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168名博士生被淘汰的背后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10-24 04:31     标题: 168名博士生被淘汰的背后

168名博士生被淘汰的背后

作者:□本报记者 李春艳 奚平 实习记者 郑巧   

日期:2009-8-26 9:45: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6年以来,南开大学已淘汰博士生168名。
  ●百名博士生被淘汰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说明了哪些问题?

  根据南开大学公布的最新消息称,南开大学今年又有33名博士生因未能达到毕业要求而带着遗憾离开校园。自2006年南开打破“零淘汰率”以来,截至2009年,已淘汰1989级至2003级博士生168名。这个数字几乎接近我国1982年至1984年招收博士生人数的总和。其中1989级至2002级文科类博士生淘汰总人数为116名。
另一个事实是,自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从1983年至1989年,全国在人文社科领域共授予380人博士学位。

  外国语学院和经济学院淘汰率最高

  根据2005年9月颁布实施的《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则》规定:博士生培养年限最长为6年。自2006年起,南开大学开始打破“零淘汰率”, 对28名超期未毕业博士生按结业处理后,此后严格执行博士生培养制度。据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南开大学淘汰的博士生中,文科院系占了很大比重。
  1989年至2002年,南开大学共招收博士生3371名,淘汰博士生135名,其中文科类学院共招收1930名博士生,淘汰116名,占总淘汰人数的85.9%。在各学院中,淘汰率最高的为外国语学院和经济学院,分别为16.22%和10.82%。也就是说,100名博士生中就有十几个人毕不了业,这个比率还是相当高的。
  达不到毕业要求坚决不授予学位,像南开大学这样的高淘汰率在国内似乎少见。然而,随着近年来博士生人数的不断激增,如何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日益引起高校的关注。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对南开的这一做法深表赞同:“南开做了非常好的一件事。上海交大比南开做得更早,复旦做得还不够彻底,我们正在逐步清理。”目前复旦大学在校博士生超过4000人,其中近1000人属于延期在读。按照规定,过了6年最长时限,一般要“清场”,有些则作退学处理。
  对于一个正在高速发展中急需人才的国家来说,博士生不仅仅意味着学识渊博,更是一国科研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每年都把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到博士生培养中去,但为何这么多博士生寒窗苦读多年却无法戴上那顶神圣的学位帽,怅然若失地离开校园呢?
淘汰原因多种多样

  顾云深认为,淘汰博士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就复旦来说,一般在规定的6年期限中未能完成学业就会被清除,毕业论文不达标,或者学生兴趣转移、健康状况出问题等原因也会造成不能按期毕业。
  据南开大学一博士生透露,今年没有毕业的博士生中,大多数是因论文质量不合格,导师直接终止了其论文答辩的申请,还有些学生是因为在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数量不够等原因所致。
南开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告诉记者,前两年她所带的一位在职博士生就没有按期毕业。原因是“平时太散漫”,所以3年后没能拿到博士生学位。  “在我的招生简章里,明确表明不招收在职研究生。这些在职学生,由于有家庭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精力大多不在学习上。”
顾云深也很赞成减少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人数。但减少并非剥夺在职人员读博机会,而是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形式来完成,年限也可以更长。

  中国成世界最大博士学位授予国

  据悉,目前我国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10家,高于美国的253家;在校博士生超过5万人,数量与美国基本持平且有超越的趋势。预计到明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但规模并不意味着效益和质量。由于博士招生的增加,有的博导从原来只带五六个人增加到现在的二三十人。有些学生反映,自己在毕业酒会上向导师敬酒时,导师居然认不出自己是他的学生。“这也难怪,他带了我们三届20多个学生,除了这次见过他,我们几乎都是邮件、电话联系,我也只是从照片上对他比较熟悉而已,学术指导,想都别想。”更荒唐可笑的是,北京某高校博士告诉记者,他的导师曾经指着他的论文质问他:“你论文写这么差,谁是你的导师?!”
  许多人将目前的导师培养学生模式戏称为“放羊式”培养,一个导师名下有数十名博士生,除了有事情做才会想起学生外,其他时间几乎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此培养方式,学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怎么提高?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副院长苏剑波说,上海交通大学从2007年开始限制招生人数,规定每个导师的在学博士生不能超过8个。同时还提倡导师每次见学生后要做个记录,研究生院也会经常跟博士生接触,调查导师花多少时间指导论文。如果有博士生没通过论文评审,对其导师虽没有明文处罚,但今后会在该导师招生时考虑这个因素。
  为做好导师质量的把关工作,上海交大从2006年开始选拔一些走在科研第一线的优秀的副教授担任博导,评选过程十分严格,第一批从全校仅仅选了15人。“这一措施给了年轻学者机会,也给不再站在学术前沿的教授敲响了警钟。博导也不再是终身制,每年都会开展评定工作。”苏剑波说。
  顾云深也特别强调了导师的责任,觉得“要把压力传递给导师,学生相对来讲是个弱势群体”。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南开大学此次被淘汰的博士生中,文科博士生占大多数,如此多的文科博士生拿不到学位,除了培养机制有问题外,是否因为学校在招生时把关不严,致使大量较低质量生源涌入所致呢?
  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介绍说,中国文科博士生在招生环节中以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把关不严、考核不准确等。有的学院招收大量的在职人员,但慢慢发现有些在职学生确实是因为对本专业感兴趣、愿意从事科研工作才报考的,但是其中有些不了解博士生教育的实质,认为博士意味着最高学位和层次,而不明白博士是从事创新性研究和国家政策研究探讨的专业人才,由于存在这个误区,所以他们考取后,并不把心思放在科研、学术上,而是为了一纸学位证书或虚荣心而虚度时光。
  在考核标准上,佟家栋说,博士生在入学时都会面临入学考试,但各学校、各专业在考试科目的评分标准上却不尽相同。有些科目要求及格就可以,有些科目要求较高,有些个别科目甚至可以破格。比如中文专业对外语的要求最近比较高,而艺术专业则对外语的要求则相对较低了。有段时期高校招生管理权力下放过多,也使得招生标准比较复杂。
  但佟家栋认为,不能否认目前中国的考试选拔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通过这样一种带有竞争性、知识性和潜力发现型的考试,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配合面试、导师决策及考生相关论文的审阅等一系列交流过程,可以比较客观地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南开自打破“零淘汰率”以来,愈加重视生源质量。为了保证博士生生源质量,近几年,南开大学录取的在职文科博士生所占全部文科博士生的比例已由50%下降到10%,并曾经因为生源质量问题而停招了一个在职博士生班。

  1982年博士302人
  2007年扩到58002人

  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起步很晚。1982年6月,我国首批博士生诞生。此后,博士招生数不断扩大,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了2007年的58002人。而扩招后,学生的质量又如何呢?
  “学位办去年做的一个全国博士质量调查表明,博士中较优秀的绝对比80年代多,很多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但有一部分人肯定是低于以前的水平,这是不能否认的。”顾云深说。
  苏剑波也认为“博士生的平均水平一直是在上升的。人数增加的原因,是因为学科、博导的人数都增加了。”不过他同时强调,“不需要那么多博士生。并不是什么职业都需要博士生,中国把博士头衔看得太高了,有些领域把博士学位作为晋升的硬性标杆,这是不对的。”
  而顾云深则表示,国家对博士生数量是有控制的。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高素质人才还是需要的。“我国的研究生比例还很低,博士生绝对数量跟美国差不多,但专业学位数量比美国少很多。我国从1982年恢复学位制度到现在也就2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要肯定的。虽然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质量有差距,但一直在进步。”

  国外“限进严出”制度值得借鉴

  相对于中国而言,欧美等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已经日趋成熟。
  德国的博士授予权集中于各类大学。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而且还是独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心。原则上说,德国大学的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资格取决于优异的大学学习成绩。在德国之外获得学位的学生是否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通常由大学的学院或系决定,前提是,申请入学者必须找到一位愿意指导与合作的学业教授。在德国攻读博士一般意味着同时也参与研究。除了博士论文的撰写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参加博士生讨论会,与其他博士生讨论和交流课题的研究进展。博士学位的获得需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而在美国,社会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要求对博士生教育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各大学建立的考核与淘汰机制,成为确保博士生质量的关键环节。美国博士生入学之后用两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并随时进行课程学习中的测验和考核,以保证课程学习质量;随后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对其前两年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核。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由学生根据其课程进度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后,由3至5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考试包括笔试、口试、文献分析、课题申请报告或研究计划、论文等不同方式,其淘汰率一般为5%至20%。通过考试的博士生成为博士候选人,开始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相对于中国的博士培养模式,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执教于墨尔本大学、现服务于悉尼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郭英杰副教授告诉记者,澳大利亚的博士培养制度兼具欧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培养特色,即相对于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的“宽进严出”,博士培养制度可谓极度苛刻,实行“限进严出”这一原则。郭英杰介绍说,经审核符合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或教职人员等预选对象,首先要通过导师的能力评估和学术委员会的资格审查,然后取得博士生资格。从获得博士生资格之日起,全日制学生的学制一般是三至四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一年;非全日制学生的学制一般定为五至六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一至两年。
  郭英杰说,博士生在一到两年内修完规定的学位课程后,进入“博士候选人”遴选阶段。未完成课时和学分的学生将失去博士候选人遴选资格。具备“博士候选人”遴选资格者,其所作的开题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认可后,成为“博士候选人”。郭英杰说,“博士候选人”的遴选相当严格,淘汰率高达30%左右,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具有学术研究潜力的学生入围,使其之后的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得到保障。
  郭英杰接着说,成为博士候选人并不意味着从此就抓牢了博士帽,在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还必须按期完成与导师协商制定的阶段性研究进度。研究进度的完成与否,须经学术委员会确认和书面通知。而未完成阶段性研究进度者,将受到警告,并要求在其后的阶段加速作业;连续三个阶段未完成工作定量且没有充足理由者,将自动失去候选人资格,甚至被取消学籍。当然,对于未能通过答辩和论文未能通过评审的学生,推迟授予学位或者不被授予学位,也是常见的事情,不足为奇。

来源:http://sspress.cass.cn/paper/4221.htm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