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十部文艺集成:修筑文化的万里长城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0-24 20:38     标题: 十部文艺集成:修筑文化的万里长城

十部文艺集成:修筑文化的万里长城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更新日期:2009-10-23 09:56 |


作者:本报记者俞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编辑工作者在那坡采访民间艺人。资料图片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总结表彰大会纪念演出中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表演。杨晓南摄


  国家社科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简称“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是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并主办的一项宏伟的文化基础建设工程。自1979年陆续开展以来,经过全国数十万文艺工作者近30年的努力,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状况的洋洋4.5亿字、298卷(400册)的鸿篇巨著“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于2009年10月全部出版。




  2009年10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总结表彰大会上,298卷、400册沉甸甸的集成志书摆在那里。这是一代“老集成人”心血的结晶,是民族民间文化集大成的真实写照,也是后人用来了解、评论20世纪民众生活和才艺的一面明镜。会场上有许多头发花白的老人,集成工作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饱含百种滋味,至今依然鲜亮。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长城增添了一块块厚重的砖石,集成工作可以说是他们从事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成年礼”。

  从无形到有形,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国家志书

  我国历史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记录与整理有着悠久的传统,3000多年前就有采诗活动。但它往往是零星的、个人的,既不全面、系统,也不完整,使蕴藏在民众之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处于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状态。而始于1979年、历经30年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全面、系统地普查和完整的记录。
  文化部部长蔡武这样评价“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价值:“它以超乎中国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即使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和挖掘,全面、系统地收集和保存了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完整和准确地记述了它们的历史和现状,第一次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无形的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
  民族民间文化第一次全面进入了国家志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创举。它标志着由劳动大众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民间文化登上了国家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为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一步证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现在,云南已有彝族、傣族、佤族、哈尼族、藏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布朗族、基诺族等11个民族的19个舞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舞目,之前都已进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主编聂乾先说。而西藏自治区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成就,也列入了国务院发布的西藏问题白皮书之中,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毁灭藏族文化”的谬论。

  十万大军,修史修身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总编委会主任、已经94岁高龄的周巍峙是“老集成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以渊博的远见卓识和丰厚的学力,从70多岁到90多岁高龄,为保证“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的顺利实施,呕心沥血,圆满完成了这项功在千秋的文化伟业。20多年来,除了因病不让去青藏高原之外,周老多次到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少则两三次,多则连去5次,了解情况,协助解决问题。在10月11日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及先后谢世的6位总主编吴晓邦、马学良、吕骥、钟敬文、张庚、李凌时,周老深深动容:“我们曾经一起谋划‘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大业,一起并肩战斗,长期相处,同甘共苦,他们却没有能够看到我们全部书卷问世的辉煌成果,共同感受胜利完成任务的愉快心情。我深深地怀念他们、感谢他们、敬重他们。”
  还有那些走遍祖国山山水水、农村草原、沙漠戈壁、海疆边陲,进行民间文艺的普查、记录、整理工作的十万大军,他们是“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骨干和“脊梁”。正是由于他们的执着与坚守,才有今天的累累硕果。
  “几台简陋的日产砖块型盒式录音机与国产的盒式磁带、简易定音器、秒表、照相机、一台钢琴,就是宁夏4部音乐集成公用的全部设备。”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戏曲音乐集成、器乐曲集成、曲艺音乐集成宁夏卷主编刘同生说,“当时,集成志书人员除国家规定的差旅补贴外,其他一概没有。尤其是基层文化馆的人员,连规定的差旅补贴都报销不了,走村串户采录资料时,还得自费按当地习俗,给歌手艺人买茶、糖或白酒。”
  “有的老艺人在‘文革’时受过批判,心有余悸;有的连说个媳妇都可以说成了,说破口就是不教;有的要酒喝得‘二麻二麻’的才愿意跳,才跳得好,这些都需要做工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主编聂乾先与记者分享了几个发生在云南的“老集成人”的故事。50多岁的云南省永平县文工队副队长薛文安,一人背着硕大的录音机上山做普查收集工作,每到一村都为群众做好事,在苗寨帮助修理缝纫机,在傈僳村修理铜炮枪,群众主动为他跳舞,乡长为了召集群众,把自己一棵树上的几百斤重的苹果,用来招待“打歌”的群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歌舞团的副团长司仙华,独自一人去到不通公路的独龙江,在那里跑了3个月,有的群众把她当成“琵琶鬼”。为了收集独龙族的“剽牛舞”,她买来一头牛,召集独龙族群众举行剽牛活动,最终收集到了“剽牛舞”。也许那个时代还不时兴“志愿者”这样的词汇,但这群人正是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志愿者。

  开发利用,莫让史料再度流失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直接促进了我国民间音乐学、民间舞蹈学、戏曲学、曲艺学、民间文学等文艺学科体系的建立、建设和发展,为民族学、社会学、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推进了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不仅如此,它的成果是多方面的,4.5亿字、298卷(400册)的国家卷本,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工程30年积累起来的珍贵基础资料有100多亿字,包括各种珍贵的手抄本、资料本及录音、录像、图片资料。如何避免这批珍贵资料再度流失,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每部集成志书的音谱、图像、文字、影像资料,都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过艰苦的田野工作收集积淀起来的不可再生的文献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研究价值。刘同生说:“我发现有些早期用有保存时限的落后设备及磁带现场录制或编辑的音像资料,有的丢失未存,有的存放时间过长已出现音律不准、图像失真紊乱的现象。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复制、编目整理,就会变成不可再用的废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遗憾。”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不仅是留给后人的一部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是今人继承、发展、创新的基础资料。据聂乾先介绍,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获演出一等奖的《跳云南》中的“跳哑巴”、“勾镰舞”、“确比”、“里格高”,都是依据收集到的民间舞蹈加工改编而成的。
  目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基础上,研发了“戏曲数据库”、“民间故事数据库”、“谚语数据库”等,充分发挥了国家规划项目的社会效益。“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后新的“集成志书”——《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卷集成》已批准立项,《中国皮影集成》也已立项启动。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是在系统调查全国各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因而是反映当时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全面、最权威的文献。由于“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普查下线(大致为1985至1995年间)之后约20年间,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变化最大的时期,如不及时抢救和整理,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将会受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而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收集整理的资料格外珍贵,它为我们应对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转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参照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价值会愈加显现出来。
   链接
  《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共4.5亿字、298卷(400册),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

文章来源: 中国民族宗教网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