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贶殿、碧霞祠千年庆典
[打印本页]
作者:
叶涛
时间:
2009-11-2 10:29
标题:
天贶殿、碧霞祠千年庆典
2009
年
11
月
1
日
,泰安市有关方面在泰山岱庙天贶殿前举行隆重仪式,庆贺天贶殿、碧霞祠建成
1000
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山东省和泰安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盛典,全国道教界重要人士悉数到场,本人也应邀叨陪末座。
其间,国家文物局一位领导询问:岱庙天贶殿一看就是明清建筑,九五之尊的格局和明清建筑风格十分明显,千年之说依据何来?泰山管理部门负责文物工作的领导回答说:始建是宋代,历代重修就成为今天的模样。
与我们到欧洲去所看到的历史和宗教建筑不同,我们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土木为主,木材是最主要的地面建材。土木为主材、间以砖石结构的建筑,在短短的几个月、最多一两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建成一座颇为宏大的殿堂,能够很快见到成果。此后,承受着风吹日晒、雨打雪压、地震火魔,结果是这种材质的建筑十几年、几十年、最多上百年就腐朽不堪了,历代重修便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庙宇碑刻中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历来在改朝换代之际,或者是改革创新之时,我们民族那种“砸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气概”,更使许多历史建筑无法逃脱被人为毁坏的噩运。
欧洲的历史和宗教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质,建造过程往往花费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面对阔达的殿堂和如同丝绸一般质感的大理石雕塑,西人精雕细刻、追求完美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从开工到举行落成庆典,就建设了
600
多年。这样的建筑,建成之后,除非重大天灾(如火山爆发、地震)或人为摧毁(如二次世界大战),一般的灾害对建筑的主体结构不会造成破坏。这就使我们可以在意大利、在德国、在捷克、在欧洲的许多地方,依旧能够见到大量已有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历史的宏伟或精巧的建筑。
岱庙的天贶殿和岱顶的碧霞祠,在中国宗教建筑之林中历史之悠久、影响之巨大,确实是国内其他庙宇所无法相比的。矗立于泰安城中轴线上的气势宏大的岱庙,是中国唐宋以来各地东岳庙的祖庭,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殿宇建筑的代表,均享有九五之尊的最高建筑格局。坐落于岱顶的碧霞祠,是中国各地(主要是北方)以碧霞元君为崇祀主神的各类庙宇的祖庙,建成时间晚于岱庙,但历代香火之旺盛、香客崇信之虔诚都是泰山其他庙宇所无法比拟的,以至于自明代中期至清代初年,朝廷专门在泰山设立收取香税的机构,主要就是看上了到碧霞祠进香香客的那些可观的香火钱。
天贶殿建殿千年有何依据?不得而知。多年执掌岱庙(泰山市博物馆)的刘慧先生,谈到岱庙的历史沿革时,曾有“汉代作畴,唐宋成制”之说,那么,作为岱庙主殿的天贶殿,也应该始建于汉唐时期。“天贶”之名,自然是源自十一世纪宋真宗降天书而封禅的闹剧。碧霞祠千年之说,大概源自宋真宗封禅于岱顶,水池之中浮现玉女石像一事,相传宋真宗当时就下令在山顶修建供奉玉女石像的庙宇,但将建庙年代准确到了某年某月,大概还没有史料方面的确凿记载。
如今的千年庆典,取千年的整数,营造祥和的气氛,其乐融融,皆大欢喜,实是旅游、经济、文化、时政、宗教上的善事。若迂腐学子,斤斤于史料,凿凿于口传,其结果只能是煞风景、寻落寞、自寻烦恼。
历来学术求真理,时政追绩效,只要弄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附件:
泰山岱庙天贶殿
[时间:2009-11-2 10:32]
天贶殿匾额
[时间:2009-11-2 10:32]
千年庆典仪式会场
[时间:2009-11-2 10:32]
民间艺术献演
[时间:2009-11-2 10:32]
封禅仪式表演
[时间:2009-11-2 10:32]
民间香社祝贺
[时间:2009-11-2 10:32]
岱顶碧霞祠
[时间:2009-11-2 10:32]
民间香社祝贺
[时间:2009-11-2 10:32]
德国科隆大教堂
[时间:2009-11-2 10:32]
科隆大教堂门楣石雕
[时间:2009-11-2 10:32]
作者:
叶涛
时间:
2009-11-2 14:07
标题:
转帖好友姜波看此文后的邮件
这是看叶老师最轻松的文章吧。
“历来学术求真理,时政追绩效”,的道理深刻实在精辟。
中国古代建筑历代重建,除了建筑材料本身的缘故,更多是观念的作祟,其实中国不乏砖石建造之经验,但全部用于地下,汉代的画像墓便是一例,其建造精美,结构之难度不逊于同时期欧洲,但是要纪念宣扬一代朝政,除了典籍的颂扬感官上震撼那只有建筑了,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从汉代的简约大气到唐代的恢宏洗练再到清代精美细致的心理历程。
再看今天,砖石混凝土建筑从近代西方传入中国不过一个半世纪,就其建造质量而言,大多数建筑经过精心使用再过几个世纪是没有问题的,但看因开埠而形成的城市,从南边的北海、海口、广州到北边的大连、营口、哈尔滨,还有多少近代建筑的遗存呢?
想起了这届备受赞誉的全运会,大多数场馆只用十几天,却用上百亿去建,建后的维护费用更是惊人,除了视觉盛宴之外,是否也印证了我们的传统?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1-2 18:47
艺术一旦和政绩挂钩,便可以达到双赢。既可以让艺术登堂入室,也可以让政绩假艺术之名得到提升。两者微妙的关系文章中已经得到了验证。两位兄长所言极是。
把学术和政治做稍微的梳理,烦恼自然消退。大智慧的巧做法。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11-9 10:38
学习。
作者:
刘治波
时间:
2009-11-19 16:00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叶老师观察细致、分析入微,朗朗上口的文章让人受益匪浅,明白诸多道理。读叶老师的专著,听叶老师的课,一直觉得学术和现实结合到很好,促使我们思考、体会、学习。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2-11-25 20:11
今观旧作,感慨依旧。
近来在台湾,游览了许多明末清初以来的历史建筑,如台南安平古堡、台北淡水的红毛城、鹿港龙山寺、金门的众多民居等,保护之精良,研究之深入,值得大陆学术界和政界学习。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11-25 20:46
尤其反感1990年代盛行的水泥“洗石子”墙面和贴白瓷砖建筑,保留到现在的大多丑陋不堪。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2-11-26 12:36
学习,深思!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