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热贡艺术申遗录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1-12 15:31
标题:
热贡艺术申遗录
热贡艺术申遗录
来源:
http://www.qhnews.com
西海都市报 2009-11-11 08:09
你从隆务河畔走来
发祥于我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文化,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之一。自15世纪之后的五百多年中,隆务河流域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从事民间佛教绘画和雕塑艺术的艺人,他们的足迹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地,这一区域从艺人员之多、技艺之精妙,都是我国其他地区少见的。同仁在藏语中被称为“热贡”,这些艺术因而被统称为“热贡艺术”。
上世纪50年代:吾屯艺术闯入艺术家的视野
当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的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孙书咏,这位半个多世纪前便与热贡艺术有过亲密接触的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孙书咏是青海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他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青海省文联美术组曾派出一支由方之南、郭世清、郑守宽等老一辈美术家组成的调查队,深入同仁县开展田野调查。艺术家们意外地发现,聚居于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的吾屯、年都乎等村庄的藏族、土族村民几乎人人都身怀绘画、堆绣和雕塑的技艺,作品艺术品位之高、技法之卓越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
调查组带了一批绘画和雕塑艺术品回西宁。那时的孙书咏就在省美协工作,他一遍遍地欣赏着这些作品,深深地被它们所逸散出的或繁复、或雄浑、或神秘的艺术魅力折服,堪称一次难得的视觉盛宴!
调查组将这个惊人的发现向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详细汇报,在这次汇报中,这种艺术形式被命名为吾屯艺术。
上世纪60年代:首次整理吾屯艺术
1961年,中央发出了艺术家要到民间开展调查研究的倡议,当时的青海文化界将同仁当作调查研究的重点,孙书咏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吾屯这片多情的土地。
那一年的秋末冬初,孙书咏一行来到同仁县,并在吾屯村住了整整3个月。
到了吾屯后,美术工作队就深入农家院落,同民间艺人展开座谈,深入了解吾屯艺术的种类、特点和渊源。之后,工作组又组织民间艺人绘制了八十余幅作品送到北京,并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高度评价。
这时,孙书咏结识了夏吾才让。夏吾才让精湛的唐卡绘画技艺更令孙书咏倾倒,他对吾屯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1962年,工作组写出了《吾屯艺术调查》的调查报告,对热贡艺术的历史沿革、艺术与作品状况、艺术特色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吾屯艺术首次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时光又过了一年。美术工作组再次将历年来搜集、整理、抢救的一批唐卡、彩塑、铜雕等民间艺术精品和组织艺人新绘制的民族装饰图案等送到北京,这批艺术品一经展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吾屯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气息和表现手法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但是随着“文革”的来临,对吾屯艺术的整理和展览工作一度停滞。
上世纪80年代:吾屯艺术到北京参展
1979年,我省对热贡艺术的抢救与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孙书咏又一次来到了同仁。这一次他在这里呆了8年。
8年里,孙书咏协助当地政府抢救、恢复工作,重新组织艺人创作,并举办学习班,培训青年艺人,不仅使艺人们的传统技艺得到恢复,并有了发展。
孙书咏看到了吾屯艺术的深远潜力,他希望这种源于青海民间的艺术形式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上世纪80年代,孙书咏两次带着吾屯艺术作品,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展览。由于那时候热贡艺术一直藏于深闺,参观者感到很陌生,然而大家无不为之深深吸引。吾屯艺术第一次撩起了神秘的面纱。
1993年:热贡艺术正式命名
随后,对于吾屯艺术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调查的深入,艺术家们意外发现,吾屯艺术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的分布区远远不止发现地,范围几乎覆盖了隆务河流域的角角落落,它的艺术种类涵盖了绘画、雕塑、石刻、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将它命名为吾屯艺术并不贴切。1993年8月,黄南州委、州政府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首次提出“热贡艺术”的命名。从此,热贡艺术成为黄南州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
黄南州文化馆原馆长王绍元说,热贡是一个大的地理概念,用“热贡艺术”为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命名,不仅很精确地圈定了它的诞生区域,更为日后热贡艺术“申遗”奠定了基础。
2006年:热贡艺术成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最珍贵的记忆。
认识到保护非遗的重大意义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黄南州开始着手热贡艺术申请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工作。
王绍元说,热贡艺术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挖掘与抢救,热贡艺术在保留了原生态的文化气息的基础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对它的保护理所当然地应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6年6月,热贡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遗保护名录。
黄南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马明生认为,热贡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是其能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前奏。
2008年:热贡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08年8月,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的我国又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上世纪80年代曾在黄南州工作过,他对热贡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热贡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是个福音,制定科学有序的保护框架和措施,将进一步激活民俗,优化生态。
11月3日,记者来到了热贡艺术的核心区隆务镇吾屯村,唐卡艺人娘本告诉我们,以前一幅小型的唐卡艺术品只能卖几百元钱,成立了实验区后,唐卡的销路畅通了,唐卡的价格涨了十几倍,艺人们的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艺人们创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同仁县文体广电局局长娘毛才让说,目前黄南州一共有两千多人从事热贡艺术,其中同仁县就有1300多名热贡艺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成立,使得同仁的热贡艺术品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销售模式。如今同仁县已经有十几家公司参与到了热贡艺术品的制作和销售之中,热贡艺术品远销世界各地。
56岁的阿吾是同仁县年都乎村於菟的传人,他想将於菟开发成一种一年四季都能表演的艺术形式,为黄南旅游助力。他甚至告诉我们自己想建一座於菟博物馆,这样一来动静结合,可以更好地对游客介绍於菟。实验区的设立,不仅令热贡艺术焕发新姿,甚至还影响着传承人的观念。
申遗是这样成功的
“申遗”对于青海是一个陌生的命题,完全没有经验可循。然而,即便这是冒险,大家也不愿意失去这个机会,因为他们深知对于热贡艺术来说,能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会极大地提高热贡艺术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将为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申遗:开启热贡艺术保护新纪元
这是2008年10月的一天,黄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得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马盛德的建议,在热贡艺术申报国家级非遗的同时,不妨也参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为这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评选的名录,是目前世界上对非遗保护最高级别的名录,如果成功,无疑会对热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马盛德上世纪80年代曾在黄南工作过,他对热贡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或许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建议即将开启热贡艺术保护的新纪元。
此时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本申报截止日期还有10天。身为黄南州文化馆原馆长的王绍元带着大量反映热贡艺术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北京,他将在这里和四川、安徽、福建等省区的专业人员一起接受专家的培训,并制定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的文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的文本有着严格的规范,这样的规范与我们日常的行文区别很大,简直有天壤之别!为了能顺利通过文本制作这一关,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特意从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科院请来了5位专家作指导。
王绍元说,那些专家的要求十分苛刻,他记不得有多少次自己辛辛苦苦写了一晚上的文本被轻易地否定。
十天写就申报文本
就在王绍元绞尽脑汁写文本之时,中央电视台的一位导演也受邀制作一部10分钟的宣传片。
在几十个小时的素材带里搜索十分钟的影像镜头,看似一件轻松的事情,可真正要干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什么最能代表热贡艺术的文化内涵,什么最能反映热贡艺术的深远魅力……这一切都是摆在央视导演面前的难题。10天,只有短短的10天时间了!所有的工作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倒计时。王绍元感慨地说,那些日子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两小时,脑子里终日都是晕乎乎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天后,热贡艺术的申报文本终于大功告成,王绍元长舒了一口气。
或许上苍在考验青海人的意志,大约一个月后,有关部门突然接到通知,王绍元撰写的申遗文本需要继续修改。这时,修改的任务落在了同仁县文体广电局秘书阮元成身上。
北京:专家会诊文本
2008年12月,阮元成带着同仁人民的期盼来到了北京。
为了节约开支,阮元成没有住文化部非遗司安排的宾馆,而是在附近找了一家小旅馆。到了北京,阮元成才知道被驳回的申报文本修改量居然达到了80%,这意味着申报文本几乎要从头做起。
专家们再次“会诊”了热贡艺术的申报文本,几乎每一次“会诊”,都会给文本的撰写提出新的要求。阮元成说,那些专家的要求几近苛刻,只要他们对文本中的一个词、一个字提出异议,那自己多少天熬夜写出的文本就等于白做了。
更加严酷的考验还等着阮元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方提供的文本必须用英语书写。热贡艺术的申报文本中有许多专业名词,一旦翻译时产生差误,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阮元成不懂英语,他只能向在北京生活工作的老乡求助。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在中央民族大学找到了两位对热贡文化十分了解的博士,在他们的帮助下,阮元成终于完成了文本的撰写和翻译工作。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在申报过程中,他们只和一个固定的联系人联系,阮元成给有关部门留下自己的邮箱后返回了西宁。
第七次修改
几天后,阮元成打开自己的邮箱后不禁惊呆了,原来文本又有几处不合格,而这几处专业性极强,不是自己个人的能力能修改得了的。阮元成连夜赶到了西宁,他找到了青海民族大学教授马成俊,请他指点。
重新书写和翻译后的文本再次被提交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阮元成心里却没了底,他不知道在联合国专家们挑剔的审视下,文本还会被挑出怎样的毛病。
回忆那段日子,阮元成说,自己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邮箱里有没有被退回来的文本,如果没有,心里就七上八下地没有着落。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申报文本的修改方案再次出现在阮元成的邮箱里,收到这份修改方案后,阮元成的心反而踏实了,他将自己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反应戏称为“申报综合征”。
再次修改后,阮元成将申报文本提交后又开始了令人心焦的等待。
阮元成开始不断地打电话,文化部非遗司、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甚至那些其他省份负责申报的同仁他都一一问过,得到的回答都一样,热贡艺术的申报文本犹如石沉大海,不见一点回音。
阮元成是土生土长的黄南人,对于故乡,对于热贡艺术,他自有一份异于他人的感情,他很担心自己撰写的申报文本不合格,而辜负了父老乡亲的期盼。
2009年6月,事情有了转机。
一天,阮元成习惯性地打开邮箱,他突然发现邮箱中有一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的邮件,原来申报文本中依旧有两处需要修改的地方,所幸这次修改没费多大功夫。
关上电脑后,阮元成长舒一口气,他算了一下,这已经是第七次修改了。
依旧是漫长的等待,除了每天例行公事般地看邮件,焦灼的阮元成无计可施。
正在这时,阮元成接到了四川省申遗负责人的电话,对方说,四川省再次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本修改通知,估计申报工作有望成功。
听了这话,阮元成心里更不是滋味,他甚至绝望了。阮元成说,那时候他想,哪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让自己将文本修改上一千遍一万遍他都会毫无怨言,只是千万不要将热贡艺术打入冷宫。
同仁县文体广电局局长娘毛才让也坐不住了,她每过几天都要询问一下热贡艺术申遗的进展情况。
申遗成功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2009年10月9日上午,刚刚坐在办公桌前的阮元成接到了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李晓燕的电话,她告诉阮元成热贡艺术已经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了!
听到这个消息,阮元成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他急忙打开电脑,屏幕上闪过这样几个字——热贡艺术成为我省第一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保护项目。那一刻,阮元成热泪长流。
稍稍冷静一下后,阮元成想到了娘毛才让局长,他起身敲开了娘毛才让的办公室。
“局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什么?”
“我们申遗成功了!已经确认了!网上公布名单了!有热贡艺术。”
又一层泪水蒙住了阮元成的眼眸。
娘毛才让感觉自己的心脏剧烈地跳动着,她伸出颤抖的手指拨了一串电话号码。
“县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热贡艺术申遗成功了……”话音未落,她的泪水已经夺眶而出。
热贡艺术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黄南的角角落落。
(作者:李皓 郭晓芸)
申遗大事记
·2006年6月,热贡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热贡艺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一行抵达黄南,对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实地考察在西宁举行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认证会。
·2008年8月27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颁牌仪式在西宁市举行,热贡文化由此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轨道。
·2008年9月,热贡艺术被列入申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初选名单。9月30日,申报文本及申报片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9年年初,先后七次对《热贡艺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英文本》补充修改,并特邀北京及我省专家指导。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审议,热贡艺术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胡星 整理)
世界是你的舞台
活鱼放在水中养——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访谈
热贡艺术“申遗”成功,是世界对青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认可,更成为它传承、发展历程中新的开端。“申遗”成功后,热贡艺术会面对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呢?11月6日,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曹厅长,您好!此次热贡艺术以位列第九的身份入选世遗名录,您认为热贡艺术成功的优势何在?
曹萍:2008年,承载着热贡艺术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设立,这是我国藏族聚居地区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意义重大而深远,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有效保护。此次热贡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世界认可,再次说明热贡艺术历史悠久、价值珍贵、民族地域特色突出,在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整体性保护方面具有代表性。
记者:成功“申遗”对热贡艺术本身的发展与传承将产生什么意义?
曹萍:热贡艺术以往主要以民间自发的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为主。近年来,在以政府为主,民间、全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方针的指导下,热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与时代接轨,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与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增收致富相结合,以打造青海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展示和弘扬高原文化遗产为目标,越来越为世人注目。成功“申遗”,必将进一步提升它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使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为世界人民所共享。它必将引起国内外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关注它的文化机构,组织发掘它、研究它,更系统、更科学地保护与传承它,使它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更加彰显,使它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更加广阔,并能世代永续传承,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我省已在注重热贡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热贡文化旅游产业。但是,众所周知,热贡艺术的原真性是其最大特色之一,政府如何才能在商业化浪潮下保持其特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曹萍:在喜悦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现代交通、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和旅游业发展的持续高涨,使包括热贡艺术在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政府部门,对于热贡艺术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它所包含的唐卡、堆绣、雕塑等几个门类的单一性保护,而是要把它放到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热贡文化生态环境这样一个大的整体性空间中去保护,高度关注它传承的文化生态基础,把活鱼放在水中养,充分尊重和遵循热贡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坚持文化传承的活态性,以传承者——民间艺人为核心,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为原则,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合理、有序地引导和规范热贡艺术传习活动的开展,以生产性保护为主的产业化发展,保障热贡艺术健康、繁荣,代代相传。
记者:热贡艺术成功“申遗”,将会对我省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产生借鉴意义吗?
曹萍:我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7项、省级项目150项,它们都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热贡艺术“申遗”成功,标志着近年来我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是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今后促进我省非遗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扬将产生积极影响。
热贡艺术成功“申遗”,进一步提醒我们,珍惜民族文化精华,更好地保护它们,并传承、发扬,至为关键,也才真正符合文化遗产名录的精神。应该让它们真正活起来,更富“地气”与“人气”。
记者: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扶持、引导下,我省民族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成为文化增收的有效途径。以热贡艺术“申遗”为契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如何?
曹萍:热贡艺术成功“申遗”,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思路,但不可照抄照搬,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将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优先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歌舞演出业、着力推进民族出版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业。今后我们将增加民族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发展政策,通过大力培养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做大做强做优特色文化产业,大力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热贡艺术应绿色科学发展——专家学者谈“申遗”
热贡艺术独具深厚文化底蕴,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大放异彩,申遗成功后,更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种类,热贡艺术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孜孜探讨着如何才能使之永葆艺术魅力。
马盛德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唤起群众抢救保护热贡艺术的自觉性
热贡艺术成功“申遗”,意味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的文化价值被世界所认可,这是因为其所蕴涵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具有典范性和杰出性。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申遗”不是终点,而是迎来了热贡艺术抢救与保护千载难逢的机遇,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增强保护意识,作出详细规划,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合理利用、有效利用,遏制“伪民俗”现象,在不违背热贡艺术传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同类型的项目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非遗司也将根据联合国非遗保护的要求,跟进对热贡艺术保护规划的制定。
作为这项文化的拥有者,更好地保护热贡艺术文化多样性是重要的。我们应加强对当地文化的自觉认识、强化文化保护意识,传承与保护并举。而拯救和保护热贡艺术,首要的便是保护它赖以生存的原生态文化土壤,教育群众不要只看重眼前利益,唤起他们对热贡艺术抢救保护的自觉性。
马成俊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热贡艺术要科学绿色发展
热贡艺术“申遗”成功是喜事,是青海省乃至全国的光荣,既面临着机遇,又不得不迎接暗潜在商业化背后的挑战,因此,冷静地思考、规划热贡艺术站在“世遗”高平台上的发展之路尤为必要。无论制定何种规划,保持作品的原真性、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注重对当地文化生态的保护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热贡艺术发展到今天并在世界艺术大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实属不易。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包括热贡艺人在内的广大群众都有保护其声誉的义务,我们应该保护它的创作精神、创作理念和创作原则,以使它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乃至将来能够更好地传承并发展。热贡艺术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唯有科学、绿色发展,方能使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自己的市场。
谢佐
(著名藏学家、省政府参事):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热贡艺术申遗成功,昭示着会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热贡这片神秘的土地,因此,我们面对的将是“如何保护,保护什么”“如何合理利用”这两个命题。因此,进一步发掘、整理、宣传,并将艺人传承体系、抢救内容、人才培训、加速申请国家地理标志等工作详加规划并列入议事日程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要引导、组织、协调、推介热贡艺术,让当地群众共享文化大发展带来的成果。热贡艺术国际化之后,势必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对外宣传、推介热贡艺术时,既要注重热贡艺术在民间的活态传承,保持其原真性,还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将其中一些内容搬上舞台,以此来扩大宣传力度,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郭晓芸 李皓 胡星)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