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介绍一种荆楚木雕的特殊材料 [打印本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09-11-1 17:42     标题: 介绍一种荆楚木雕的特殊材料

因为李永安老师做的是楠木雕,这是一种特殊的木雕材料,是战国楚国古墓中出土的,下面这篇文章是李南杰先生所写,叙述较为详细,所以我也将其作为本次调查的外围材料,一并上传到这里。
     
     作者:李南杰
    说起荆楚楠木,现代荆沙人原来并不熟悉。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越来越受到当地人、外地人和外国人的注意,其缘由主要是近几年从荆州楚墓中发掘出大量楠木棺椁,出土了大量漆木艺术珍品。
      据不完全统计,在荆州及周边的荆门、当阳、枝江等地先后发掘了用楠木制作棺椁的楚墓超过五千座,出土以楠木为胎的漆木器物数千件,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漆木用品(如杯、盘、勺、盒、壶、箱、几案等)、漆木艺术品(如座屏、虎座飞鸟、盾牌、鸟架鼓等)、陪葬品(如镇墓兽、避邪、木俑等)。这些漆木器物的造型、绘画、雕刻纷繁典雅,神奇瑰丽,国内外的楚史学家、美术家无不认为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瑰宝。其中百余种器物,经市博物馆复制工厂和民间作坊用古楠木成批复制,已成为畅销国内外的拳头文化产品。随着古楠木棺椁、古漆木器大量出土,古楠木复制品大量行销,荆楚古楠木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楠,古称木冉 ,樟科,常绿乔木。楠木是樟科中楠属(桢楠属)及润楠属木材的统称,约50属1200余种,我国有22属约324种。据《辞海》载:楠木“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有紫楠、大叶楠、红楠、宜昌楠及其他类似各种,均称楠木。”有关古籍也载有楠“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粗者数十围,气甚芬芳,纹理细致,性坚,耐居水中,今江南造船皆用之,堪为梁栋,制器甚佳,盖良树也”。明末清初大学者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称:“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香清纹美;金丝楠……出川峒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周默在《木鉴》中确认:“楠木中最为珍贵的价值最高而又难得的是俗称‘金丝楠’的木材。金丝楠主要出自桢楠属的桢楠如利川楠……”

      从古至今,从帝王显贵、文人学士、普通百姓到国外名流都视楠木为珍贵木材,而用作宫殿楼堂的栋梁和棺椁、家具。现在能够见到的有北京故宫内“棱恩殿”的60根大柱、毛主席纪念堂的门窗、收藏家收藏的罗汉床、楹联、楚墓出土的棺椁和英、美、瑞士等国承建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一些楠木书夹板传存于世,如清代用金丝楠木制作的《湖北丛书》书夹板。我市还有人收藏了一套明代金丝楠木书夹板。2005年5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赠送给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的《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族谱》,就是用金丝楠木精心制作、双面暗箱榫(里外均不见榫卯)的书函。

       被誉为中国木材瑰宝的楠木,自清代以后已越来越少了。但荆州人得天独厚,有幸目睹荆楚古楠木的旧貌新颜。
荆沙地区出土的古楚楠木,虽然埋藏地下两千多年,仍质地很好,香气扑鼻,纹理清晰,色相富雅,更有一些紫黄纹线相间的金丝楠木尤其珍贵。这些优质古木,除了复制古楚漆木器,还有几位木雕能手用它重现濒临失传的荆沙木雕艺术。

        其中一位是清末民初荆沙木雕名师陈大春之子陈厚玉。年过古稀的陈厚玉,解放后虽然在机械厂工作,却不忘祖业,坚持业余操刀,坚持不仿他人作品,坚持不做市利匠活。近二十年来,他利用荆楚古楠创作了“牛背采莲”、“孺子牛”、“牧童”、“济公活佛”、“太白醉酒”、“神龙珍宝盒”等作品,构思不俗,造型生动,工艺精到。
另一位是长江大学医学院的李永安先生,他采用传统技艺,精雕细凿,创作了一批款式多样、楚风怡然、端庄典雅的古楠浮雕作品,如扇形挂屏、盘龙座屏和长190厘米、宽50厘米的大型壁挂《群仙祝寿图》。
有见识者趣同。专攻现代竹木刻字艺术的王氏兄弟王君琦和王君正,也有古楠木刻书作品,如长方形挂匾“天道酬勤”,融篆隶于一体,集刀笔之法度,传递着时空的幽远,显现出楚风的浓重,难怪有人视为稀有而执意收藏。
还有一位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自号“白痴”的龚家才先生。他从事根艺近30年。10年前因一次偶然发现(详情后文有记),而与古楠木结下了痴迷情缘。他从发现这一“情侣”之日起,反复琢磨,不断考究,四处收集,百般利用,一心一意情钟古楠、艺忠古楠、德宗古楠、沉醉于古楠木的洞天福地。10个春秋,10年痴迷,已出蹊径、得路途,使得古楠展新姿。目前,龚“白痴”已创作出变废为宝、因物造型、应势取景的古楠木巧雕作品近百件,其中有长达113厘米的“竹林七贤”、“渔樵耕读”,高约60厘米的“五岳之尊”、“凤鸣楚天”和多款异形笔筒,以及不满3厘米的文房摆件,堪称荆楚一绝。
      
        还有荆沙知名雕刻师赵福初的高徒湛文心先生、老年学艺的离休干部陈浩如同志,也都有古楠雕刻佳作。
上述这些全国稀有的古楠木雕,曾多次参加全国和全省艺术大赛,并屡获大奖,被誉为“人见人爱的稀有珍品”。
人们在欣赏、赞叹荆楚古楠木及其艺术的同时,谈论颇多的则是荆楚古楠木的来龙去脉。因众说纷纭而又论据不足,故有人称之为“荆楚古楠木之迷”。今试以一家之言“暇说”探迷。
几十年来,在荆州及周边的荆门、当阳、枝江等地,已经发掘出用楠木制作棺木的楚墓超过5000座;已勘察但尚未发掘的数量则更多(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大型墓),两者相加不会少于1万座。平均每座墓的棺椁按用材1.5立方计算,用材已超过15000立方。若加上当时的建筑、家具和器物用材(在纪南城内发掘的一口水井,井壁就是用直径1.5米的楠木挖成的),总量更大。如此之多的楠木,完全靠外地采购是难以想象的。如果说少数的王公贵族有能力这样做,但多数黎民百姓是办不到的。因而不能不想到,当时的荆州有可能盛产楠木。这一想法,由于近几年的几次偶然发现而加强了。


发现之一:1999年冬,原沙市博物馆老馆长、冬泳爱好者侯玉明同志在宝塔河游泳时,发现江滩上有一巨大树根。当时在万寿园经营工艺品的根雕高手龚家才先生得知一情况后,即请人将这个大树根挖出并搬到万寿园内,清洗后摆放在长廊中。没想到这个不是景物的景物竟成了万寿园的一个亮点。它不仅体量巨大,通高1.9米,宽1.6米,厚0.8米,且形态不凡,神似奇石,状如山峦,纹理有序,色若紫檀。经园林、林木行家鉴别,确认这个树根正是年代久远的古金丝楠木。前年被一个有见识的富豪收藏,运往北京,摆放在某豪华大厅。

发现之二:原沙市砖瓦厂干部汤义盛同志回忆,七十年代在长江与沮漳河之间的学堂洲(也称柴林头)取土时,他曾亲眼看见挖出过几棵很大的古楠木根桩,可惜当时都用雷管爆破后当柴烧掉了。目击者说,在学堂洲挖出的根桩与宝塔河发现的金丝楠木一样,纹理美好,体量特大,要不是用雷管炸掉,或许能保留到今天。

发现之三:在紧临沙市江段的枝江市,近几年在江滩挖沙时,也挖出过一些古楠木树干和根桩。

发现之四:明嘉靖年间,原属荆州的楚国故地钟祥还为皇宫在当地砍伐过数百立方的粗大楠木。为铭记宫廷对此举的表彰,还在钟祥立了一座记事石碑。据上世纪60年代下放到钟祥大口林场的沙市罗先生说,当时他曾在林场亲眼见过为数不多的高大金丝楠木。

发现之五:沙市有些古老民居的门板也是用楠木制作的。如沙市新沙路有一户人家的二道门,就有一付厚约8厘米的楠木门板,至今仍完好无损。省文物保护重点——沙市章华寺的大雄宝殿被拆毁时,发现其大梁也是楠木构造。据说沙市几座大会馆的梁柱多是楠木。
发现之六:在有关典籍和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江南有楠”的记述。如《史记•货殖列传》:“江南出木冉 梓姜桂。” 《战国策•宋策》就有“荆有长松文梓木便  楠豫章”之说。《宋史•五行志》:“政和四年六月,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可为明堂梁柱。”杜甫《高木冉 》诗:“木冉 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倚江木冉    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严武《题巴州光福寺木冉 木》:“楚江长流对楚寺,楠木幽生赤崖背。”史俊《题巴州光福寺木冉 木》:“此木曾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近年在巴东境内还发现了以楠木遗名的“楠木园”遗址和文化遗存。听说宜昌市所属的山乡至今仍有楠树生存,这可能就是《辞海》所称的“宜昌楠”。
       如果上述发现和文字记载,足以证明荆沙地区曾经盛产楠木,何以现在却难得一见了呢?是水土变迁或人为过度砍伐造成楠树濒临灭绝,还是秦国白起拔郢后,将楚都及其周边的楠树也当作讨伐对象斩草除根了呢?
我国上古时代祭祀的地方称为“社”。《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各有社。”祭祀的地方一定要植树,以为社的标志,也作崇拜物,称为“社树”。《尚书》里有说明:较大的社都要种植松、橡、栗、槐;每个乡都种有桑树和梓树。所以古人常用“桑梓”代称家乡。正因为树木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而受到古人的崇敬和爱护。如果社树被动摇,就是对祖先的侮辱。《淮南子•说林训》就记有:“侮人之鬼者,过社而摇其枝。”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郢都时,就曾回首凝望着梓树,泪如雨注,悲痛长叹:“望长楸而太息,涕淫淫其若霰。”屈原叹息楚国的危亡也将使楚树受到凌辱。因为当时交战双方占领了敌国的地域之后,还会砍伐树木以示污辱。所以荆州楠树丛林消失,存在着白起拔郢后被当作讨伐对象而“斩草除根”的可能性。
另据我市水利水文和考古部门多年踏勘考察,都认定荆沙地区2000多年来水土不断变迁,河湖淤积改道、长江河床增高、江岸冲积南移。有明确记载的是,荆沙沿江古街巷(如瓷器街、土地街)乾隆年间曾陷入长江。沙市大堤也从现在解放路、中山路地段南移到目前的位置。原有的沿江植被无疑也遭到破坏。总之,无限砍伐(包括白起斩树)、水土变迁是造成荆沙原始楠树丛林被毁的主要原因。后来之所以稀少难见,则是因为楠树生长缓满,从幼苗到生长旺盛期要60多年,成材则将近百年,种植者当代不能受益,故种植者稀少。

[ 本帖最后由 恩施土家 于 2009-11-1 17:52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