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11年11月:降边嘉措《格萨尔论》读书笔记

11年11月:降边嘉措《格萨尔论》读书笔记

版权信息:降边嘉措:《<格萨尔>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430千字。

《格萨尔》的流传和研究
    《格萨尔》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在青藏高原上,《格萨尔》一直在民间以传唱的形式流传至今。目前搜集到的《格萨尔》有200多部,100多万行,2000多万字。
    《格萨尔》是在藏族社会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格萨尔》到底产生于什么时候,学界还没有定论,原因是《格萨尔》一直在口头传承,缺乏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的佐证。降边嘉措先生根据田野调查和多年研究,大致推测《格萨尔》产生于公元前300、400年至公元6世纪之前的时间段。这段时期是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开始形成的时期。也就是第一代赞普聂赤赞布建立雅隆王朝的时期。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都拉萨后,《格萨尔》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向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流传;向南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到帕米尔高原和南亚;向北流传到蒙古高原和西域;向东流传到横断山区和河湟地区。
    10世纪末,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之后,西藏陷入长达400多年的动荡分裂时期。直到宁玛派复兴佛教,宣讲“伏藏”的掘藏大师们将格萨尔王说成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他们大力搜集、整理《格萨尔》,使得《格萨尔》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最迟至11世纪前后,《格萨尔》的框架基本定型,并出现手抄本。
    《格萨尔》的演变,分为“卡仲”、“杰仲”、“曲仲”三种。即口传、手抄本、佛教化的改编三种,这在世界其他史诗中是独有的方式。另外,其他史诗都是“分章本”,即一部史诗分为不同章节,但一起演唱完,是一个整体。《格萨尔》还有独特的“分部本”,即诗史中的章节由于人物丰满、情节复杂,渐渐独立,成为单独的一部。《格萨尔》主要分“诞生篇”、“降魔篇”、“地狱篇”三大部分,每部分由许多部组成。“降魔篇”的“四部降魔史”《魔灵大战》、《霍岭大战》、《姜岭大战》、《门岭大战》是《格萨尔》最核心、最生动、传唱最多的部分。

格萨尔的文化根基
    藏族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格萨尔》的形成、传唱、演变。藏族历史上原始自然崇拜文化、苯教文化、佛教文化是对《格萨尔》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主要背景因素。
    神山圣湖崇拜是藏族民间自然崇拜的典型。在藏区有九大神山: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库拉日杰、沃德贡杰、卡瓦格博、阿尼玛卿、冈仁波齐、尕朵觉沃和喜玛拉雅。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其中,青海的阿尼玛卿山就是格萨尔王的故事有密切联系。阿尼玛卿是格萨尔王的战神,帮助他降妖除魔。相传格萨尔的母亲郭姆,是与阿尼玛卿山神生下了格萨尔。在藏族观念中,阿尼玛卿能够给人带来“福禄之气”,藏语称为“央(g-yang)”,宝藏“央”成为《格萨尔》的重要内容。
    苯教由于历史文献极少,至今权威的苯教学者也难以描绘清晰的苯教历史。但不可否认,苯教作为西藏最早的成体系的宗教,对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佛苯之争在《格萨尔》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苯教的善恶、黑白二元论,在《格萨尔》中得到充分体现。苯教和象雄王朝所处的部落融合、征战时期,正是《姜岭大战》、《门岭大战》等部展现的历史画卷。
    藏传佛教的兴起也对《格萨尔》意义重大。一方面,上层僧侣贵族曾经歧视《格萨尔》的传唱,将艺人视为“乞丐”,这制约了《格萨尔》的传播。另一方面,在一些时期僧侣们又充当了《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和传播者,例如宁玛派的掘藏大师们。僧侣还将《格萨尔》篡改成为佛教的战神,旨在借助《格萨尔》宣扬佛法。由此形成了《格萨尔》演变过程的“曲仲”方式,为其他史诗所无。

格萨尔的说唱家
    传唱《格萨尔》的民间艺人,是《格萨尔》历经千年长盛不衰的关键,也是格萨尔学研究的重点之一。1950年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采风”活动,这一时期,陆续发现了民间优秀的《格萨尔》艺人。西藏的有:扎巴老人、桑珠、玉梅、阿旺嘉措、玉珠、阿达。青海的有:才让旺堆、昂仁、古儒坚赞、次仁多杰。
    桑珠是西藏墨竹工卡县的一位农民,他能说唱50多部《格萨尔》,70万行,是目前说唱《格萨尔》最多的艺人。西藏那曲索县的玉梅,能说唱《格萨尔》20多部,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说唱多部史诗的女艺人。扎巴老人生前说唱25部,由西藏大学记录。青海果洛甘德县的昂仁,自己是喇嘛,经常在牧民部落中演唱《格萨尔》,得到广大牧民喜爱。
    《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几种。
第一种:托梦艺人,藏语称“包仲”。这类艺人在自己青春少年时期,做过一两次神奇的梦,梦中仿佛经历了格萨尔一生征战的事迹。有的甚至一连几天酣睡不醒。醒后往往大病一场,病愈之后,艺人们突然才思敏捷,便开始滔滔不绝说唱《格萨尔》。扎巴、昂仁、桑珠、玉梅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种:闻知艺人,藏语称“蜕仲”。这类艺人听到别人讲唱《格萨尔》后快速学会,但往往只能将几部或一些片段。这属于普通人通常的学习方式。
第三种:吟诵艺人,藏语称“顿仲”。这类艺人是对照文本吟诵,离开文本便不会讲。但他们嗓音卓越、吟诵技巧高超,建国后在媒体说唱的,多为这类艺人。
第四种:藏宝艺人,藏语称“贡德”。这源于佛教“心间伏藏”之说,亦即心间藏着宝藏,自行挖掘,无师自通。相传康区的米旁活佛就属于这类,他也是少有的上层佛教人士研究《格萨尔》的专家。青海果洛的古如坚赞是这类艺人的典型。
第五种:园光艺人,藏语称“扎包”。演唱者对着铜镜说唱,他说自己并不懂格萨尔,只是把铜镜中看到的转述出来,有的会写不会讲。西藏昌都的卡擦扎巴就是一位著名的园光艺人。
第六种:顿悟艺人,藏语称“达朗仲”。这类艺人随着顿悟的灵感演唱,灵感消失便不会唱,往往只能唱几部,记忆时间短。
第七种:掘藏艺人,藏语称“德顿”,是搜集、整理、挖掘《格萨尔》的人。

TOP

谢谢,非常感谢,我会注意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