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结束,开斋节到了。来了解一下这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
今年公历6月29日,伊斯兰历9月1日,全球穆斯林相继进入斋月,各地进入斋月时间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有细微差异,主要以见到新月为准。我国有10个民族是穆斯林民族,分别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各民族斋月期间的习俗除了教义规定的内容相同外,各有特色。比如云南回族的开斋饭必喜欢吃油香和米饭,甘肃回族则喜欢吃馓子和面,维吾尔族最有名的就是馕了。
斋月(Ramadan)是伊斯兰教历九月。系阿拉伯语“莱麦丹”(Ramadan)的意译。因教义规定,穆斯林在该月履行五大天命之一的斋戒功课,故名。《古兰经》‘云:“莱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当斋戒。”据载,斋月系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的第二年作为履行斋戒功课的月份。圣训中也有“你们要见新月而封斋,见新月而开斋”的话。因此莱麦丹月斋戒最多是30天。伊斯兰教法规定:全体穆斯林,除病人、孕妇、喂奶的妇女、幼儿以及在日出前踏上旅途的人之外,均应全月斋戒。封斋从黎明至日落,戒饮食,戒房事,戒绝丑行和秽语,并认为其意义除完成宗教义务外,还在于陶冶性格,克制私欲,体会穷人饥饿之苦,萌发恻隐之心,以资济贫、行善。
斋月即指穆斯林在日出后到日落前斋戒(fasting)。斋月期间,所有穆斯林从每天的日出到日落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吸烟和房事等活动。通常,人们在天晓前吃“封斋饭”(suhoor),在日落时以食物或饮料开斋,即“开斋小吃”(iftar)。斋戒是伊斯兰教念(shahada:affirmation)、拜(salat:prayer)、课(zakat:almsgiving)、斋(siyam:fasting)、朝(hajj:pilgrimage)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是穆斯林的一种修炼心性的宗教活动。斋戒为穆斯林必须遵行的仪式之一,为期一个月,除病人、老年人、年幼者及工作在外者之外,一律要遵行“斋月”禁食。
斋月期间,穆斯林会到清真寺(Mosque)作祷告,学习《古兰经》。除平日诵读的祷文外,他们还会在夜晚诵读一本特殊的祷文,该祷文比一般的祷文长2至3倍,被称为“他那威”(Taraweeh prayer/Night Prayer)。在早晨日出后至中午前之间的一段时间,穆斯林要举行开斋会礼。会礼开始时,穆斯林的老老少少自动排成整齐的行列,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叩拜完毕后,由领拜者作宣讲。伊斯兰教还规定,所有能负担得起的人,在开斋节前任何时间或开斋节会礼之前,都应该捐赠钱给贫穷的人,称“麦米钱”(Sadaqat-ul-Fitr)。麦米钱的价值应该至少相当于一顿饭的费用。
我国各地回族称呼斋月的斋戒名称不一,例如在云南叫做把斋,而在西北就叫封斋。
每年斋月结束那天,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开斋了。开斋节可以说是清真美食的荟萃日,各家主妇一定拿出最好的手艺,清真寺也常常会做自己的私房菜招待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