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主题活动] 2011年12月共读书籍(主持人:南池子)

还原历史现场的努力——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后
楔子   
      在阅读孔飞力先生著作的同时,新闻报道了在北京一所高校发生的一桩命案。2011年12月5日,北京某高校一学生与校园清洁工发生冲突,致清洁工死亡。案件本身不是我所要关注的重点。巧合的是,在案件后续报道中,出现了“叫魂”。
      12月6日早6时30分,受害者的二哥王某等坐车赶往北京。6日中午时分,在北京亿展物业公司的安排下王住进了北京某高校附近的一家旅店。7日14时左右,北京某高校门口,受害者亲属齐齐地跪在地上:
      “三明啊,回家吧!我们接你回家!”
      按照沧州的风俗,亡者去世三日内,家属要到去世地点叫魂。受害者的二哥、姐姐和大嫂等亲属来到事发地点,通过“叫魂”接“他”回家。几位亲属没有摆放纸钱和祭奠用品,“人家不让摆,我们也不是来闹事的,只是想叫他回去。”受害者的姐姐说。
      正如报道中所使用的“叫魂”,原是指人逝世之后,特别是小孩,家人相信他的灵魂迷失了方向,通过叫魂能将他的灵魂召回或者让灵魂回归正确地点。书中的“叫魂”妖术或许用“招魂”来翻译更好。
妖术扩散的路径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一个距离杭州不远的江南市镇。正好同学中有德清人,现在的德清,仍然以纺织行业为主要经济生计方式。桑蚕的民俗传统成为这位同学童年记忆的主要部分。1768年的那场妖术恐慌,从太湖流域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到达山东、直隶、关外;沿着长江和黄河到达中部西部。
妖术扩散的路径作者没有花太多笔墨讨论,但是这样一条路径也内含着叫魂恐慌的深层次背景。比方说京杭大运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京杭运河是我国沟通华北、江淮、江南的南北向大动脉。这个“动脉”是从国民经济生产的角度来说的。江南地区生产的粮食、纺织品是北运的最重要物资。北方的官员、贵族、百姓都需要江南的物资供应。而中央政府也需要通过运河控制江南的政治经济。于是,在这样的流通保障下,人口的移动随之而来。京剧之所以在北京汇聚融合而成,一定程度上说明江淮、江南的民俗文化随着运河来到北京,可见其人口流动之频繁、力度之大、层次之丰富、时间之久。20世纪,京九铁路、京广铁路、京沪铁路取代了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的作用,于是运河边的扬州等城市渐渐安静,石家庄、株洲、郑州、徐州等新的枢纽繁华起来。
      民俗随着流动人口而流动,也受到流动人口群体的支配。叫魂的恐慌,在作者看来,与人们对陌生人的不信任、乞丐僧道等边缘阶层的特殊性、商业经济催生的消息新闻传播、百姓由于权力缺失而形成的不安全感等社会心理因素密不可分。这些因素,归根结底就是“交通”方式的变化引起的社会文化时空重组。
第五章的重要提示
      第五章是书中关于民俗因素描述的重要章节。
      作者首先区分了妖术(sorcery)和巫术(witchcraft),强调这里所说的是妖术,既被认为带有邪恶思想的法术,可以使人的灵魂和躯体分离。作者又进一步区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魂”和“魄”的区别。“魂”代表精神之灵,更加容易迷失。
      “招魂”既可被用之于葬仪,也可被用作医治孩子疾病的一种手段。(P.134)这种仪式本来是用于表达亲人之间的感情,但是同样的表达方式被术士们用以谋财害命。这也是人们对叫魂恐慌的重要心理原因。“纸人”也是人们谈之色变的叫魂工具,由于葬礼上的纸人、纸马、纸轿、纸钱常常被认为可以沟通阴阳两个世界。所以在叫魂恐慌中,纸人的频繁出现似乎坐实了“法术”的真实性和伤害性。
      民间宗教的执事人员支撑着民间社区的信仰体系。由于宗教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因此民间信仰呈现多元和世俗化的复杂形态。“僧道”人员已经不仅仅指具有入教资格的宗教信徒,而成为一种阶层或者营生。人们对于这些从事人神交流的陌生人天生就敬畏,敬畏的背后便是某种恐慌。
      作者对乞丐的描述可谓精妙,人们害怕遭到污染的心理让我们想起《金枝》里那样的意义联系。这提示我们中国“乞丐”文化一直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存在,“丐帮”的种种传奇,不仅仅成为文学作品的精彩篇章,也是民俗和文化在社会最底层的顽强存在。
还原历史现场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这本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现场”不仅仅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民俗学的重要任务。历史生活本身就是由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构成的。官僚、皇帝在朝政之余仍然要回到日常生活,回到民俗运作中来。叫魂恐慌就是彻底的民间事件,帝王和官僚们也很大程度上是站在民俗生活的立场思考问题。作者揭示了“官僚君主制”的本质,为我们剖析了“权利”对每个人而言都蕴藏着巨大威力。从皇帝朱批到地方官的破案,从民间私刑到妖术恐慌,一种由民俗观念引发的案件变成了一个全社会的焦点。在这里,妖术被作者界定为一种“权利幻觉”,这种权利幻觉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第301页的注释1有理由让我们特别重视。“红卫兵”作为一个历史名词,不仅仅是政治术语,背后蕴含着关于“民俗”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双重威力。
      因此,叫魂恐慌或许更应该落脚在民俗学的视野中,一方面,我们还原了历史生活的现场,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民俗史在整个文明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民俗生活,不仅仅是服务于当下的生活世界,更可以从历史的积淀中获得对未来的启示。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耿羽 宝葫芦 +9 2012-1-12 18:4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