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巡礼:华中师范大学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学科
一、基本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1987年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民间文学硕士点(1997年全国统一调整为民俗学硕士点)。2003年被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博士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中国故事学、中国神话学和中国风俗史,以刘守华、陈建宪、黄永林、林继富等正副教授为学术骨干,并有国内外一批知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多年以来,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民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10多届硕士研究生,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从80年代以来,学科点承担了国家科研课题多项:“中国民间故事史”(刘守华,中华社会科学基金)、“比较故事学”(刘守华,国家教委社科基金)、“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与传承研究”(刘守华,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外洪水神话形态之比较”(陈建宪,中华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中国神话多元一体格局研究”(陈建宪,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90年代以来,研究中心出版研究著作20多种,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还编辑出版了许多资料集,显示了雄厚的学术实力。从2001年起,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由刘守华任主编,承担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的重要任务。
刘守华教授在民间文学领域耕耘近半个世纪,从多侧面对中国民间故事学作了系统的、原创性的开拓。主要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史》(1999)、《比较故事学》(1994)、《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主编,2002)、《民间文学教程》(主编,2002)、《中国民间童话概说》(1985)、《故事学纲要》(1988)、《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1991)、《口头文学与民间文化》(1989)、《民间文学导论》(主编,1993)、《文化学通论》(主编,1992)。
陈建宪教授的主要学术论著有《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1994)、《神话解读――母题方法探索》(1997)、《玉皇大帝信仰》(1994);翻译了代表西方现代民俗学最新成果的《世界民俗学》(1990)、《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合译,1992年)及《中国文化象征词典》(1990)等。他还作为已故中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教授的助手之一,参与钟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校参考教材《民俗学概论》的策划并撰写“绪论”。
黄永林教授的主要学术论著有《中西通俗小说比较研究》(1995)、《郑振铎与民间文学》(1996)、《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合译,1994)。主编《火浴的凤凰,恒在的穆斯》(2002年)。
林继富副教授曾在西藏实地考察研究藏族民间文化,发表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论文130 篇,出版《藏族节日文化》(独著1993),合著《湖北民俗志-民间文学》(2001)、《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2),《国俗故事》(2000)、《文化年夜饭》(2002),参加撰写《民间文学教程》“民间传说”部分(2001),选译《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精选》(1999)。
该学科所发表的成果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如《民间文学导论》获国家教委高校教材一等奖(1996);《中国民间童话概说》获国家教委首届社科成果二等奖(1994);《中国民间故事史》获教育部第三届社科成果二等奖(2002)《比较故事学》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01);《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获全国比较文学图书二等奖(1988)、“民间文学教学改革研究”获湖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刘守华和陈建宪还分别获得湖北省第一届和第三届“文艺明星”称号。
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刘守华作为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的理事,曾和日本学者合作主持了中日民间文学联合考察,并在东京出版了《日中昔话传承之现状》一书。他还出访过日本、泰国和奥地利。刘守华和陈建宪等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论文并受到好评。中心也曾邀请过美国的丁乃通、邓迪斯,俄罗斯的李福清,日本的野村纯一、福田晃等外国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并接受过法国、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高级访问学者,指导他们写作有关中国民间文化方面的博士论文。
博士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刘守华教授兼任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和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陈建宪教授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林继富副教授担任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推动了民间文化理论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紧密结合。
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严谨学风的基础上奋力开拓,致力于吸取和改造欧洲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开创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优势与特色。在博士点的建设中,他们将沿此方向继续努力,为振兴中国民间文艺学科,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民间文艺学专业知识,以及调查、采录、教学、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的实际能力,勇于在民间文艺学领域开拓创新的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1、中国神话学
2、中国故事学(含传说学)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三)学习年限及学分: 一般为二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可酌情延长1-2年。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程(7学分)
10002 马克思卞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10001 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程(15学分)
12401 民间文艺学学术史批判 刘守华
12402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研究 黄永林
12403 中国神话研究 陈建宪
12404 中国民间故事学、传说学研究 刘守华
12405 宗教文化研究 刘守华
3、选修课程
由博士生导师根据需要为博士生开设,或在其他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中选修。选修课程应列入《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五)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调研方式卞要有下乡从事田野考察,参加学术研讨会,及向有关方面搜求原始资料等,调研实施前要制订计划,完成后要写出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计3学分,安排在第3、4学期。
(六)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1、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博士生应在第3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日,通过开题报告,并拟定学位论文写作计划。
3、学术水平要求:提倡严谨务实与大胆创新相统一的优良学风。论文应在充分掌握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与创新,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意义,在国内外本专业学术发展中居于前沿地位。
三、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击要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列卞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
2.具有本专业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和社会文化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二)研究方向
1.中国民间叙事文学
2.中国现代民俗文化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二年。总学分:34-38学分。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0学分)
0001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文学)
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03 第一外国语(含专业外语)
2、一级学位课程((A类)(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必修课,计9学分)
1701 中国古代文化和文论典籍选读 佘斯大等
1702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 孙文宪、胡业敏等
1703 文化学名著与流派 陈建宪、王耀辉
3、一级学位课程(CB类)(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必修课,计10学分)
1704 民间文艺学原理 黄永林
1705 民俗学原理 陈建宪
1706 故事学 林继富
1707 神话学 陈建宪
1708 中国民间文学史 刘守华等
4、选修课程(CC类)(按研究方向设置)
1709 中国风俗史 陈建宪
1710 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刘守华等
1711 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 黄永林
1712 传说学 林继富
1713 少数民族民俗与文学 林继富
1714 文艺民俗学 陈建宪
1715 田野调查与论文写作研究 刘守华等
(五)教学实践
时间4周,内容为从事民间文学教学(含指导本科生作文)或参加地方群众文化工作。第二学期完成。计2学分。
(六)调查研究
时间为4周,内容为深入城乡居民点采录民间日头文学和民俗,进行川野调查,或外出参加有关学术活动,搜集研究资料等。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调研前应写出调研计划。调研结束后,应撰写调研报告,交导师评定成绩。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4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选题应对本专业的学术进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2)具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对本课题所涉及的国内外有关成果有基本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研讨;
(3)在坚持辩证唯物卞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国内外的新方法、新观点。论文内容充实,或材料上有新发现,或理论上有新创见。
(4)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文字流畅,能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从熟悉中国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实际材料入手,深入领会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运用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实际问题。
2.立足于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研究,同时努力吸收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
3.树立严谨认真作风,同时加强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开拓,超越前人。
(九)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3、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2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4、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5、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二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6、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四、主要师资
刘守华,男,1935年8月出生,湖北仙桃市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主编、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文学、民俗学。从事民间文学研究40多年,共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所主持的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九五"重点课题《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以及主编的新教材《民间文学教程》均在2002年问世。近几年发表的学术文章主要有:《中国螺女故事的形态演变》,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朝文译本载《韩中日说话比较研究》,汉城1999年版;《<中国民俗元典注译丛书>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野山笑林>序》,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咫闻录>的民间文学价值》,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因祸得福的旅伴―一个多民族传承的故事类型"两老友"》,载《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千年故事百年追踪》,载《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一个多民族传承的故事类型之比较》,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历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社会转型时期的民间文艺及其开发与保护》,载《守望民间》,西苑出版社2002年8月;《神奇母题的历史根源》,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于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承担的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八五"课题《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1998年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学最高奖项"山花奖"一等奖。承担的中华社科基金"八五"课题《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以其原创性与宏大规模获得海内外学人一致好评,获全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建宪,男,1954年6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任,硕士指导组组长, 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在华中师大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在华中师大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神话学和民俗学。公开发表的主要著作与论文主要有:《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玉皇大帝信仰》,学苑出版社和台北汉扬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乱伦与禁忌》(署名楚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主编教材《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编教材《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与刘守华教授共同主编);独译《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主编《中国民间文化精品系列》丛书(多人合作),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共六本;主编《僧道小品》,珠海出版社,1994年9月;主编《玉皇大帝的传说》,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主编《天地玄黄――中国古代神话典籍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主编,《中国神话故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主编《国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主编《中国祭礼》(署名陈思),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主编《中外神话传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中外洪水神话形态之比较", 1993-1996; 2、主持,教育部"九五"规划课题,"中国神话多元一体格局研究", 1998-2001; 主持,2006年度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长阳土家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研究”。
林继富,1964年2月出生于湖北麻城市,1982年—198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6年-199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民俗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导师刘守华教授。1986年7月-1994年10月在西藏农牧学院任教,2001年9月-200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导师钟敬文教授。 2002年9月—2005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民俗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刘魁立教授。 1994年11月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学。著作:1、《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再版。2、《中国古代民间传说选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国俗故事》(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4、《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解释民俗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参编著作:1、《湖北民俗志·民间文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民间文学教程·民间传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文化年夜饭》,中华书局2003年版。4、《中国民俗大系·西藏民俗·节日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中国大百科全书·饮食民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学术论文140篇。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合作承担刘守华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为第二主持人。合作承担刘魁立教授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十大民间文艺数据库”工程中的“中国民间故事数据库”项目,为第二主持人。1999—2000年独立承担华中师范大学校级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汉藏民间叙事文学比较研究”。2001—2002年独立承担华中师范大学校级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中国山岳传说研究”。1996年合作承担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试办中文‘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黄永林,男,1958年8月生,湖北省仙桃市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财会研究》(国家一级杂志)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故事学会会员、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1988年和2000年分别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民间文学和大众文学,以及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已出版著作《中西通俗小说比较研究》(独著)、《郑振铎与民间文艺》(独著)、《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独著)、《中华神谋》(独著)、《火浴的凤凰、恒在的缪斯》(主编)、《反思与超越》(副主编)、《民间文学导论》(主要撰著人)、《民间文学教程》(主要撰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主要撰著人) 、《民间立场与大众视野》(独著)、《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主编)等;译著《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与人合译)、《民间故事的分类》;点校《隋唐演义》;其他文集《民间故事精选》(与人合作)、《钱六姐与贱三爷》、《黄河泰山的诉说》等十多种。另外还在《文艺争鸣》、《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民间文化》、《作品与争鸣》和《通俗文学评论》等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有些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摘载和全文转载。近年来参与了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研究"、国家教委"九五"规划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网络课程教材"的研究。主持了湖北省社科研究项目"湖北民间故事传承研究"、中国教育会计学立项课题"教育财务管理模式研究"、湖北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湖北高校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研究"、教育部立项课题"教育财务会计工作和教育财务人员奖惩实施办法"等项目的研究 、主持财政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农村文化状况调研”。
来源:湖南社会学网 更新时间:200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