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族志一般有两层涵义:一层是教育人类学家的民族志,这种“教育民族志”的产生与“教育人种”有密切的关系;另一层是作为方法的教育民族志,主要是一种搜集资料的路径与方法,其中以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为主。第一层次的教育人种学,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即对研究对象的确定有着一定的跨文化背景,通过对异文化的教育研究来比较、综合、分析和概括本文化的教育现象及规律。教育民族志家在完成田野工作之后,详尽地描述、说明所观察到的现象与文化,而且尽量以“当地人的观点”(Native´s point of view)来“深描”(thick description),使他们的描述成为其他研究者了解教育民族志者田野工作的过程、异文化教育的情况以及人类学工作者个人的反省与理论观点。[8]1977年,教育人类学家海明斯(D.Hymes.)当选为美国人类学与教育研究会主席,他把推动“教育人种学”的研究作为任期内的首要任务,号召人类学家全面开展民族志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综合理论。在海明斯的努力下,美国学界对教育民族志和教育人种学的研究非常活跃,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威尔逊(S.Wilson)和勒孔特(M.D.LeCompte)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1977年,威尔逊发表了论文《教育研究中人类学技术的应用》,系统阐述了人类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可能做出的贡献,大力倡导教育研究界采用人类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1978年,勒孔特发表了《学会工作:课堂中的隐性课程》一文,以人类学为方法,从微观研究的角度对学校和班级生活进行了专题研究。另外,有的学者还在教育研究中引入“批判人类学(Critical Eth—nography)”的方法,采用人类学的定性的、参与观察的方法,并依靠源自批判社会学和批判哲学的理论体系来阐述其理论的各种研究。除美、英外,法国学界对教育民族志也有不少研究,这与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一施特劳斯(C.Levi Strauss)的研究直接相关。施特劳斯认为,人类学的第一个层次即观察与收集资料。近年来教育人种学有日益明显的学科化趋势。1981年,法国学者埃尔尼(P.Erny)出版了《教育民族志》(EthnologiedeL’Education)一书,试图从民族学的观点出发,进行概念探究和资料分析,为教育人种学建立一个学科体系。[9]教育民族志的第二个研究层次,是一种以参与观察和整体性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的技术主要是“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与“深度访谈”(depth—inter—view)。所谓参与观察是指教育民族志家在一所学校或一个课堂中做研究时,不仅作为旁观者观察所研究对象的一切,同时也相当程度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作为其中的一员,以求更密切地、接近地观察。所谓深度访谈则是指教育民族志家与研究对象作无拘无束、较深入的访问谈话,即事前不规定所要访谈的问题,更不限定回答的方式,而是就某一范围的问题作广泛的聊天式的对话,或对某一特定的问题作详细的说明。[10]在教育民族志的研究中以参与观察为主的“实地研究”,是由“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贝克尔(H.S.Becker)、吉尔(B.Geer)、休斯(E.Hughes)和斯特劳斯(A.Strauss)等人对医学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时率先引进教育研究领域的。1968年,史密斯(L.M.Smith)和杰弗里(W.Geoffrey)首次应用这种微观人类学(Microethnography)的方法,对班级过程进行人类学实地研究,从此开始了“实地研究”教育民族志开端。[11]对于“参与观察”,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各自进行的教育研究中都采用,不过人类学家往往称之为“民族志”或“实地研究”。
学校和课堂参与观察中要积累三大类的素材,以便为撰写民族志报告做准备。第一类素材是有关学校文化与制度的整貌概观。研究这一类的素材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系列的图表,用以使研究者更方便地进入课堂中观察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这种图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概述课堂中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的因素,另一方面指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图表的基础是学校教师讲述的情况和研究者的观察。第二类素材是指研究者观察到的校园生活或课堂生活的真实记录,这是一种“学校生活的非思索性素材”(the imponderabilia of classrooms life),它实际上就是研究者的课堂观察笔记。第三类素材是一系列的人类学说明,以及对被研究学校教师的叙说风格、典型的口语表述、学校文化、教学模式等的说明,这是对被研究者思维方式的一种间接描述。
[17]参见R.Taft。“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s”,J。hn P.Keeves(ed.),Educational Research,Methodology。“dMeasurement:An Internstional Handbook(Seco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