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展映——
作品:春祭大典 【组照】
作者:湖畔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1
拍摄地点:天津市天后宫
描述:农历腊月二十三,消失了近两百年的春祭大典重现在天津市天后宫。春祭活动,是天津过去一项非常著名的民俗活动,而且具有400多年的历史,可中间却出现了将近200年的断档。春祭其实就是在春天刚到来的时候,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向往。
春祭大典有四个板块,分为迎接值年太岁、迎神曲、行进献礼以及送神曲
作品:冀南皮影----(非物质遗产) 【组照】
作者:怡赏斋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1
拍摄地点:河北邯郸
描述:冀南皮影主要流布于河北邯郸多个县区。
冀南皮影戏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冀南皮影戏是宋代中原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冀南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体现着我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冀南皮影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乐器。乐队配有板胡、二胡、闷笛、三弦、唢呐、笙等乐器,现在又配上了电子琴。武场配有板鼓、战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马号、梆子等。冀南皮影戏班社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基本上体现了原生态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据在冀南6个县的统计,现在尚可演出的皮影戏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个减少至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
作品:正月十五唱大戏 【组照】
作者:怡赏斋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1
拍摄地点:中国西北
描述:秦腔又称“乱弹”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堪称百戏之祖。它是陕西这一片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戏剧,主要流传于西北各地。
西北人习惯把秦腔称为“大秦腔”,不仅是因为秦腔原始豪放、高亢激昂的旋律,更是因为秦腔本身强硬的气魄和它唱腔里所表现出来的烈性和野性。
西北人唱秦腔不是唱出来而是吼出来的,有一句话叫:“吼破嗓子挣破啥”,就是对唱秦腔的人最真实的描述。秦腔可以唱的人撕心扯肺吼劈嗓子,可以唱的人青筋暴突口角流血。秦腔对演员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情感的宣泄,对观众来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的沐浴。
这个村的人爱唱戏耍社火图热闹在周围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村里的戏班子起源于清代的嘉庆年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箱底厚行头丰。
社火是随着戏班子发展起来的,与戏班子齐名,只要不受政治形势和天气的影响,几乎年年正月必定要唱戏耍社火,老艺人们虽然一茬一茬的谢世,而乡土戏和社火却一代传一代一直红火到现在。即使在文革中,艺人们也巧立名目,以批判封资修为幌子唱传统戏,耍老式社火,活跃精神文化生活。那一年春节如果不唱戏耍社火,乡亲们就会说这一年过的乏味无聊不热闹不开心。
作品:福州仓山东升村走马山藤山汉潘府游神 【组照】
作者:新视觉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2
拍摄地点:福州仓山东升村
描述: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具有道教色彩。农历的正月,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如泰山神、白马王、临水奶和各村单独供奉的主神、诸主神的部属,如孩儿弟、七爷、八爷和白须等竹制的“扎骨”神像,分别由人顶着,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游神——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
作品:春节传统民间活动----“抬皇扛” 【组照】
作者:怡赏斋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2
拍摄地点: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一带
描述:青横庄杠会,俗称"劫杠",也叫抬皇扛,流传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一带。“抬皇杠”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约有500年历史。相传明代武宗病危,急召外巡的朱厚熜还朝继位,正月二十四夜里,朱厚熜途经赵庄岭村时遇到贼兵劫杀,他躲到该村的火神庙才躲过劫难。朱厚熜登基后(年号为嘉靖)拨皇银重建火神庙,并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为祀典之日,自此火神庙庙会诞生。
青横庄杠会规模庞大,参加者古装打扮,有旗林队、鼓队、镲队、文戏队、武戏队、马队等约1500多人,其中抬杠表演最具特色。杠会共有24盘大杠,大杠用硬木做成,两头细,中间粗;杠箱重约百斤,四周绘有花鸟兽形图案,两侧有响环一对。抬杠的人,一人后仰,一人前倾,前者用杠头顶着膀子,后者用杠尾顶着锁骨,双手叉腰,脚踏鼓点,动作利索而有节奏。抬杠队讲究步伐,换肩不用手,串杠如梭,颇具技巧和功力。两侧的响环随着表演者的步伐而敲击杠箱,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青横庄杠会由井陉矿区、井陉县两区县的11个行政村的农民组成,每逢五谷丰登,都于次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四走村串寨举行表演。1995年参加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式表演,赢得中外朋友的称赞。
作品:陕西陇社火 【组照】
作者:怡赏斋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2
拍摄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北端陇州
描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端的陇,称陇州。陇州社火有着悠久的历史,每逢春节、元宵节,各乡、镇、村都会装扮各种神话或古典故事中的人物,骑着马走村穿户,谓之“耍社火”。
陇州“马社火”以扮演角色的演员骑在马背上而得名。用作社火的马,除对鞍辔进行装饰外,还要在马头上挂红,有的马额上扎饰“圆镜”。马背上的角色脸谱,按传说中的故事人物脸谱来化妆,称为“搭脸”,然后手再拿角色人物该拿的兵器,俗称“把子”,穿上社火剧装。
游行队伍出发时,演员披挂上马,手持把子,一队数十乘。每到一地表演时,以戏剧“架子功”为模,作人物造型表演。队伍常以当地特有的“丑角”“三眼冲”或《黄河阵》的“黑虎灵官”开道,数十面锣鼓助兴,五色彩旗伴随。
每年的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四最为壮观,当“马社火”队伍挨家挨户游演时,村民家家户户则以物品赠给社火艺人,有红绸子、烟、酒、食品等,整个活动热烈、古朴,吸引了方圆百里村民观赏“马社火”。
作品:三万八千人共赴泰顺百家宴 【组照】
作者:草坪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2
拍摄地点:浙江泰顺
正月十五元宵节,泰顺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盛会“百家宴”隆重登场。就在不久前,“百家宴”被列为我省元宵节保护示范地,并已向国家申报全国非物质遗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
泰顺乡间小道上摆满了桌椅,认识的不认识的,天南地北的人们在席间互相致意问候。中午,泰顺三魁、雅阳、西旸、洲岭、垟溪等乡镇摆下了3890桌宴席,赴宴的人数超过38000人,创下百家宴历年之最。百家宴民俗流传近千年 据地方史料记载,百家宴始于宋代,明清时极为流行,在百家宴的发源地泰顺三魁镇,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一段关于百家宴由来的传说。
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逃难到了泰顺三魁,此后张宅村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最初百家宴被称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本地氏族人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的,外姓人家也加入其中,后来逐渐演绎为张宅村与邻村之间的联谊聚餐。除了宴席之外,村民们组织的表演队伍,舞龙、舞狮、狮马灯,演奏民乐,放烟花,药发木偶等极富地方文化色彩的活动也融入了百家宴。百家宴的规模也一年大过一年,从早年的十几桌,发展到今天真正名副其实的“百家宴”、“千桌酒”,前来赴宴的人也扩展到了整个温州地区甚至临近的福建。
操办宴席全村老少齐上阵
正月十五一大早,往日平静的三魁张宅村已是一片热闹场面,全村村民都从家里赶往帮忙。
“赶紧把桌布铺好,去厨房看看准备得怎么样了,”在张宅村祠堂内,村主任张来庆一边招呼村民,一边告诉我们:“百家宴的主要负责人员被称为‘福首’,每隔十年就要选出往后十年里的福首,今年的福首有41人,每个福首下面还有11个助手,不过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忙不过来,所以全村老少都是帮手,要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和朋友们过个快乐的节日。”
今年的“福首”之一的张庆桁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三魁百家宴总负责人,他几乎一刻也没得闲。擦了擦额头冒出的汗水,张庆桁对我们说:“今年的客人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多,去年我们村办了500桌,今年估计要加一倍。我们村的人就不吃了,把百家宴的位置都留给客人们。”
为设宴准备四千斤食材
走进设在张家祠堂的厨房,眼前的场景让记者吓了一跳,地上摆着上百个木盆,木盆里堆满了各式的食材,年糕、面条、牡蛎、鳗鱼、墨鱼、猪肉·····灶台边十几口大锅里正煮着年糕,主厨张世院一面掌勺一面对记者说:“这些菜我们从昨天晚上就开始准备起来了,一直忙到昨天夜里11点多,今天早上5点不到大家又起床干活了。” 张世院告诉记者,三魁的百家宴有4位主厨,每个主厨还要带几位帮手,每个主厨至少要负责200桌客人的菜。瞅了瞅地上堆积如山的食材,张世院说道:“我们今年准备摆800桌的,不过估计不够,还好之前我们准备充足,买了两千多斤年糕,肉有一千斤,其他各种食材都近千斤。”
十年一逢村民争当“福首”
中午11点,三魁镇里原本准备的800张桌子,每桌10人,就已经被全部坐满,村民们不得不临时加摆座位,一摆又是400桌。
11点半,百家宴准时开锣,第一道上桌的是长寿面,“希望大家健康长寿”,在张宅村村民的祝福声中,赴宴的客人们也一起举杯庆贺这个特殊的日子。专程从福建宁德赶赴百家宴的65岁老人陈福明乐呵呵地说道:“我已经连续来了两年了,这里热闹、喜庆,我觉得讨到了好彩头,明年我还要来。”
两小时后,远来的客人们酒足饭饱,百家宴也正式进入高潮。原来今年正是百家宴十年一次的还愿年,张宅村村民要抓阄选出未来十年里的百家宴“福首”,村民们一个个涨红着脸,抽到的新福首们欢天喜地,而没有抽到的村民脸上则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在这次百家宴中担任财务工作的村民张杨程告诉我们,其实每次百家宴会“福首”都是要自己贴钱的,去年每个“福首”贴了一千多元,今年物价上涨,贴的钱更多了。“可是大家都觉得操办百家宴是一件有意义又有福气的事,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啊。”
选完了“福首”后,舞龙、舞狮队也开始走上街头表演,村里的戏台上也开始了越剧、木偶剧的演出,欢声笑语一直萦绕在元宵节的泰顺山村上空。
作品:河南省商丘火神台春节庙会 【组照】
作者:清风剑客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2
拍摄地点:河南省商丘
描述:每年春节,商丘最热闹的地方数火神台庙会,老商丘人称“台会”,火神台即阏伯台,又称火星台,台高11.30米,周长300米,为夯土堆积而成。中国社科院、国家文物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确认,此处是我国最早的观星台遗址。现有一组完整的古建筑,有大殿、拜殿、东西配殿和钟鼓楼。传说农历正月初七是阏伯的生日,届时,豫、鲁、苏、皖交界处群众纷纷朝台,形成规模盛大的古庙会,延续一月有余。
作品:《红红火火迎新年》
作者:冰心兵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2
拍摄地点: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
描述:中山古镇首届年猪节现场
作品:威风锣鼓贺新春 【组图】
作者:观光游人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3
拍摄地点:山西临汾
描述:威风锣鼓是流行在山西临汾、霍州、洪洞、汾西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现在人数扩大,多到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唐太宗领兵征战的威风。由于节奏变化多样,有2/43/44/4,还有3/8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份。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汾威风锣鼓表演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作品:高着矮着起着落着的高跷队 【组图】
作者:古董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4
拍摄地点:山东
描述:每年农历正月,高跷队就会走街串巷,高高矮矮,起起落落,表演诙谐生动有趣,常演绎白蛇传,西游记,西厢记等等人物,生、旦、净、末、丑,个个扮相俊朗,动作干净利落。锣鼓开道,唢呐齐鸣,二胡伴奏。武跷洒脱粗犷,文跷轻盈优雅,他们都是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作品:板灯长龙闹元宵 【组图】
作者:雨过天晴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bbs/viewt ... &extra=page%3D4
拍摄地点:江西省上饶县石人乡
描述:江西省上饶县石人乡石人桥灯,历史悠久,从晋朝开始一直延续,代代相传昌盛不衰。
石人桥灯又称板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又有鸭龙和虾龙之分。整个龙头用竹蔑环套叠成正好为100个角的圆球,俗称“百角球”,外饰以72种不同形态的图案花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美观别致。龙身即桥灯,又叫子孙灯,由数百块灯板连接而成。板上托着两只小巧玲珑可点蜡烛的花灯,灯上饰有人物、山水、鱼龙、鸟兽等图案。龙尾形似横卧的“S”,饰有鳞片、龙爪,尾翼略翘,舞动时左右摇摆,上下摆动,宛如鲤鱼跳龙门。龙头、龙尾都饰有彩旗,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联语,在烛光下熠熠生辉,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
今年元宵,靠种桑养蚕、立体养殖、办个私企业富裕起来的石人乡农民,舞桥灯的热情更高了。形式独特,气势磅礴的元宵桥灯,表达了农民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和对红红火火生活的热爱。
作品:走马观花田横祭海节 【组图】
作者: 蓝色高地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uid-2226-action-viewspace-itemid-9350
http://www.zhuaker.com/?uid-2226-action-viewspace-itemid-9465
http://www.zhuaker.com/?uid-2226-action-viewspace-itemid-9560
拍摄地点:山东即墨市
描述:山东即墨市田横祭海节俗称“周戈庄上网节”,是沿海渔民在几千年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形成的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每年3月18日,当地渔民出海打渔之前,都要杀猪宰鸡蒸面塑,将新渔网抬上船,在龙王庙前摆贡,张灯结彩放鞭炮,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这一天,四乡八疃的亲朋好友汇聚一堂,喝酒吃肉,谈笑风生,胜似过年。
周戈庄的上网节是我国北方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海仪式。“上网节”的调子以大红、大黄、大绿为主,气氛热烈、渔家风情浓郁,祭品供品和仪式的程序都很讲究,整个活动前后要持续三天……
作品:德庆鞭炮恭狮 【组图】
作者:如蓝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uid-2151-action-viewspace-itemid-7482
拍摄地点:广东德庆
描述:每年元宵最火爆的地方算是德庆了,无论街头巷尾都充满火药味,一头头狮子在震天的鞭炮火光中舞动,一切都是那么的疯狂,犀利的鞭炮和无畏的狮子把节日推上空前的高潮。
中国的南方狮子和麒麟有几分相像,喜欢吃火,每到元宵人们都把燃放的鞭炮喂给狮子,喂得越多就越表示诚心,狮子在无数投向它的鞭炮中舞动,这时炮声震天,火光冲天。
德庆在这一个喜庆的节日可以说万人空巷,一个寂寥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一直从早晨到深夜。小时候元宵节从不回家,看完狮子就在炮仗纸堆里捡没有燃放的鞭炮。那时候记得有一个舞狮者叫“阴火荣”,生得高大威猛,光着上身,高举着狮头,在炮火中生猛地跳来跳去,鞭炮越多就越兴奋,一天过来一点伤都没有。现在都注意安全了,防护措施做得很足,但是还得有那种勇气,勇者无畏,这个反应中华民族血性的活动,完全体现了中国人逆境中求生存,不服输的顽强品质。
作品:红红火火的日子
作者:kxjh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uid-1882-action-viewspace-itemid-6129
拍摄地点:赣南
描述:赣南客家人正月15在宗祠前祭祖祈福,庆丰收,祈来年五谷丰登,子孙满堂.
作品:民俗欢庆活动 【组图】
作者:ruikang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uid-1399-action-viewspace-itemid-6028
拍摄地点:浙江浦江
作品:打树花
作者:清枫
链接:
http://www.zhuaker.com/?uid-2074-action-viewspace-itemid-7094
描述:
打树花是极具河北蔚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社火活动,相传已有300多年历史。起初打树花的艺人反穿羊皮袄、头戴湿毡帽将废铁熔成的铁水装入特制的容器内,用在水中浸泡了3天的柳木勺子,将铁水一勺勺泼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甩溅出绚丽多彩的火花。
shuhua.jpg (220.1 KB)
2008-11-24 19:30
shu.jpg (186.45 KB)
2008-11-24 19:30
作品:台上台下
作者:老李非刀
链接:http://www.zhuaker.com/?uid-2054-action-viewspace-itemid-6871
2054_200802191524426.jpg (189.51 KB)
2008-11-24 19:30
2054_200802191522511.jpg (163.03 KB)
2008-11-24 19:30
2054_200802191522516.jpg (151.5 KB)
2008-11-24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