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高原不倦的歌者
在迪庆,“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歌舞热地,从来都不缺少歌者,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人的歌声铭刻在某些人的记忆中,一些人的歌声却随风而逝。
“更多时候,我并没有把自己看作靠音乐吃饭的人,我只是一个歌者,我总在心里对自己说,不必要追逐每一个流行,不必要在意别人的诧异,唱出感动自己的音符。”国家二级歌唱家、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的云南省迪庆州民族歌舞团歌唱演员卓玛拉初如是说。
卓玛拉初至今已推出了5张音乐专辑,前4张专辑分别是《洁白的哈达》、《卓玛的故乡》、《香格里拉之春》、《亲亲的卓玛》。而第5张专辑《聆听天音》是作为献给迪庆建州50周年的礼物,呈现的是一种新原生态音乐。为推出《聆听天音》这张专辑,卓玛拉初足足准备了5年。《聆听天音》中除收录了大量的迪庆原生态弦子、锅庄、情歌音乐,还有一部分原创歌曲。藏区著名作词家美郎多吉对这张专辑给予了很高评价。
卓玛拉初认为,作为一个藏族音乐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藏歌通俗化,成为一种为大众更容易接受的时尚音乐。通过音乐,把迪庆一些经典的锅庄、弦子等好的音乐继承、发展下去,并加入新的个性化的元素。
出生于德钦羊拉的卓玛拉初,从小就受到歌舞的熏陶。在她长大的地方,每当月圆时,弦子场的篝火总是伴着月光燃起,藏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久相传的藏族歌舞是他们心灵最好的慰藉。
自小,卓玛拉初就表现出唱歌的天赋,10多岁她就开始在篝火晚会中领唱弦子。1981年,迪庆州师范学校招收第一届文艺班的学生,她被老师发现并录取。由于先天条件好,加上后天努力,1984年卓玛拉初毕业后分配到迪庆州民族歌舞团,1985年又被推荐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从此,卓玛拉初开始了漫长艰苦又不无快乐的艺术人生。
卓玛拉初说,在她生命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她的阿妈。在她心里,阿妈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伟大。她小的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可她从未见过阿妈因为生活的艰难抱怨过。记忆中,劳作中的阿妈总是有歌声相伴,阿妈对生活的热情一天一天感染着卓玛拉初,对卓玛拉初坚强、乐观、豁达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她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
另一个对卓玛拉初影响至深的人,是她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的老师王品素教授。王教授在对藏族歌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卓玛拉初说:“我运气特别好,碰到了一个好老师。她教我如何正确地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并使之发扬,正确的唱歌方法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王教授曾对她说,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但作为一个民族歌手,要摸索出适合自己民族歌曲的训练方法,才能把本民族的一些东西表达出来。
“这是一条新路,需要不断有人探索。”卓玛拉初在20多年的艺术道路上,慢慢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她看来,做人和做事都一样,“心里有了那个气场,才能唱出大气的歌曲”。
如今,卓玛拉初的演唱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香格里拉美妙的民族风情,藏族文化氛围的熏陶,是她艺术道路上成功的法宝。
在音乐创作中,卓玛拉初发现,很多外地人并不了解现在香格里拉的生活,甚至认为迪庆还处在极端落后的状况中,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卓玛拉初的心里,她甚至认为迪庆的某些民族文化不亚于已经走向国际的一些潮流的东西。卓玛拉初在她的音乐作品中如实地表现了迪庆现代的一面。
卓玛拉初说,要想表现真正的香格里拉和它的生活方式,音乐作品是很好的媒介,而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民族性是最根本的。
她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听众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歌手,不能想唱歌就出专辑。以往的经历,使她懂得了自己需要什么音乐,怎样才能把音乐做好,并从民族音乐的角度出发,用先进的歌唱技巧把藏族优秀文化及特色艺术展示出来。
本文来源:文化传播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