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端午节与端午祭的异同之辩 [打印本页]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09-11-20 23:36     标题: 端午节与端午祭的异同之辩

摘要:端午节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这样一个节日为我们带来一种爱国精神的传递。至于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它也已经在韩国的土地上滋养生息了一千多年,可是这样一个节日与中国的端午节到底是否一样呢?它们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呢?在我看来,除了时间上的一致和有些别称的一致外,端午节和端午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论是从产生的原因,还是传说,甚至是活动的方式、内容和习俗。固然,我们大家看着这两个节日(活动)在字上只有“节”和“祭”的差别,就认为是只要有“端午”两字的存在,就可相提并论,其实是大错特错的。而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也警醒了我们国人,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财产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端午节;端午祭;不同;申遗;启示;
2004年早就过去了,但是那一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在精神上难忘的一年,端午节与端午祭的争夺战,最终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
自此以后,有很多的学者和网友都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认为“中国的端午节已经不复存在了”,有的认为端午节和端午祭根本就是一回事——“端午节即端午祭,祭祀是端午节的本意”,[1]还有人认为端午节和端午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康晓城教授这样回答,‘祭’和‘节’两者并不相同。‘祭’是指活动,‘节’是指一个纪念日••••••江陵端午祭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2]•••••
2008年的端午节又到了,在这样一个时刻,再次提起笔效仿那些学者、专家再次对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的端午祭进行一番辩考。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节日(活动)。过去,我也曾经这样说过:“端午节和端午祭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文化竟然被他国所申报,我们何以再去过什么端午节呢?”可是经过我这些日子翻阅的一些资料、书籍和文章,发现我错了,我这才打破自己以往的认识:除了时间上的重叠外,端午节和端午祭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不论是从产生的原因,还是传说,甚至是活动的方式、内容和习俗。所以,我们也并不必要因为韩国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一蹶不振,我们更要反思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大众认为是如出一辙的节日(活动),我们没有申请上,却让别人申请了呢。
面对我们泱泱大国,挺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国,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有人问,我们是否还可以申报端午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对此复旦大学胡志祥副教授这样说:“如果韩国此次‘申遗’成功,那么中国再就端午节要成功‘申遗’就比较困难了。”但是75岁的辽宁大学退休教授乌丙安则表示:“他国申报了,我们还可申报,即使联合国批准了,我们也可以。”[3]
是的,我们当然还可以申报,就在于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词语的相似就认为它们的相同;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节日(活动)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而认为就属于哪个国家;更不能因为这个节日(活动)发源的缘故,就认为它应当是发源国(地区)的,我们还应看到它的本质和内容,以及各种形式。
乌丙安教授认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和自然遗产的独有性是有区别的。在此问题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木卡姆’曲的申遗,联合国同时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4]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的端午祭究竟是怎样的:
一、中国端午节
1、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就此而言,大致有一下几种: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伍子胥。这种说法在江浙一代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它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五胜。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而伍子胥建议应当一举歼灭越国,但是为小人所陷,最终被杀,并且在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为了纪念它,才将端午节安放在他的身上。
这以上的几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而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来源呢,已经无法考证,可是不管怎样,端午节已经在中国人的心中扎下根。
2、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死,许多的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也不见踪迹。之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而现在,在中国各地,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仍然是很兴盛的,尤其是在江浙、台湾、两广、两湖地区。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又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名“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形,还有用竹筒密封烤熟的。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包成的粽子又称为广东碱水粽。后来吃粽子这一习俗一直保留下来,而且还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色香味越来越适合人们的口味。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中国百姓家还是在包粽子,用枣、豆沙、鲜肉、火腿等等做馅,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的粽子已经传出,流行于韩国、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各国。
佩香囊。端午节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绣好的布包来装饰。香囊内一般有朱砂、雄黄、香药,做成各种个样的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重要的习俗外,端午节还有很多其他样式的习俗,比如为小孩画额(在额上写一朱红“王”字,意味避邪)、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斗草、射箭、打马球,还有其他各民族的习俗等,此处就不一一讲述了。
3、端午节的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等等。
其实端午节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只是选取了它的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来说明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来历和演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长久的积淀,何以形成如今的端午节。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到江边竞渡,在家中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菖蒲,可见这一节日的盛大。
可是如今呢,我们还有多少人再过这样一个节日呢?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去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呢。虽然说只是一个节日,只是一种活动,但是它象征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爱国、团结、友爱。它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因为一个赛龙舟就得出一个“竞争”的含义,如果是这样,我可以这样告诉那些人,你们是望文生义,不懂文化。
中国的端午节看完了,那么就让我们泛游一下韩国的江陵,看一看那儿的端午祭到底是什么样子,看一看它究竟和我国悠久的端午节是不是一回事。
尽管在2004年,韩国学者曾说:“江陵端午祭受到中国端午节的影响,但在发展中自成体系,这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结果。”[5]那又怎样呢,以此说就能承认端午节和端午祭是一致的吗?
二、韩国江陵端午祭
1、端午祭的由来和传说: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
江陵端午祭的一切祭祀活动都与神话传说相关联。其中,有英雄人物成神的,如大关岭山神由灭高句丽、平定百济的新罗将军金庾信变成;有非凡出生人物成神的,如大关岭国师城隍神,由神奇出生大难不死,后来成为梵日国师(810——889)的异人变成;有普通人成神的,如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由被城隍抢婚的郑家女儿变成。由于这些神话至今仍广泛流传,人们甚至还会把当今发生的事与之相联系,说明神话人物还明显地存活在江陵人的心中。
江陵曾是古国的首都,当时有“舞天”的宗教庆典活动,端午是五月祈求丰收的播种庆典,十月是秋收的感恩节。江陵的端午祭除汇集国内所举行的传统习俗,还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内容。它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一项大规模的巫术祭礼,是这一地域全民的庆典活动。[6]
2、端午祭的习俗:
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7]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农历四月五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粬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四月十五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农历五月初三傍晚时分,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江陵端午祭的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谨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这些都是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椰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现在在江陵端午祭时还邀请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到场表演,增进各国的艺术交流和友谊,参加江陵端午祭演出的就有中国吉林省的吉剧团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的昆剧。
江陵官奴假面剧是江陵端午祭最独特的节目,该剧生动地再现出古时韩国官府奴婢与两班贵族的生活面貌,是韩国现存的唯一一部无声假面具。演员们的表演生动传神,引人入胜。头戴高帽、手持扇子的两班贵族和脸上涂满胭脂的小丑伴随着乐师的演奏粉墨登场,虽然没有对白,不过观众们完全可以通过演员们生动的表演领会其中的意思。江陵官奴假面剧是只有在江陵端午祭中才可以观赏的节目。
3、端午祭的别称:
韩国的“端午”,时间上与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相同,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传统称为“上日”。“端午”从字义上解释为“初午”,属五月第一个“马日”。农历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也称为奇数),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重视奇数日相遇的习俗。[8]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是一种庞大的祭祀活动,它的来源和传说都与虚幻的世界相联系,但是它却被韩国的人民所重视,并且在1964年就被韩国政府列入文化保护之列,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现在2008年了,距离韩国申遗已经过去了四年的时间,他们的热情还是那样的高涨,可见大韩民族是一个很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他们虽然也和我们国家一样,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可是他们能真真正正保护自己的“财产”是值得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学习的。
三、端午节和端午祭是不同的。
上面诸多的介绍都是对我们现在要说明两者不同做的一个很强的铺垫,其实不用多说,我们大家都能看出,端午节与端午祭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我们还是先看看这两个字吧:节和祭。“节”,本意是指竹节,后来引申为节日,[9]是一个纪念、缅怀的日子。 “祭”,本意是指祭祀,[10]是一种活动、崇拜、信仰。故从字面上讲,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其次,我们看看它们所包含的习俗是否一致。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巫术(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因此被称为端午祭。端午祭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的端午祭不管是从什么程序开始都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庞大的体系,并且他们还有官祭和民祭两个方面,就是所说的“儒祭”和“巫祭”,而我国呢,并没有像祭孔一样的官祭,只是一种民间的纪念的节日。这就是两者最为重要的区分点。
从形成上讲,端午节有着关于各种现实中人物的说法,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自它形成发展到如今的两千多年里,总是一种不清不楚的,有些“游乐”性质的日子,现在我们把端午节,以及其他的传统节日定位法定的假日,虽然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但是这样做是否有效呢,值得观察。但是端午祭就不一样了,它的形成只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它的传说总是和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联系将人们的心也和信仰联系在一起,比如他们在这一天荡秋千,就似乎有着飞翔的向往一样,是一种心的交流。
还有,我们好像从这些别称中看到了一些端午节和端午祭相似的地方,例如: 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等,可是,同志们,我们也不能将这两者混为一谈,相提并论。据此,我个人有些看法:之所以韩国也这样称呼“端午祭”,是因为,他们是受到了我国古代的阴历纪年法的影响,况且这一节日(活动),是和我国的端午节在同一时间进行的,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的称呼,是不足为怪的。(由于古时,韩国、朝鲜和我国各个朝代都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山海经》就已经有了“朝鲜”的记载。)[11]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也十分多,并且分散、聚居、杂居等现象普遍,所以我们的中国的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五花八门,从上面的记述中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了;韩国是一个地小物少的地方,并且他们的人口也比较的少,大都是以族群的方式居住(现在不同以往了,但仍然存在),所以他们的习俗变化和多样性没有我们多。但是我们的习俗中也不会包括韩国的习俗,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和特色,不能予以同语。
韩国人自己也说他们的端午祭是受到了我们国家的端午节的影响,但是正如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所说:“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一些是借鉴外来民族的,比如佛教,我们借鉴过来后又做出了自己民族的贡献,加以改造和发展。韩国的国旗上有八卦图案,难道我们因此就心里不平衡吗?”[12]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一个名称,一个现象来定一个东西的方向,我们还应看到它的本质,和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状况。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端午节和端午祭是不同的,我们根本就不必要从什么“岁时民俗特征”[13]比较说明两者的异同,也不必为他国申报成功而丧气,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放在我们的面前,难道我们还看不清吗?是的,我们仍然可以申报我们自己的“端午节”。国人们不要伤心,不要气馁,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优势,利用我们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我们的凝聚力,利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来证明这一切。
四、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启示。
1、节日是我们每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民族的一种精神的象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每一个民族都个自独特的民间节日,以及相通的节日,如何保护和区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思考的问题。难道只是一个节假日而已吗!?
2、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留下我们祖先的足迹,才是认识我们自己的经书,失去了对祖先的崇拜,我们是不是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难道你能忘了生你养你的父母吗?所以守住独特的民间信仰,民俗事项才有生命之根。
3、政府的有效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我们也可以建立法律的手段来保护。韩国的经济复苏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他们却能以政府的名义将一个将要灭绝的文化保留下来,并列入他们的遗产名录中,这是何等的“超前”,现在它却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国呢?起步是那么的晚,终究是在韩国的“风”中觉醒,开始了对文化的重视,但是还是太过软弱,很多的人仍然不知道我国究竟有怎样的文化,甚至是教授、博士、大学生,高中生••••••这样的保护仍然需要我们的政府给与大力的支持和鼓励。
4、一个民族要想真正的立足于世界,那么它的人民就需要努力的吸取各种个样的文化知识,全民的动员才能保护住自己的文化。这次韩国的端午祭的申报,深深激起了我们大众的心灵,使得我们大家认识到了不论是否发源我国,只要它有了新的含义,都有可能脱离它的母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客体。因此说民众的自主参与是民俗事项“活着”的主体保障,也是其根本标志。
5、文化学者、研究者、专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我们需要一大批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这种民间民俗文化、口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以及它的爱好者,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多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将我们自己的文化发扬广大,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
6、我们应当区别“保存”与“保护”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积极开拓“保护”空间,是传承和创新的关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于哪些文化需要保护,哪些文化需要传承,我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因为它是少数民族而放弃,不能因为它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护而放松,也不能因为它是一个小方面而不注重,也不能因为它是大头而无限制的投入,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的创新,如何在保存的基础上,让它再放光彩,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韩国的端午祭虽然申请成功,并且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呢,这四年来,国学热的势头不断上升,从百家讲坛到各种书籍的出版,都体现了我们对传统的回归,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中国也应该为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努力了。在大学、在中学、在小学都应该开设关于关于中国古老文化的课程,从小就应当让我们的孩子们接收这方面的洗礼,不应仅仅是放在外国文化的学习上(尤其是英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住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我们自己。我们自己都不了解我们自己,何以去了解别人?就像自己的家人你连名字都不知道,何以去面对外界的人呢,那不是笑话吗?(这是对一个民族现象而说的。)
总的来说,我还是那样认为,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虽然他们似乎有那么一点亲缘关系,但是早就是不同的两个“家族”了,不可同日而语。端午节就是端午节,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改变它中国的色彩;韩国的端午祭就是韩国的端午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将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提并论,甚至是混为一谈。中国仍然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是可以一批一起申请:春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火把节、泼水节等等,等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谁也比不上的。中国的风俗习惯是那一个国家也不可媲美的。最后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句话结尾吧:“从大处看,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可能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风习有的实在极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不深入研究风习,则所得结果必然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稍微对这个问题有点研究的人,都会承认这一点。”[14]
致谢:在此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本人得到易小松老师和周洪力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此特地向两位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并且感谢那些在网络上和各种杂志上发表有关论论和著作的人,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献参考:
[1] [13]黄杰.《从岁时民俗特征比较中韩端午节端午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7月,第37卷第4期,第94页.
[2] [3] [4] 《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探寻端午节、端午祭之异》[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4-05-12/04343207495.shtml.2004年05月12日04:34 新闻晨报
[5] 叶春生《不划龙舟不吃棕子:在韩国体验江陵端午祭》[EB/OL]. http://dragonboat.sport.org.cn/h ... 116.html.2005-02-27 12:51:15 大公报
[6] http://baike.baidu.com/view/790700.htm#3[EB/OL]
[7] [8]王秀梅.《端午祭=端午节?》[J]. 中国教师(科学与人文),2007年6月(总第49期),第36页,第56页.
[9] [10]谷衍奎编.《汉语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03页,第648页.
[11]刘歆(汉);干宝(晋)撰.《山海经》[Z].邵士梅;蒋筱波注译.陕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84页.
[12] 颜菁.《俯手拥抱端午节!横眉冷对端午祭?》[EB/OL].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021230&pageno=1.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05/12/13 04:24)
[14]季羡林.《东方风俗文化》[A].季羡林.《谈国学》[C].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