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华简”:整理与研究

·争议·

 《尚书》要分今古文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05-03 08:50:59 来源:新京报

  在李学勤看来,《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古代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书即为《尚书》,是重要的经典之一,记载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上至尧舜,下到春秋。据文献记载,孔子曾编100篇《尚书》用于教学。”正由于《尚书》的经典意义,它也成了研究人员破解清华简的第一道入口。

  然而自古以来,《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这就要追溯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那段历史。

  秦人焚书,禁止《诗》、《书》和“百家语”,由此《尚书》大多佚失。然而有一位叫伏生的儒生却设法将《书》藏了起来。秦亡之后,他找回所藏之《书》,却发现只能找到二十八九篇。年届90的伏生说话都很困难,朝廷就找人帮他整理。“那是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的,现称为《今文尚书》。”

  此后,汉武帝末年,鲁地的封王鲁恭王扩建宫室,拆除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并在墙壁中发现了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应该是在秦代焚书时藏匿壁中的,其内容以《尚书》为主,其中有十六篇是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没有的,由于是以战国古文书写,称为《古文尚书》。”

  对于孔子壁中书,王国维曾在1925年7月在清华做的一次讲演将其称为“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中的“其一”。王国维在这篇演讲中提到,“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不过,《古文尚书》和当时出现的其他古文典籍一样,长期未能列于学官,没有取得官方认可的地位。

  李学勤指出,西汉末,学者刘歆请求立“古文经”为博士,遭今文经学家的大肆驳斥,开启了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成为学术史上的大事。有关今古文,特别是今古文《尚书》的讨论争辩,一直延续下来,到今天仍未结束。

TOP

·突破·

 《古文尚书》露真容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05-03 08:51:27 来源:新京报

  《古文尚书》引起的争论还远远不止是古今文之争。扬州大学教授钱宗武告诉记者,《古文尚书》在东汉时就已散佚了。东晋元帝时,学者梅赜献上一部《古文尚书》。但是,他所献的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所以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撰写《尚书正义》,用的就是这个本子,它后来进入了《十三经注疏》。“由于科举制度的原因,《尚书正义》便被正常化。”钱宗武指出,唐代中期就有人开始怀疑其真伪,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淹没了。

  到了南宋,学者吴棫又开始对这部《古文尚书》的58篇文章发难,质疑其是伪作。明清两代的学者更是将这部《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通过此次清华简的发现的部分《尚书》内容来看,见于《十三经注疏》中的《古文尚书》确实是靠不住的。”李学勤告诉记者,在对这些战国中期偏晚的清华简的初步释读中,研究人员发现竹简上所记载的《尚书》应属于《古文尚书》,这也意味着原本《古文尚书》终于露出了真容。“这批清华简中,应该有20篇左右《古文尚书》的内容,有些篇有传世本,但更多的却是前所未见的佚篇。”

  其中类似《金滕》、《康诰》、《顾命》等篇目,虽有传世本,但与清华简相对照,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尚书”,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作。“如我们释读出的《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完全不是一回事。”

  目前,学术界最期待的是清华简的《尚书》内容能逐步公布出来,“《尚书》是中华文明的源流,是一部政治历史资料的汇编;从文学角度讲,《尚书》是散文的鼻祖;从法学角度讲,又是最早的法律著作。”钱宗武指出,目前国内对于《尚书》研究还比较薄弱,清华简的公布将有助于学术界对《尚书》进行全面研究,“无论是从学术史、版本目录学史、思想学史,清华简都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