,制作乞巧工艺完全是出于个人喜爱,但节后看着大堆面临要变霉的作品,心中又很不是滋味。潘尧珊认为,“只有将乞巧作品产业化,才不至于将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化为泡影。”

  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甘肃西和县近年来借乞巧文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产业化道路。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硕士罗华娟曾到实地进行考察。罗华娟表示,西和政府是利用乞巧文化资源,打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子招商引资,将乞巧文化节延伸为乞巧文化旅游节,以发展地方经济。七夕节同时举办大型文艺演出、乞巧文化民俗展、仇池山歌比赛、乞巧活动表演、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乞巧文化论坛等10余项活动。罗华娟说,随着这种商业运作的发起与巨大影响,民间的乞巧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广东商学院的学生古金福则表示,珠村的乞巧文化具有悠久历史,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只是目前珠村在乞巧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珠村可以尽量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开发乞巧文化的旅游市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