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四节:《学术推广:圈内的口碑与圈外的宣传》

“一个学者如果不谙此道,他至少应该培养一批忠实的学生或拥趸,以协助传播和颂扬其学术,否则,再出色的“珠”也只能厕身于眼花缭乱的“鱼目”中间,寂寞以终。”

这段话我也不太赞同。以为和作者的第二篇意思有冲突。这不也是在变相的培养小圈子么?更何况“自己觉得不错”这回事,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可能我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说不好勿见怪)。一个好的学者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高,十几年下来到底能培养出多少“忠实的学生或拥趸”并且愿意“传播和颂扬其学术”呢?
而且,若是一个不喜欢从事此道的学者做了这么多不情愿的事,仅仅是为了不寂寞以终,那他为了自己的“哨子”未免也付出太多了。因为实际上没有完全不被人知晓的圈内学者,只有知名度大还是小的问题。一位好老师,一本好书,终究是会被人记住的,即便名气与学者所取得的成就不匹配,就当胜在质不在量吧。
不可否认,知名度大的学者很多是行政型人才和有大批学生颂扬,但换个角度想,现在遍布的互联网,也是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的工具。希望能看到更多优秀的学者勇于和乐于通过论坛推广自己。

TOP

呵呵,“因为如果不谦恭,就会遭到同行的情绪性抵制,”这段话让我想起了《蒙塔尤》的序言,作者自承因为此书畅销而招来了不少同行眼红。我很赞同您的观点。好的学者都是自负的。但自负的不一定是好学者,所以我才说不靠谱,偏颇了点,请您见谅。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良币也要投入市场去竞争,您的意愿是好的,但是还是王京兄说的实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何况以目前的中国学术圈而言,推广就得会应酬,懂交际,明关系。我觉得这也可以和您的那个蜗牛圈联系起来,越是里层的机会越多,越是外层的机会越少,于是就变成一个循环。
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希望能出现您这样更多有改变激情和行动的学者,团结力量大,润物细无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