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民俗研究》新刊特别策划)

回复 8# 的帖子

焦老师提出的这些瑕疵值得我们思考。
就焦老师指出的用羌寨地震遗址旅游与所谓“藏区旅游业”、“彝区旅游业” “一比”,其实更大的问题在于,阿坝州的旅游业从来都是打“藏羌”的牌子,并没有有意识差异性割裂,九寨沟的“藏羌歌舞晚会”已经很出名,以笔者2007年到汶川-九黄一线旅游的经历看,当地很多羌族导游都会刻意介绍羌族文化,并以民族身份让游客信服。等等。所以事实远比作者调查的复杂。

杨老师所提倡的“旅游与民俗遗产”的双赢我非常赞同,当下问题是旅游赢了,民俗不见得赢了。独克宗古城被焚毁正是这种不对等发展的结果,让人痛心疾首。

就《印象“泼水节”》一文而言,我不认同作者民族志写作的一些用词。凭观看或一定程度参与了2次泼水节,就得出这结论,况且是欧美学者讨论过的,至少不能说服我。这些理论换任何一个类似“个案”似乎都可以这样写写出来,比如火把节、摸你黑、三国哈尼节、藏历新年。那这个“泼水节”个案的价值在哪里?况且文中很多地方的表述都是不严谨的,带有想象的。想要得出作者的这些结论,至少要全程参加过节日的组织、要了解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互动的历史、要采访活动组织者真实的想法、要知道上座部佛教在版纳的运作体系、僧阶制度、寺院组织,要了解宣传媒体对泼水节的认知以及宣传策略,要了解在景洪所谓“各民族”的实际关系等等。民族旅游活动的组织远没有那么简单,对旅游的田野调查也远没有那么轻松。

当然泼水节一文无疑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只是这样论述中不断堆积概念不好读,如最后一段,实在太绕,完全可以更晓畅一点(有母语被英语涵化之嫌)。况且这一段是作者最终“要强调”的东西,看不出这和泼水节的深刻关联。这个案例很有价值,但此文的实践有过度概念化之嫌。(如娲皇宫案例的调查写法就让人信服得多,阅读着也舒服。)

对事不对人,肯请方家批评指正!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老师批评的是,我之前确实没好好看注释十七,抱歉
首先要检讨我不善于用印象民族志论证国家、地方、民间权利之复杂,近来老眼昏花讲话草率。其次澄清下我为何有此感觉,从文中措辞“劈头盖脸疯狂的水战”、 “好像并非专业演员” 、“比刚才街道上的边走边舞显得热情投入得多”、“嘈杂无序的人群涌来涌去”、“强烈的阳光和人群的密集度让这些色彩更加眩目”、“渲染着庆典氛围的热烈红火”、“腊条”、“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似乎也只关注着自己的赕佛”这些表述看,许多细节表述可以斟酌,亦可言这样措辞是严谨。作者之所以写这些细节,是为了呈现权利的复杂性。如“显然”、“装扮”、“与民同乐”、“似乎”、“是”、“所谓”、“显得”这些“印象”中,有问题倾向性和导向性。表象呈现下的国家、地方、民间仪式的权利关系是否也是“印象”。正如田野要论证的是多面傣历年给研究者以旅游内部视角权利复杂互动的“印象”和启示,目的已达到。(这篇总体优秀的论文,蛋中挑骨确实不公平。)作者老师经过严格的美式学术训练并有驾驭能力,期待这将有助于我们“面向当下”愿望之达成。也谢谢楼上老师批评。

TOP

回复 21# 的帖子

谢谢老师们。我为我的错误评价向作者表示歉意。其实我本意是对该文的极大兴趣。

另外,杨慧老师是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目前讲授英语专业课程。有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的经历。曾任教于西南林业大学。

TOP

致歉声明

我就李靖老师“泼水节”论文,在此前发出了一些有失水准的不当言论,追悔莫及。但发出来的无法挽回。我仔细阅读文章后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幸亏几位老师提醒才正本清源,我作为管理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再次诚恳向作者及诸位坛友表示歉意。我收回相关不当言论,希望能得到作者谅解。学术交流应当有的放矢,而我的一时草率,导致自己陷于无知无畏的境地。十分感谢几位老师的批评与指正,也希望大家继续对我的浅陋处进行这样的鞭策。(至今回想起当时发帖的状态实在是着魔一般,与近来极不稳定的心绪有关。)并且我已意识到我的妄言为这一期重要的前沿理论策划开了不好的头,与我推进讨论的初衷相悖,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受我影响,踊跃发言,推进这一期策划的深度研讨。
      鉴于这一鲁莽的行为已经对作者及论坛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主动暂停论坛管理员资格(但团队交代的寒假值班任务我仍希望尽力完成),深刻反思在论坛进行学术交流的发言作风,自我检查对论坛管理的不足,认真补习专业知识。一个月之后拿出反思成果再观后效,再行由坛友决定是否继续管理员资格。希望大家无视我的失误的评论,继续就这一期专题展开交流。希望我的粗鲁言论不会影响大家过年的心情,再次诚恳道歉并希望各位原谅!一月后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