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追寻影像中的巍巍羌魂 ——羌族“非遗”数字保护成果展北京亮相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1-12 15:22     标题: 追寻影像中的巍巍羌魂 ——羌族“非遗”数字保护成果展北京亮相

                                       追寻影像中的巍巍羌魂
                                       ——羌族“非遗”数字保护成果展北京亮相
                                       发布时间:2009-11-10 09:41 来源: www.ccdy.cn 作者:刘伟  

   
  高高的山梁上“垒石为屋”的羌宅外壁,一半还是那古老的石墙,一半则已砌上了崭新的红砖墙……

  这是一张记录汶川5·12大地震后阿坝羌寨重建的照片,在11月5日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感动羌魂,云影共生——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能数字化保护成果展”上,这张照片也试图象征性地告诉人们现实的另一面——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自然灾害而加速消逝。

  地震之后,大大小小的羌寨满目疮痍,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山川地理、羌寨碉楼都已面目全非,而维系在此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严重损害。而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会生活持续深远的变化,让羌族非物质文化元气大伤,对此,震后的物质重建也难以弥补。比如“释比”这样的羌族民间祭司,按照传统,只有经过“解卦”,掌握这一文化全部内容以后才算是真正的释比,而对汶川县、茂县的调查发现,解卦的只有8人,而这8人中的两位已于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离世,还有3位从没有收过徒弟,也没有收徒弟的计划。

  “以后再举行祭祀就没有这么多人喽,好多人都出去了”,国家大剧院的展厅内,第十三代释比、羊皮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金龙望着墙上的一组照片显得有些落寞,那是他带领一群村民在仪式上跳“羊皮鼓舞”的情景,高速相机连拍记录了这一舞蹈的分解动作。

  对于没有文字记录的羌族文化来说,影像也许是最真实的记录和最有力的保护方式。为此,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初启动了“寻羌之旅”,组织成员深入四川阿坝65个羌寨,走访了130多位羌族特有文化持有者和6位传承人,共采集到上万幅珍贵照片和500多GB的动态影像。主办者从中精选出206幅羌族特色大幅图片在这次成果展上集中展现给公众。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一组羌笛制作的图片前,很多人驻足观看。图中的手艺人是年近半百的王国亨,项目组找到他,静静地跟随记录了他从上山选竹、锯竹到在火塘边刻字、上漆等30多道工序的全过程。这也是一次让人心酸的记录。王国亨一边制作羌笛,一边无奈地说,他打算在为儿子准备一次原汁原味的羌族婚礼以后就彻底退休,但是到现在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传承人……

  历经60多天,行走9000多公里,“寻羌之旅”首次对覆盖释比文化、羌族音乐、手工艺和传统节日4个方面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采集、系统整理,形成了《羌族非遗动态影像》、《羌族非遗静态影像数据库》、《羌族非遗3D动作数据库》。本次展览开幕之际,佳能公司宣布将这三大数据库赠送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机构,用于对未来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从多方面着力抢救和保护地震灾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包括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通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在成果展开幕式上呼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认识上的提高,更需要新的方式方法的探索。希望有更多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及技术优势,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