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一部流动的厚重史书
我国的河流水系,除横断山区外,基本都为自西向东流,各水系间有分水岭阻隔。为扩大活动空间,人们自然想到沟通各水系的运河,以缓解陆路来往的艰辛。
京杭运河开凿始于春秋时的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今扬州南北,连接成串的天然湖泊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以后又有菏水和鸿沟把黄河和淮河联系起来;用灵渠穿越南岭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沟通。魏晋南北朝时,为战争需要又开凿了白沟等运河,把黄河和海河水系直至滦河水系连接起来。这样,早期联系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的南北通道已经形成,其中包括了初期的京杭运河。
在以后的年代,各段水道兴废不一,但水道网络却始终存在,并根据需要有不同的延伸。在隋朝和元朝,有两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前者都城在西,后者都城在北,淮河以北的线路有大的改动,但重点基本没变。
一次耗时数百年的初创、两次巨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无法胜数的小规模改建、扩建,构成了京杭运河的全部历史。它是数十代人的集体创造,它关连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历史进程。
水利工程的典范
京杭运河行经不同地形、地质和水资源条件的地区,这使运河的修建、维护极其困难和复杂。我们的祖先解决了运河的众多难题,写下了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
先人们根据运河各段的具体条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工程规划,综合解决了汇水、引水、节水、行船、防洪等难题,实现了全线的通航。其中,白浮引水、引汶济运、南旺分水、清口枢纽等工程,至今都为国内外专家所赞叹。
京杭运河创造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它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洪泽湖;它综合地解决了蓄水、运河供水、冲沙、分水、防洪等多项水利需求;它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斜面升船机,其中最大的瓜洲堰,以22头牛作为升船动力,实现长江中的航船进入苏北运河;它还有大量人类早期的通航闸门,特别是北宋在今淮安附近的复闸,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闸门的通航船闸。在元朝,运河上已有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等多个渠化河段。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座落于杭州市城北运河文化广场,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运河博物馆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博物馆于2002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建成开放。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造型独特,“传统而不复古”,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的格局,将室内外融为一体,古运河及桥、船、埠巧借为活的展物。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其间穿插“漕运故事半景厅”、“运河模拟游舱”两个多媒体展厅,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另外,尚有一个“十里红妆——运河水上婚俗”专题展厅,展示的是与运河文化休戚相关的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宁绍朱金木雕红漆家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既是一个运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也是运河文物与运河史料的收藏中心与研究中心。博物馆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类:一,与运河漕运直接相关的文物,如苏州府官斛、“日进千金”小升;二,与运河水上运输相关的文物,如余锦洲老行水单、“顺风快利”船票等;三,运河出土文物,如大关桥北出土唐开元通宝钱、运河出土宋代瓦当等;四,运河水上人家生产及生活用具,如竹编酒葫芦、船用水桶等;五,沿运河城市文物及工艺品,如明嘉靖三年临清大青砖、扬州漆器雕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