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端午“非遗”了,然后呢?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1-2 17:24     标题: 端午“非遗”了,然后呢?

                                         端午“非遗”了,然后呢?
                        [ 来源:荆楚网 | 更新日期:2009-11-01 13:50 | 浏览(2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作者:何君辉 朱林飞




                                                        黄石西塞山道士袱村村民“送神舟下水”的盛况。








                                      端午节“形象大使”—粽子







                                              秭归端午龙舟赛

  四年前,韩国端午祭被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在新一轮申遗热潮中,中国“端午节”终于登上联合国“非遗榜”(本报10月2日报道),似乎为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之争划上了句号。

  “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的。”昨日,众多专家聚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端午节建言献计。“除了喜悦外,我们还应当反思。”专家们提问:申遗成功之后,端午节又该怎么过?

  现状

  端午节的味道在变淡?

  此次端午节申遗,是以我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及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联合组成。湖北在端午习俗中独占两项,它们在我省的沿袭现状究竟如何?

  已追随“西塞神舟会”长达11年的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吴志坚,在谈到此问题时忧心忡忡:“黄石市道士袱村的民众自发组织神舟会,集中、生动地表达了古代民间端午习俗的内容,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但目前现状是每年靠民间集资维持活动经费,龙舟扎制艺人逐渐流失,祭祀场地破败不堪,历史遗存多被损毁。”他认为神舟会迫切地需要“人文关怀”。

  道士袱村村委会成员游耀勇证实了这一点:“神舟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巡游、送神舟下水等仪式和活动,整个活动历时40天。但目前祈福的神舟宫、唱戏的古戏台早已被损毁。”

  与“西塞神舟会”现状相比,秭归县的龙舟竞渡等端午习俗沿袭则较为完整。令当地人担忧的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自然环境、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对节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务工等因素让端午节的味道在乡间变得寡淡,自明代起由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也面临断代危险。”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宋东风这样说。

  疑问

  节日究竟该如何保护?

  端午节是首个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的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使遇到再大困难,我们神舟会的40多名成员也一定会把端午节送神舟的传统一年年延续下去。”68岁的神舟会会长贾德生,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道出一句心里话。

  但仅有决心是不够的。省群艺馆研究馆员韩致中说:“节日存在下去的根本是老百姓的参与。要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更要在此基础上发展节日的外延。”“韩国把传统文化活动注入现代元素,成功转型,并得到国际认同。”华中师大教授陈建宪认为,韩国端午祭的改良经验值得借鉴:如今江陵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等活动,独具特色。“节日必须成为老百姓自发、自觉、自愿的活动,要尊重民心、民情、民意。”武汉大学教授李惠芳认为,发展端午节也不能任意“开发”,弄得这个节日“不堪重负”,那样就变味了。

  我省将出台“非遗”保护条例

  为将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即将出台,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撑起一把“保护伞”。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8个省、市出台了各自的“非遗”保护条例。我省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已走在全国先列。在2005年和2006年,我省先后颁布实施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两个条例分别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第一个关于“非遗”方面的单行条例。《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列入省人大“十一五”期间的立法计划,目前已拟订了草案,待征求各方意见进行修改后,将由省文化厅上报省政府。

  “第三批国家级非遗”申报启动

  我省再报106项

  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我省并未因取得这一成绩而放缓申遗脚步。记者昨从省非遗保护中心获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已启动,我省106个项目已上报文化部,角逐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介绍,此次确定126个保护单位的106个项目进行申报,包括黑暗传、利川灯歌、建始闹灵歌、襄阳花鼓戏、武当纯阳拳、手指画等,分属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等6大类别。

  据介绍,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制度,文化部在总结前两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经验的基础上,对第三批申报办法进行了修改。10月至11月,文化部将组织专家对全国各地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12月底,各省将修改后的申报材料再次上报文化部,具体申报结果将于明年公布。

  截至目前,我省共拥有61项国家级“非遗”。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1-2 17:29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