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汉语热”:商业潮流下的文化期待

“汉语热”:商业潮流下的文化期待

“汉语热”:商业潮流下的文化期待   
  《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6—7期

  
  
  □  易杳   

      中国及亚洲“汉语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巨大市场及其经济发展前景,使汉语作为一种商用语言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掌握英语是20世纪领先一步的关键,掌握汉语则将在21世纪占据优势。可以看得见的现实是,许多国家学习汉语的非华人学生人数近年来在以50%以上的幅度增长。懂汉语逐渐成为一种被认可的技能和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由此推动了部分国家汉语人才的大量增加。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一方面表明汉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和商业语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对汉语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估计,目前全世界有3000万人正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希望到2010年这一数字能够达到l亿。为此,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各国汉语教育,以推动汉语文化的传播。
    创办孔子学院就是中国政府旨在推动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项目之一。其具体做法是,采取由中国的大学等公共机关与对方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共同创办的方式,对方国家提供土地和教学楼等物质基础,中国方面负责提供汉语教师和教材。此外,中国方面还负责培养汉语教师并举办汉语文化学术讲座等活动。
    自2004年底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中国已在五十多个国家建立了二百多家孔子学院,可谓“遍地开花”。
    一般认为全球3000万人学汉语,很大的诱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挂牌开张的孔子学院大多数还只是在教授最初级的汉语知识,所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十分有限。
    英国汉学家杜博妮认为,汉语本来就很难学,加上西方人首先是被中国经济所吸引,很多人学汉语是为了到中国做生意。所以汉语虽然“热”,但是能达到很高造诣的西方人还是少,大多数人到底能学到什么程度,值得研究。
    美国《时代》周刊更是毫不含糊地报道说,欧美一些家长鼓励孩子“必须”学汉语,是因为汉语“上面贴着钞票符号”。对非华人学生来说,为钞票而学汉语本身没有什么不妥,但欲与世界分享中华文化的中国人还须思考:除了“钞票符号”,汉语上面还贴着什么?
    汉语是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但语言教育不是孔子学院的唯一目的。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海外孔子学院需要重新定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认为,语言的学习能够加强文化认同感,但是,语言永远只是文化的载体,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教育的合作机构,更应该是向海外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文化机构虽然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机构也会不断体现该国文化的演变、进步。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并体现文化作用,日益成为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承认,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而是一个文化产品。必须当成产业来运作,由市场来推动“走出去”。如果不走这条路,汉语教学绝对没有出路。她认为,全球学习汉语的“热”市场需要去开发,目前有一种涌动,而且很强烈,但是“喷涌”还没有开始。              (宋晖摘)

TOP

现在考研中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在升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