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守护历史遗产 弘扬人文情怀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1-8 17:31     标题: 守护历史遗产 弘扬人文情怀

                                       守护历史遗产 弘扬人文情怀
                                          [ 来源:文汇报 | 更新日期:2009-11-07 18:48  ]
                                                            作者:俞吾金
     
      “‘人文静安’的口号使我们对静安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当人们向前走的时候,很容易遗忘在自己身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高楼大厦也挡住了人们回眸的目光。历史和文化传统不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淡出了他们的记忆。我们不妨把这类现象称作‘集体失忆’现象。在我看来,‘人文静安’的建设首先需要摆脱的正是这种‘集体失忆’现象。只有坦然面对过去的人才能以更合理的方式面对未来。”

  这种“集体失忆”现象的根源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而是现代化进程本身。正如西方人的谚语所说的:“伟大和贻害是孪生子。”现代化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但也蕴含着不少消极因素,它追求标准化、一体化、高效化和机械化,试图抹去历史上一切与此格格不入的遗迹。作为现代化生活典范的办公室白领,他们大多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理解为幸福的生活,也许他们应该去读一下古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的故事。

  宙斯惩罚西绪福斯每天推着石头上山,但石头快到山顶时又会重新滚落下来。于是,西绪福斯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劳动。仔细想来,白领的生活不正是西绪福斯式的生活吗?每天早晨9点推着石头上山,每天下午5点石头又重新滚落到山脚下。难道他们从来也没有发现自己劳动的重复性、单调性吗?正如所罗门国王所说的:“太阳底下无新事。”或者,他们也可以去读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公务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成了一只大甲虫,由于他不再对家里有用,家里的人都开始冷落他,最后他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

  如果他们有意做这样的阅读,就会明白,现代化也使他们失去了不少东西。为什么在欧洲启蒙运动之后会出现“浪漫派”的思潮?实际上,这种浪漫主义式的怀旧正是现代人对自己在现代化进程失去的东西,尤其是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和充满温情的人际关系的缅怀和追忆。正是在这种缅怀和追忆中,生命的创伤得以抚平,精神的惆怅得以舒展。静安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拥有自己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珍惜、守护并努力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正是“人文静安”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看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宗教遗迹。闻名遐迩的静安寺自宋代得名以来,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位于美丽园附近的圆明讲堂建于1934年;位于陕西北路的基督教教堂——怀恩堂建于1940年。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些宗教场所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二是历史遗迹。从外滩到静安寺的这段地方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静安寺作为十里洋场的“终点”,也拥有旧上海最繁荣的商业街。亨生的西服、蓝棠和博步的皮鞋、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依然栩栩如生。作为“十里洋场”的载体,南京路建于1865年,而南京西路的路名也源于静安寺。因此,完全可以在静安寺路段的某处勒碑来说明这段历史。1954年,在冒险家哈同的爱俪园废墟上建起了中苏友好大厦,直到1984年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位于陕西南路延安中路的马勒别墅也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的眼球。

  三是富于时代特征的建筑群落。地处南京西路1025弄、建成于1932年的静安别墅,位于南京西路1537弄的金城别墅,由四明银行出资建于1922年和1928年的四明村,还有愚谷村、延年坊等,以其多姿多彩、迥然各异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四是著名的文化艺术场所。位于南京路江宁路口、建于1941年的美琪大戏院被誉为“亚洲第一”大戏院;而闻名中外的百乐门舞厅则建于1932年,同时可供千人起舞,是旧上海著名的娱乐与交际场所,1954年被改名为红都大戏院,2003年经修缮后重新恢复了百乐门舞厅的名字。此外,陕西路的平安电影院,尤其是常熟路附近的小剧场,上演各种实验性的话剧场所成了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艺术圣地”。

  五是文化名人故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曾居住在静安别墅;而视公寓为“逃世圣地”的张爱玲曾经两次入住常德公寓;徐志摩和陆小曼则把他们新婚后的家安顿在四明村。这些名人故居无一不透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游人青睐的观光地。

  这里做的只是一个粗浅的梳理,即便如此,静安区仍拥有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珍惜守护并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并不意味着用无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也并不只是为了寄托怀旧的情绪;而是通过历史的比较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文精神这个传统,并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富于人情味。

  对于“人文静安”的建设有一些具体的建议:第一,区文化局应该充分发挥已退休的知识分子的作用,做好静安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调研工作,做到对自己的“家产”心中有数,从而制定总体上的发展规划。第二,有的历史遗迹已经湮没,无法再复原,也可以在近处设石碑记录之;至于名人故居,也可以像国外一样,委托其亲属或私人进行维修、管理并供游人参观。总之,管理形式应该不拘一格。第三,在城区建设中也应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为老百姓留下更多休憩的空间。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1-8 17:34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