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今天发现自己的小文章了

祝贺向阳

回忆过去,感悟未来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本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一号 马向阳


  也许,我的经历比较曲折,不像同龄人那样,能上理想中的学前班,最好的幼儿园,而我却没有,我是直接从一年级开始的,而且,入学还没有一学期,就由于一场重病,中途辍学;当时家里贫穷,地处山区偏僻,交通信息都很不方便,医疗技术也不是很好,经过乡村郎中的粗糙治疗,病算好了,可如今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深深的疤痕。



  时隔三年后,我第二次踏进了那所山村小学。我们当时用的所有的课本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没有买新课本,还是借的别人家孩子用过的课本。地处偏远山区,正式老师很少,而当地一些社请老师知识很有限,因此,我们也只能上的课程也仅限于语文和数学,其余的像音乐、美术和思想品德都是我们玩具,那些书一发下来,我们就撕了叠成纸飞机,扔的满世界都是,学生也把哪些书称为“花花书”,老师也没有人去上,哪些都是次要的课程不被重视,乃至上了初中也是如此,好多老师将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看作是副科,大概讲讲而已,也不怎么注重,学生也不重视。



  现在,作为一个上了研究生的我回想起小学当初的那些课本,还有些影响的就是语文了,真的很怀念哪些带插图课本,那些课本全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的启蒙教育的课本,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有些课文,如《蓝树叶》、《师生情》和《古井》等篇目,至今我想起来有些怀念,这些课文都是短少精悍,这些文章真的让人难以释怀,特别是文章所要启发更深层次的意义。



  《蓝树叶》当时学习了,也没有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是理解那种更深层次的意义。为什么不是绿树叶而是蓝树叶呢?经过细读品味之后,我们所真正领悟的是那种同学或同桌之间要相互帮助,不能自私,要对同学诚恳,不吝啬。而在课文中林园园是有各种借口没有将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桌李丽,当同桌李丽把树叶画成蓝色的时候,为什么林园园脸红了呢?这些细微的动作,我现在才真正的领悟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人都要有爱心,要互帮互助,而不是自私自利,需要团结。学会关心同学,支持朋友,与邻友善,和睦亲友,这些都是可以引申出来的。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的玩具都是自己独占,在进入学校,就得要培养这种共享和互相帮助的做法,让孩子自小懂得团结友爱,当然现在城市教育远比我那个时代要好千倍,这个是不容置疑的。



  再想想《古井》这篇课文,反映了一天早晨乡民们挑水的景象。其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这种景象在很多地方将会看不到了,在大城市更不用说了,想我从大山深处来的,这种景象也是很少见了,现在自来水的便捷,城市的车水马龙繁华一片。城市化的节奏加快,网络信息化的普及,让很多人都是足不出户来享受这种便捷所带来的快乐,购物不上超市,住着高楼大厦,很多时候把自己自封起来。现在很多就连自己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要说相互之间窜门子,感觉交际圈子很狭小,人情冷漠,也是在所难免。



  “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有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古井》中反映的这种互相帮助,照料老人,是一种很淳朴的现实反映。在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同样要这种民风淳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里面反应的这种祥和是让我们永远记住的。我们更需要亲情,那种祥和,那种惬意的生活,那种生活才是和谐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发展和谐社会所要的。



  《师生情》更是一篇好的课文,在今年央视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个节目,让我怀念那几位已经去世的恩师,虽然他们的知识有些陈旧,没有跟上新思潮,读课文带有浓浓的家乡口音,但他们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使他们将我们送出了穷山沟,他们全部是社请老师,一个月也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补贴而已,但他们还依然那样勤恳的耕耘的那个山沟里。时光荏苒,昔日的校舍也废弃了,经济飞速发展,很多孩子都随父母进城了,享受更好的教育。但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他们是我们的恩师。



  说实话,人民教育出版的课本中还有很多这样让我们值得去细细品味的课文。我的启  蒙是在人教版的这些课文中识读的字词,而现在细细来品味其中课文内在的哲理。这  也是我与人教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06-04  人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