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校联盟”并非“常春藤”翻版
□本报记者 金辉
近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的第七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我国九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致同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
根据协议书,九所高校将不断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共同培养拔尖人才。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顶尖大学之间的联盟(“九校联盟”)正式成立。
细节落实备受期待
在对待九校联盟的问题上,教育部非常支持。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明确表示,九校联盟的成立对于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都是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教育部对这个联盟的成立持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与此同时,来自九所高校的教师也对该联盟充满了期待,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表示,九校联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九所学校都是研究型高校,科研、教学基本处于相同的水平,有着联盟的基础。除了学分互认外,九校联盟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整合优势学科,采用本科生互换、研究生互访等形式联合培养优秀学生。此外,九校联盟还应在科研工作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如何尽快落实协议中的各个细节是备受瞩目的话题,记者就协议书中具体内容的落实情况访问了九校当中的部分高校。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金顶兵告诉记者,协议目前只有一个大体框架,如何落实、何时落实还没有具体时间表,内容并没有细化到各个部门。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这个计划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安排,有的学校可能步子迈得大一点,更多的可能还是两所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清华大学方面尚未有进一步行动。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主管赵力告诉记者,该校也没有对协议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在此之前,西安交大就已经与中国科大签署本科生合作培养的协议。自今年9月至2012年7月,双方每年向对方互派在校本科生到对方相应专业学习半年或一年,每个专业派出人数不超过10人,总人数每年不超过20人。
期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九校联盟刚刚出炉,就有人将其称之为中国版的“常春藤联盟”,对此,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认为,中国的高校联盟可以借鉴美国“常春藤联盟”的一些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并不完全一样。常春藤盟校最初只是一个体育组织的联盟,后来才将合作扩大到其他领域。而参加九校联盟的几所高校最初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利用这些高校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发挥集团优势,最终完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协议的最终签署把这种意愿制度化。
不过,协议签署的消息一经传出,也引发了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中国高校趋同化本已非常严重,不应该把这几所学校组合到一起。胡显章表示,最根本的还是各校自己的努力,因为各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比如清华大学可能在工程专业领域实力更强,但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难称“枭雄”,而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在文科方面则有很强的实力,九校都认为交流合作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所以才走到一起。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合作相互启发、产生共鸣,衍生出科学的办学理念、规划和目标,利用集团优势促进大学共同发展。胡显章称,目前,九校联盟还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校有很大的自主权,九校之间的合作并不具有排他性和内部制约性,现在清华大学等五校联合自主招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武汉七校已先行
与目前九校联盟的合作尚未全面展开相比,武汉的七校联合办学已经走到了前列。早在2001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七所地处武汉地区的部属高校就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书。
武汉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王怀民告诉记者,七校联合办学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普通本科生可在校际间互相选修课程,相互承认学分;可在校际间攻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可有组织地利用其他高校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学基地;相互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免试研究生,在需要时优先调剂研究生生源;在相互补充的原则下,相互聘任教师授课。
为了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华中师范大学还专程开发了“七校联合”的教务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站,提供了专业培养计划等各类信息,学生可直接在网上报名、网上选课并查询成绩。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周运清教授认为,学生通过跨校学习,可以实现知识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相互交流和碰撞,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
文章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