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院校巡礼: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院校巡礼: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院校巡礼: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一、发展概况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是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博士点,按照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规划研究方向,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面向全国招聘人才而组建的新型研究机构。

  四川大学的俗文化研究一贯具有优势。项楚的变文、歌辞、白话诗研究,其卓越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其《敦煌文学丛考》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一等奖。周裕锴的俗文学和禅宗偈颂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其《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三等奖。俞理明教授、雷汉卿教授、张勇教授等也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此外,近10年来,两个博士点的青年科研人员开拓了民间信仰研究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取得很大成绩。1999年6月,根据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由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点对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规划,对原有学术力量实施优化组合,建成了本所。并邀请国内名牌大学的杰出教授加盟,实现强强联合,如清华大学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学的张涌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董志翘教授皆是学坛翘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员少而精,大都承担着本领域的国家或部省级项目,整体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由项楚教授任所长,周裕锴教授、李诚教授任副所长。下设三个研究室,分别负责俗文学、俗语言、俗信仰三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和建设。

  (1)俗语言研究室,由蒋宗福教授任主任。坚持严谨扎实的学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相结合,致力于中古文献中方俗语音、俗语词、语法、修辞、俗字的探讨。

  (2)俗文学研究室,由周裕锴教授任主任。着眼于从纵横两个维度对中国俗文学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在敦煌俗文学和佛教俗文学方面成果突出,并继续进行俗文学的分体研究、主题研究和地位研究,由此深入探讨俗文学与雅文学、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

  (3)俗信仰研究室,由李诚教授任主任。俗信仰研究方向,在继承四川大学老一辈学者注重考据的优良学风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学术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从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语言学、文献学等角度对俗信仰进行全面研究。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的3至5年,建成全国一流的俗文化研究基地和资料中心,并成为本学科对外学术交流的中心。

  (一)在俗文化研究上,将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蜀学"的优良传统,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旨在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俗语言、俗文学、民俗和民间信仰进行整合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交叉互补并协助合作,克服传统学术研究中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倾向,并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在短期内使俗文化研究在整个中国文化研究领域达到第一流水平,进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正从事“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续)”、“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三)”、“禅籍俗语言研究”、“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以及“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等六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和“禅籍俗语言研究”即将结题,研究成果将以学术丛书的形式出版。将陆续推出的重大课题还有:1、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2、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3、海外华人俗信仰研究,4、唐宋史书俗语言研究,5、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6、中国乡土俗文化研究,7、中国俗文化田野考察,8、道教典籍俗语言研究。

  (二)凭借依托三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并通过上述几项课题的科研工作,精心培养出一批在俗文化研究方面文献根柢扎实、理论素养深厚的杰出人才,使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成为本学科高级研究人员的孵化地。同时,接受访问学者和其他进修人员,确立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地位,有力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三)在学术交流方面,本所目前与国内(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同行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并有与国外学者合作的研究项目,下一步将扩大这种联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在博士点近年曾举办过“海峡两岸敦煌文学研讨会”、“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研讨会”、“首届汉语史学术研讨会”,2000年9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后举办过“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会议。今后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开展研究人员互访以及合作研究等工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学术影响并形成学术吸引力。

  (四)在硬件建设、特别是资讯建设方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已初具规模,不仅书刊收藏量较丰富,已拥有日本赠送的包括72部重要禅籍语料的光盘,而且每个研究人员均配置电脑及网络终端。今后除继续积极增购书刊外,更拟采用最新的资讯体系,建设成全国一流的俗文化研究的资料信息中心。第一步,编制亿字的《汉语史语料库》,为俗语言、俗文学研究提供大量原始文献资料;第二步,编制一份本世纪以来国内外研究中国俗文化的学术动态报导并刊行。出版两种学术丛刊:《新国学》和《中国俗文化研究》,为了保证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均实行匿名审稿制。

  (五)革新内部管理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员流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奖惩,促使课题的落实并完成。同时保证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研究人员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二、主要师资

  项楚,中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浙江永嘉县人,1940年出生,1962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庞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学。文革中分配到军垦农场劳动两年,又当了10年中学教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以敦煌学为核心,涵盖了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和佛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对于敦煌俗文学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享誉国际学坛。出版《敦煌文学丛考》、《敦煌变文选注》、《王梵志诗校注》、《敦煌诗歌导论》、《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寒山诗注》等专著多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敦煌变文字义析疑》等系列论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一等奖,《敦煌文学丛考》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具有深厚的国学根柢,熟读佛经和四部典籍,精于校勘考据,擅长融会贯通,在研究中熔语言、文学、宗教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的治学特色。他在佛教文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实绩,并开创了系统而大量地运用佛教文献进行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先河,他对敦煌学的研究折服了自诩“敦煌学在外国”的外国学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主要著作:《敦煌变文选注》,巴蜀书社 1990年2月;《敦煌文学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敦煌诗歌导论》,新文丰出版公司、巴蜀书社1993年5月、2001年6月;《敦煌歌辞总编匡补》,新文丰出版公司、巴蜀书社1995年1月、2000年6月;《寒山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3月。

  沈伯俊,男,1946年4月生于重庆,原籍安徽庐江。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系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南开大学兼职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四川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研究明清文学,主攻明清小说。先后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合著)、《三国演义辞典》(合著)、《校理本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三国演义》评点本、《罗贯中和〈三国演义〉》、《三国漫话》、《三国演义新探》、《西游记》校注本、《图说三国》(主编并撰文)、《沈伯俊说三国》等。选编《〈水浒〉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3月)。其中,《三国演义辞典》已在日本出版日文版,在韩国出版韩文版;《三国漫话》亦在韩国出版韩文版,在台湾地区出版繁体字版并多次再版;几种《三国》整理本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曾经获得一次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五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目前承担的课题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三)”子课题《元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与长篇小说》。

  赵章超,男,1969年10月生,1989-1991年在泸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读专科,1991-1995年于泸县任中学教师,1992-1995年于西南师范大学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995-1998年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徐洪火先生从事古典戏曲及小说之研究,1998年至2003年于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2000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裕锴先生从事唐宋文献研究。2003年至现在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任教。1999年晋升讲师职称,2002年晋升副教授职称。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小说及民间信仰研究,1998年以来在《文献》、《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宋代文言小说研究》。论著被《四川大学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明清小说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和《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等引述评论。

  尹富,1970年生,四川省北川县人。1987年毕业于四川省安县师范学校,1987-1994年任教于四川省北川县片口乡民族初级中学,其间于1990、1992年分别获得英语言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自考专科毕业证。1994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刘明华先生攻治唐宋文学,1997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起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工作,1999年获评编辑职称,2004年晋升为副编审。2001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项楚先生在职攻读唐宋文学,2005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中国地藏信仰研究》。已在《中华文史论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子课题一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一项。目前主要从事俗文化与俗信仰研究。

  俞理明,男,文学博士,1952年11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汉语史研究,主要关注汉语语法和词汇的历史演变,兼涉古文献整理,对佛教和道教文献,以及历代笔记、戏曲、小说等文献涉猎较多。曾完成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道教文献语言研究”(1991),目前承担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汉代佛道典籍语言研究”(2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2002)、四川省十五重点课题“汉语词汇史”(2002)。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2001)、四川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三等奖(2005)。专著:《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1993.10;《太平经正读》,巴蜀书社2001.4;《汉魏六朝佛经代词探新》,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8;《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巴蜀书社2005.6。

  张泽洪,四川三台人,1955年生。先后获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西藏大学兼职教授,2002年度遴选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国道教。学术著作有《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道教斋醮符咒仪式》、《道教斋醮科仪研究》等,参加《中国道教》、《道教大辞典》、《道教仪礼》、《四川省志·民族志》等十五种著作的撰稿,专著及撰稿著述共计228万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核心刊物74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民族研究》转载12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1篇。在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权威刊物《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发表《许逊与吴猛》、《城隍神及其信仰》、《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巴氐”辨疑》、《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瑶族社会中道教文化的传播与衍变——以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度戒为例》、《净明道在江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以道派关系史为中心》等7篇论文。在韩国《东亚人文学》,台湾国际汉学著名刊物《汉学研究》各发表一篇论文。《道教斋醮符咒仪式》获2000年度“卿氏学术基金会道教文化优秀著作奖”,获第九届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度)。《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获第十一届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度)。译著《坐禅如斯》。

  周裕锴,1954年6月生于成都。1984年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教授。1997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自1999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9月赴日本大阪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为期两年。现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专职研究员,兼任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苏轼学会常务理事、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禅学以及俗文化的研究。先后在海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七十馀篇。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禅宗与诗歌》、《宋代诗学通论》、《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等。编写教材《中国文学•宋金元卷》。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四川省政府首届、第六次、第九次、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多项,并两次分获《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和提名奖。目前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211工程重点项目《俗文学研究》以及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石门文字禅校注》,协助主持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苏轼全集校注》,并兼任《新国学》杂志执行主编。专著:1、《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2、《中国禅宗与诗歌》(增订版),台湾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3、《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4、《文字禅与宋代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6、《中国文学:宋金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获奖:1、《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四川省198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中国禅宗与诗歌》,华东地区1992年度优秀理论图书奖二等奖;3、《中国禅宗与诗歌》,四川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宋代诗学通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5、《宋代诗学通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6、《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首届《文学遗产》优秀论文提名奖。7、《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入选宝钢教育基金资助《高校文科博士文库》;8、1995—1996年度获四川联合大学优秀博士生一等奖;9、1998年获四川联合大学首届“基础学科”教学一等奖;10、1999年获四川大学陶国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奖

  张勇, 四川绵阳人。1995年,获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禅宗文献研究方向博士。先后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讲师、副研究员。现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佛教语言文学三个学科点的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海内外多个学术团体会员。《中国俗文化研究》执行主编。招收中国古典文献学、佛教语言文学两个专业的多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正在和已经承担的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中流基金项目、北美基金项目、211项目等多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获省、校级等学术奖多次。研究领域:以文献学、佛学和敦煌学为主,旁及文学、语言学、俗文化等。特别注重研究的前沿性和跨学科性。专著2部:(1)《傅大士研究》,已经出版3版。初版,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19;修订版一,四川巴蜀书社2000年;修订版二,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2)《赵州录》,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合著1部:《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之《社区民俗》卷(合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负责撰写其中的美国、加拿大地区的华人华侨佛教部分。论文或译文:逾100篇,发表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的学术刊物。

  张涌泉,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敦煌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前人所忽略的俗文字、俗语词研究以及敦煌文献整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绩。十余年来,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出版《敦煌俗字研究》、《汉语俗字丛考》、《敦煌变文校注》等著作八种,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荣获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8)、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1994、1998)、一等奖(2000,两项)、胡绳青年学术奖(2000)、北京大学第四、第六届王力语言学奖三等奖(1991合作、1995)、第四届国家图书提名奖(合作,1999)、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1999)、新闻出版署第一届、第四届国家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三等奖(合作,1992)、一等奖(合作,1999),浙江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1997)、二等奖(1999、2001)。先后被确定为"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并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何剑平,1964年出生,甘肃敦煌人。199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博士后,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佛教信仰、佛教与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专著及论文有《敦煌维摩诘文学研究》、《汉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与王昆吾教授合著)、《佛影传说与中国山水诗》、《论六朝重视声貌辩才的社会风尚》、《敦煌维摩诘文学中的金粟如來》等。

  徐湘霖,女,1953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就读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先后为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佛教文化中心副主任、特约研究员。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4项。主要论著有:《中论校注》、《太平经译注》、《佛教文化丛书-艺术篇》、《宗密大师传》等七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武建宇,河北永清县人,1972年出生,1989年考入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研究生,师从王锳先生学习近代汉语,1996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分配至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至今,1999年评为讲师。2001年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从著名学者项楚先生学习,专业为汉语言文字学。从参加工作至今,参加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一项,为1999年《汉语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释义》部级项目两项:2002年国家语委课题《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2002年教育部重大科研课题《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校级课题1项:1998年《明清世情小说语言研究》。几年来,先后有文章在《古汉语研究》、《辞书研究》、《敦煌研究》、《语文研究》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著作:《唐宋八大家文集·王安石文集》,文白对照,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训诂学基础》,武建宇(2),语文出版社(即出)。

  踪训国,笔名踪凡,1967年8月生,江苏沛县人。2000年6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9月6进入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于项楚教授。其博士后研究报告题为《汉赋研究史论稿:汉代至明代》,已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论文答辩。于7月出站,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献与中国古代辞赋研究。发表过《〈毛诗序〉作者考辨》、《刘向父子的汉赋研究》、《汉赋研究史述略》等十余篇论文。

  汤君,河南信阳人,1973年7月生。199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万光治先生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从项楚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自1998年起,已先后在《贵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文献》、《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中国古代文学类及相关学术论文十二篇。

  谭伟,男,1964年12月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项楚教授作佛教文献与语言研究。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董志翘教授作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主要从事古代文献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庞居士研究》(四川大学“211工程”项目),并在《古汉语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文献》、《四川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等权威、核心和专业期刊上发表语言、文献、文学及宗教学论文二十余篇。目前,主要作《〈祖堂集〉研究》,并承担教育重大课题“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之子课题“唐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的研究工作。

  周俊勋,男,1967年3月生,四川武胜人。四川大学中文系讲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1988年毕业于阿坝师专中文系,留校任教,并跟从余行达教授整理四川大学中文系已故语言学家赵少咸教授的《广韵疏证》。1996年至1999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伍宗文、董志翘教授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师从项楚教授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研究生。主要从事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先后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承担并完成了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课题《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2000年-2003年),已结题。目前正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的子课题“汉魏六朝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

  徐新建,男,出生于1955年,1983、1993年分别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专业学术骨干、教育部全国重点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比较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专业方向:比较文学与文化人类学。教授课程: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学术兼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专著:《醉与醒--中国酒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傩文化》(合著,1991)。《西南研究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从文化到文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苗疆考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罗吏实录--黔中布依族村寨个案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生死之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侗族大歌的人类学研究》(1998-2000,已结题);教育部全国重点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十五规划项目:《山歌与民俗》(进行中)。学术获奖:第二届贵州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2);第四届全国民族文学创作奖(理论,1993);第七届"庄重文文学奖"(评论,1994);第三届贵州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秀成果二等奖(1997);第一届贵州省政府民间文学二等奖(1997);四川省第二届“全兴杯”文艺评论二等奖(1999);第二届台北中流文教基金教师奖(1999)。

  王小盾,笔名王昆吾,1951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77年考入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1979年考为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生,师从王运熙教授;1982年考为扬州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师从任中敏(二北、半塘)教授。自1985年12月起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1993年起,任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2000年起,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王小盾的学术经历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汉唐音乐文学研究为主要方向,代表成果有《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1990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1996年)、《汉唐音乐文化论集》(1991年)、《唐代酒令艺术:关于敦煌舞谱、早期文人词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1993年,1995年)等;此后十年偏重中国早期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代表作品有《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1989年)、《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1998年)等。这些成果采用考据学与多种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民族史、宗教史、天文学史、语言学、考古学等领域,曾获得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著作三等奖等奖励。曾主持完成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汉民族文学艺术与周边文化》、全国哲社基金项目《传播方式和中国诗体的变迁》、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原始艺术及思想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教育部古委会项目《历代乐志律志校释》、全国哲社基金项目《乐府诗集研究》、自筹资金项目《越南汉文古籍提要目录》。专著:《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12月;《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

  董志翘,男,1950年8月28日生,浙江省嘉兴市人,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多年来,一直担任本科《古代汉语》基础课教学,并先后给汉语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说文解字〉研究》、《训诂学》、《〈史〉〈汉〉校读》、《近代汉语研究》、《中日文化比较》等课程,为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佛教典籍语言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等课程。目前指导着5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1992年至1994年曾作为客员教授到日本国京都花园大学任教。论著:《五对照检字手册》 (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古今同形异义词语汇释》合著,排名第一(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合著,排名第一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训诂类稿》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古文献语言论集》 (巴蜀书社,2000年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目前主持科研项目:《太平广记》词汇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笺, 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基金项目;《高僧传》校注, 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中古汉语语料库,国家重点学科点211工程项目。

  刘长东,四川三台县人,1967年出生。1989年四川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1992年至1998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999年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自1995年以来,在古代文学、佛教学、敦煌学方面发表有十数篇论文,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合译著作1部。目前正从事宋代佛教社会史的研究。著作:1、《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专著),巴蜀书社2000年。2、《坐禅如斯》(合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唐诗精华》(合著),巴蜀书社1995年。

  雷汉卿,男,1962年12月生,青海省乐都县人。1984年西北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1990年至1996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汇、训诂。 专著:《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巴蜀书社2000年。

  吕肖奂,1965年出生于河南灵宝。1981年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5年取得学士学位后,入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主要教授大学语文、古代文学(汉魏六朝部分)。1992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王水照先生学习唐宋文学,1995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返回西北师大任教。1998年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继续从事古代文学(宋辽金部分)教学工作,现为中文系副教授。参编著作:《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文学.宋金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黎明,男,汉族,1956年9月出生于吉林长春,1988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俗文化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神话故事》,巴蜀书社1999年11月;《四川民俗大典》(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诚,重庆市人,生于泸州。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师从汤炳正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十余年来,孜孜不倦地从事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已先后两次获得省政府二等奖(科研、教学奖各一次)、一次省教委三等奖。长于先秦文化与文学尤其是巴蜀文化、神话学等领域的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既注意文献搜集上的竭泽而渔及材料真伪的鉴别、相互参证;又充分注意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文艺学理论在我国先秦文化、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文献与理论并重,取得了相当成绩。先后独立承担和参加了6项国家、省部级项目的科研,独立撰写出版了4部专著,参加合作出版了6部专著(个人完成总字数达160万)。其中独立撰写的《楚辞文心管窥棗龙凤文化研究之一》获省政府二等奖,《巴蜀神话传说刍论棗龙凤文化研究之二》填补了中国神话研究领域里的空白,获四川省教委三等奖。此外,还先后发表了论文数十篇,有的发表在《文学评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办刊物)等高级别专业刊物上,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6篇论文即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注意和好评。目前正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项目、国家高校古委会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9·5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楚辞学文库》(共四卷)第二卷主编和省教委重点课题《巴蜀文化研究史史料类编》、《龙凤文化研究》等科研课题。主要科研成果:1、《楚辞文心管窥——龙凤文化研究之一》,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版,1996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二等奖。2、《巴蜀神话传说刍论——龙凤文化研究之二》,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1999年获四川省教委三等奖。3、《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4、《楚辞与人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5、《〈楚辞〉选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8月版; 6、《〈韩非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1994年9月版;7、《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现代版·二十五史》,巴蜀书社1996年8月版。

  蒋宗福,生于1957年11月,四川梓潼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重庆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先后任语言研究室和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2001年6月由西南师大推荐为重庆市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学术带头人。1997年10月受聘为四川三峡学院常年兼职教授,2000年9月受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1978年3月考入四川绵阳师专中文系,1982年入南充师院中文系本科学习,曾在四川江油师范执教6年,1987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师从李崇智、经本植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分配到西南师大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的科研教学工作至今, 1994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8年6月晋升教授。1999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师从项楚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成果分获重庆市政府一、二等奖,教学获重庆市优教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国家二等奖。1997年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先后承担主持国家级、部省级科研课题6项,到校科研经费1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997年度课题《秦汉简帛词语丛考》,是首次对简帛词语进行系统的考释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1年度课题《〈金瓶梅〉语言研究》,是跟踪近代汉语研究的前沿性课题;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金瓶梅词话〉校释》、四川省(1998年划归重庆市)"九五"社科青年项目《近代汉语文献与四川方言词语考释研究》等课题,是填补空白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较领先的地位。先后在《文献》、《中国语文》、《辞书研究》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编著整理出版专书6部。目前在研项目4项。

[ 作者:湘社 转自:湖南社会学网 更新时间:2009-3-3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