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郁晓鹰:用草原电影关注生态文明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10-25 01:48     标题: 郁晓鹰:用草原电影关注生态文明

郁晓鹰:用草原电影关注生态文明

《中国民族报》2009-10-23





《孤驼泪》主要演员合影。郁晓鹰供图




  片名:  《孤驼泪》

  导演: 郁晓鹰

  主演: 管容

  片长: 89分钟

  剧情介绍:塔敏查干大沙漠也就是“魔鬼”大沙漠深处,居住着少数几户牧民,十几个孩子,只剩下一个女老师高云教着他们。由于缺水,自然生存条件恶劣,原来的老师都回到了城里。孩子们为了挽留高老师,不惜把自己少得可怜的“甜水”(清水),偷偷地送到老师宿舍,希望她能够留下来,教给他们文化和知识,陪伴他们长大成人……


  采访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受访者:郁晓鹰,《孤驼泪》导演。

  胡谱忠:《孤驼泪》是一部关于环保主题的电影。

  郁晓鹰:是的。影片主要讲述沙漠深处的一所牧区学校,因常年缺水,孩子们上学困难,教师相继离开,孩子们用骆驼为学校里仅剩的最后一位教师送水的感人故事。电影旨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人们要关注沙漠地区生态建设,珍惜水资源,重视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胡谱忠:你的电影很多都是关注生态问题的。有些场景中,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出现了一种灾相。

  郁晓鹰:有些关于草原的电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草原很美。但实际上,现在草原沙化已经比较严重了。在拍《我的母亲大草原》时,真出乎我的意料,从海拉尔到满洲里的沿途,过去草原风光很美的地方,现在沙化程度太严重了。我感到很震惊,看着这些场景,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样的情感,可能基于我是一位蒙古族,只有蒙古族的骨子里才会流露吧。

  我最近又拍了一部草原电影叫《爱在原野上》,编剧也是一位蒙古族作家。我们都比较关注今天的草原、今天的蒙古人,比较现实。

  胡谱忠:相对而言,内蒙古的导演是不是更关注环保题材?

  郁晓鹰:我是在内蒙古通辽长大的。因为生长在草原,自然对草原的沙化有所关注,不自觉地,我们都会反映环保方面的问题。况且人到中年以后都会怀旧,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归属感,很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如果我们的电影能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也算是为家乡尽一分力吧。

  胡谱忠:你个人觉得,现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环境如何?

  郁晓鹰:现在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关注还不多。我搞了20多年的少数民族影视文化,深知它的不易。当前影视圈里,比较活跃的少数民族,我觉得蒙古族是一个。比如我,就主要拍蒙古族题材的影视剧,还拍过一个鄂伦春族的电影《最后一条桦皮船》。

  胡谱忠:在你所拍的电影中,你用力最大的是哪一部电影?

  郁晓鹰:其实每部都会尽心尽力去拍,尤其是草原题材的电影,我都会倾力去完成。算起来这20多年里,一般题材的电影我拍了14部,草原电影我拍了5部。

  接下来再拍草原电影,我打算反映草原美好的一面,给人们一些希望。以前拍草原电影,看到草原变沙漠,绿洲变戈壁,内心很痛苦。现在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胡谱忠:你的草原电影收益怎么样?

  郁晓鹰:不行,收益只能维持生活。但我还是很喜欢到草原上去拍电影,很愉快,不像在城里拍电影那么操劳,草原很纯净。

  胡谱忠:现在投拍电影的资金方面有问题吗?

  郁晓鹰:有问题。但是我们有固定的投资人,虽然成本很低,但只要投资人挣钱了,他下次就还会来找我。

  胡谱忠:《孤驼泪》投资情况怎样?

  郁晓鹰:花了50多万吧!《孤驼泪》是一部最典型的牧区教育的影片,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我卖了我在北京的一套房子,因为我知道这种民族题材的电影很少有人投资。现在拍摄的成本差不多回来了,但还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国家给了一些补贴,央视六套也把它收购了,我又拉了点赞助,总算把本钱弄回来了。

  胡谱忠:由于资金拮据,在编剧、摄像等方面是不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郁晓鹰:肯定会受影响,而且影响很大。没有雄厚的资金,就没有好的编剧,强的制作团队。现在我也拍了这么多电影了,接下来就是想把电影的艺术性提高,另外资金再多一点,拍一些更好的电影。

  胡谱忠:你还会继续拍草原题材的电影吗?

  郁晓鹰:肯定会。在家乡时,可能没有感觉,一旦来到北京,思乡之情就十分浓烈。所以我的感受是,一个蒙古族可以离开呼伦贝尔,离开鄂尔多斯,但是真正的农牧民离不开自己心中的草原。其实我完全可以拍些大众的电影,武侠、现实题材等,但我一直无法舍弃草原电影。现在我还有两部草原电影正在策划中。

  我一般是3年拍一部规模较大的电影或电视剧,平时就拍我所关注的,关于草原的、民族的电影。如我现在关注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吉思汗后裔能不能融入现代文明,能不能在21世纪生活得更加美好。

  我拍的这些电影有些遗憾,那就是没法进入院线,这就意味着观众很难看到,我的初衷就无法实现,但是我也没有其他办法,我已经尽力了。

  胡谱忠:您对现在其他导演拍的草原题材电影了解吗?

  郁晓鹰:我比较喜欢俄国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套马杆》。那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架起高高烟囱的草原上,一个蒙古族老太太看了看对面高耸的工业化设施,转头往大草原深处走去,影子越来越小。这其实寓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工业化前进一步,草原文明就会后退一步。我曾读过一部鄂温克族小说,叫《你让我顺水漂流》,讲的是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下,少数民族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的无能为力,只能顺水漂流。

  胡谱忠:你的电影里为什么不用母语呢?现在这几乎是一种潮流。

  郁晓鹰:我会依据情况而定。就像我的《想去欧洲当船长》那部电影,我用了些汉语的,但说着说着就变成蒙古语了。实际上这也是有意的,因为我觉得纯粹用母语,在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即使在草原上也不多见了,这也是客观现实的一个体现。

  胡谱忠: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郁晓鹰:有啊,我一直都有一个遗憾,我虽然是蒙古族,但从小生活在城市,有点脱离草原生活。这是我的一大缺憾。但我在情感上是真实的,我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草原的本土作家们提供的。

  胡谱忠:你觉得作为一个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导演,最需要做一些什么精神准备?

  郁晓鹰:坚持。我觉得坚持很重要,只要你的第一步走出去了,剩下的就是坚持了。没有效益,没有票房,别人不认可你,你也要坚持下去。            (贾兴鹏整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