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术论文] 耿羽、王德福:类型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村庄“人情”研究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译文2012年。
[挪威]贺美德等:《“自我”中国》,上海译文,2011年。
不过还是老问题,汉语族群等不等于中国人?我们现在需不需要重新建构中国的国族认同?

TOP

呵呵,是啊。所以我一直在困惑。我们研究开弦弓,就理所当然的说是“中国农民的生活”,我们研究台北民间信仰,就理所当然的说是“中国民间宗教”。我总觉得这样不严谨。《江村经济》应当冠以“中国(江南、江苏、长江下游)农民的生活”,稍微限定一下。王斯福也应当说《帝国的隐喻》是“中国东南民间宗教”。我个人觉得《云南三村》、《羌在汉藏之间》、《芒市边民的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这样的定位就比较严谨,村落社区研究范式应当着眼于田野点,不可盲目发散,否则很容易自我膨胀。因为中国的村落研究将面临历史、族群、文化、意识形态等纷纭复杂的局面。推荐一本书。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

TOP

回复 9# 的帖子

是的,南池说得对。权衡二字,任何学问都离不得。每一项研究都有作者的取向性和特定背景。以小见大本是个案研究之本。如果能做到小处不小,自当是一种境界,也是读者之福。我说不可自我膨胀,不过是提醒研究的定位要准确、求证和建构要谨慎罢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