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在线讨论】研讨主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国民俗学

辛老师的《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研究》这篇文章里提到说“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现象的科学。”,大家认为“民俗现象”这个提法怎么样?在我初学这么长时间我接收到的更多是:民俗学是对“民俗事项”,“民众生活世界”,“民俗文化”的研究。
     “现象”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是一种外部的、表面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是不是有些不妥?
      我觉得他在提到这个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民俗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和研究对象”的问题,引申到这一问题,大家怎么看?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0-11-9 23:03 编辑 ]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我个人从字面理解联系是外部的一种联系;但其实你突然这样问也让我觉得联系也是免不了内部的联系,但是,“现象”总会给人一种流于表面的直观印象。
联系到现在社科院的一些老师们开始受现象学启发去做一些研究,从现象学的视角去切入对民俗学的研究,把民俗当成一个“行动”,一种“现象”,鼓励我们学者去直观,而不是事先预设其存在,拿“民间”做例子来说,民间其实是学者话语建构下的词语,每个学者的视角不同,每个学者的民间都是他自己的民间;“民间”作为一个现象被我们去直观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预设民间的存在,而应该思考到学者建构这一层面的含义,去想民间是谁的民间?民间是怎样被建构出来的?地方精英,学者,政府这三方话语在说“民间”时又会有什么不同?
行动和现象都是有意向性的,一个现象呈现出来被我们直观到其实已经包含了学者主观的理解,社会文化背景的渗透和注入,以及学者的行动,作者如果是在这个视角下去讲“民俗现象”是可行的,但是他是否是从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呢?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其实,我所思考的只是我在看现象学时一些思考,最近也一直陷于这个思考的怪圈,每个人,抑或是每个学者对其的表述都是有一定程度不同的,即使作为一个初学者,但是这些理论都有待我自己去完善。

TOP

回复 7# 的帖子

最近也在试图呢,前天做了个报告,题目是找寻自己,来了之后,老师们的启发都还没使我彻底找到自己的位置,站高一些,也许就会好一些呢,谢谢溪哥!!!

TOP

回复 9# 的帖子

方法和理论也是循序渐进的,现在在学校,老师们都很牛,都是很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会不管怎样,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TOP

在王京老师的文章《1958年:战后日本民俗学转折的胎动》里有这样一段话:“ 但是,社会的变化,来自更广范围对民俗学的更高的要求,还是使得民俗学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暴露出来。质疑的声音首先来自民俗学之外,形式也不是激烈的批评,而是温和的建议。”对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家觉得民俗学都有什么变化?这对我们初学民俗学之人以及民俗学者意味着什么呢?

TOP

要去睡了,再来我主持的版块打下酱油,今天师兄师姐们开题,刘铁梁老师在点评一个写《现象学关照下的民俗学基本问题》时说到现实语境的问题,说要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我们建构的科学有一个反思。
我这几天我也思考了很多,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对民俗学的影响。。。对应刘铁梁老师的村落研究,在现在社会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村落的松散与日益解体对民俗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现在人文学科越来越强调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感受的关注,对人的感情的关注。。。最近老师们一直在说“身体民俗学(bodylore)”,就是与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怀同时提到的,关注人的因素。。。
这只是我临睡前的一些发散的唠叨,期待大家有个进一步的讨论!!!

TOP

回复 16# 的帖子

嗯,是的。在关注个人的基础上关注人群,关注人群的感受。。。好像现在都在说感受哈。。
又一天的晚安!!!

TOP

强烈谴责韩雪春!!!今天没有发帖。。。大家晚安啦!!!

TOP

回复 21# 的帖子

我觉得没有那种断裂式的,截然对立的区分吧,变迁都是在慢慢的变化中获得的,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区分还是有的,我认为。

TOP

回复 27# 的帖子

你去太原吗?到时候见一下啊!!

TOP

回复 30# 的帖子

呵呵,我是觉得你说的很多东西对我挺有启发的,到时候您要去的话得教教我您怎么学的,呵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