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分享】民族民间包装艺术刍议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1-3 11:20     标题: 【分享】民族民间包装艺术刍议

                                                                                   民族民间包装艺术刍议

                                                                          [ 来源:今日民族 | 更新日期:2009-11-02 15:06 |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包装艺术是流传于历代民间,为百姓的生活服务,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实用产品设计形式,也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伴随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步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各民族本性及其表现方式的浓缩,体现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表现符号。越来越多的现代设计师已经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力图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吸收利用,使其适应市场需要和时代要求,为新时代的包装设计赋予新的文化灵感和设计元素。

  天工开物——材料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天工开物”一词取自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工艺文献《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天工”即自然规律,“开物”乃“开道释物”。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自然力创造化育万物,深层的思想内涵则是,自然界本来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好而有益之物,但不会从天而降、轻易取得,必须“巧生以待”,借人力和技术通过水火等自然力的作用,再用金属、木石工具从自然界开发出来,为人所用。“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立足民生的工艺造物行为,表达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工艺设计思想,是中国工艺设计造物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设计文化内涵。

  传统民族民间产品的包装就是利用大自然的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这些包装源于生活,取材于大自然中的木、竹、稻草、泥土、茎叶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纸张、织物等材料,再对产品的包装形式经过无数次选择、淘汰,最后保留下来的一种被人们公认为完美的形态,富有民间特色,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间传统常用葫芦装药盛酒,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方便携带。在古代曾被普遍应用,今天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持这一习惯。做法是,葫芦成熟后将葫芦顶部切开,在两个面分别钻出相同大小的孔,掏空籽和瓤;之后选一个大小适合的软木塞镶在孔里,用蛋清粘住;再将糯米慢火煮成黏度很高的稀粥,灌满葫芦,加盖密封后,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静置一周左右;然后倒出稀粥,待葫芦晾干后,再以同样方法循环加工两次。这样做出的葫芦,不仅不会渗漏,而且装进去的白酒,时间久了,酒水既有淡淡的葫芦清香,又有浓浓的糯米芳香。有的还会在葫芦表皮上蜡或用核桃仁涂抹,核桃油能渗进葫芦壳内,既无异味,又能抗腐防潮。

  山东、河南等地也有选用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来做包装的,当地的人们选用玉米皮编成提兜,用来包装酒瓶,使酒瓶不易破碎;福建有一种竹笋皮包装的茶叶;绍兴则用土陶坛子存放花雕酒等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云南各民族食俗中,也有很多利用原生植物材料来做食品的包装。傣族妇女可以用稻米加工出丰富多彩的主食。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间是香竹成材的季节,也是吃香竹饭的最好时节。香竹,是一种节长的细竹子,傣语称“埋毫拉”,意为煮饭竹,因其内壁有一层香气扑鼻的竹膜,故有香竹之称。做香竹饭时,先将香竹截成段,每段保留一个竹节做筒底,然后把用清水泡透的稻米装入竹筒内,外出劳作或打猎时放入包内,食用时将芭蕉叶塞住筒口放炭火中闷烤,待浓香的香竹饭味自竹筒中飘出后取出竹筒,再用木棒敲打竹筒,这样米饭就能变得松软又不与筒壁粘连。最后用刀将竹筒剖开,剥去竹筒的竹膜,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粘有乳白色竹膜的香气四溢的竹筒饭。而景颇、哈尼、布朗族皆有用芭蕉叶做饭盒的习俗。他们通常会用芭蕉叶包一团热乎乎的糯米饭,里面再塞点辣椒、烤肉、腌菜之类。他们把这样的糯米饭往怀里一揣,走到哪儿饿了,就打开来吃,连碗筷都用不着,方便极了。而夏天则在芭蕉叶中包进香甜软糯的夹沙糯米糕,放进竹篓中背到市集贩卖,口感清凉冰甜,在炎炎夏日中吃上一块格外舒服。

  汉族民间食俗中,最常见的利用原生植物材料来做食品包装的就是粽子。它采用清香的箬叶包裹糯米,形状为独特的三角形,外边再用彩线捆扎,非常美观。在蒸煮的过程中,箬叶的天然清香渗透到糯米中,形成了独特美味的食品,这种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的食品一直流传到今天,仍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由此可见其包装形式的生命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在他的诗中描写道:“青春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就是对这些民族民间包装材料应用的真实写照。

  匠心独运——造物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匠心独运”源自唐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匠心,即工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独乃“独特”,运为“运用”。“匠心独运”指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巧妙而独具一格的艺术构思。“匠心独运”是“天工开物”思想的一种延续和深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为了满足生存、生活的需要不断地为获取基本的生存资料和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造物首要解决的是衣、食、住、用等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即包装设计的基本需求,并充分发挥其物质性的、实用的功能,为人的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但这种实用性的满足还不能提高生存的质量,所以在造物材料上有了更为安全、舒适、方便的需求,来满足人们对设计品更进一步的要求,因而,为了使造物材料活动更为多样、更为合理,充分发挥使用的功能,生活品自然会加入包装和装饰的痕迹。

  民族民间包装设计中所运用的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有着更多的优点,如抗压、承重、防水、防潮、防腐以及自身的轻便性、可重复使用性等等,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经济性。

  中国自古就有饮茶习俗,人们常饮的绿茶是一种不发酵茶,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活性的营养素,容易受到光晒、潮气和异味的影响和破坏,一旦遭晒、受潮,茶叶便要变色、变味、变质了,所以储存的要求也很高,通常采用陶罐、木盒、竹盒等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进行包装和运输。

  包装有时还有别样的功用。如武夷山之岩茶,当地人剥抽子皮而取柚肉,然后将岩茶塞入柚皮中,再用针线缝回袖子状,再把整粒裹了茶叶的柚子皮挂在通风处阴干,久藏后会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鸡蛋拴着卖”。先将数根干草的一端拴在一起,这束草就呈放射的爪子状,在“手爪”中放进一个鸡蛋,用草横捆一道,相当于让数根“手指”把鸡蛋握紧,如此这般将鸡蛋逐个捆扎包紧,直至成串。拴起来后,有的呈条状,有的形似冰糖葫芦,造型巧妙有趣。包裹用的草并不将鸡蛋全部包严,而是让鸡蛋露出约三分之一,便于查看。有些人习惯把鸡蛋对着太阳看一看,据说除了看鸡蛋是不是新鲜之外,还要看鸡蛋能否孵出小鸡来。十个鸡蛋被拴成一串,买鸡蛋的人就不用一个一个地举到太阳前,而是一次就可查看十个,十分方便。同时,这样的包装方式也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云南多山,坡陡谷深,山路崎岖,外出行路不是爬高下低,就是跨沟过坎。因此山区的主要搬运方式便是背具:背箩、背筐、背架、背袋以及背绳等等,或肩背,或头背,这样的运输方式使得鸡蛋常常被打烂,而用草拴的鸡蛋则可保无一破损,全部完好。

  拿一根拴鸡蛋的草来仔细研究,发现其呈中空的圆柱形,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也算得是一种缓冲减震材料。这种干草还具有一定的吸湿、透气、防晒特性,对鸡蛋有一定的保鲜作用。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花钱,或是花钱不多;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本身就是从大自然里来的,很容易就回到大自然里去了。明代的《野获篇》中曾记载了一种绝妙的包装方法,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运输瓷器等易碎物品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初卖时,每一个器内纳沙土及豆麦少许,数十叠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荦确之地,不损破者以登车。”这种方法将植物的特性在包装设计上运用到了极致,充满智慧,令人叫绝。

  我国民族民间包装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更重要的还是包含着对包装材料功能性的最基本认识与应用。同时也体现着利用自然却不破坏自然的思想,是一种物质的实用性功能与精神的审美功利性相统一的审美创造,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本帖最后由 代启福 于 2009-11-3 13:00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