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陈文兴】民族和谐相处的云南经验及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10-18 22:47     标题: 【陈文兴】民族和谐相处的云南经验及启示

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历史上,云南少数民族有着很强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在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云南非常成功,各民族和谐相处的云南为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云南的民族和谐具有鲜明特色
  云南是国内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云南省元谋县金沙江边的丛林里在170万年前便生活着人类,虽然他们与现代人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还不得而知。在《史记》中,司马迁没有详细地描述靡莫之属、同师、叶榆、昆明、焻駹等西南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分属不同族群并开始交往和融合;而《史记》中所记载的战国时期楚国人庄蹻入滇,与古滇国民族相融合的故事,则说明成规模的云南各族群同汉民族移民融合的历史已经开启。两千年的融合和不断认同,使云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今日的和谐面貌以及鲜明的特色。

  有共同的移民心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各民族历史记忆中,自己都是“客”。其中,氐羌族系的彝、藏、纳西、白、傈僳、哈尼、拉祜、怒、阿昌、基诺等民族,不仅通过语言、传说、节庆、服饰等文化形式,还借助丧葬仪式中祭师指路把灵魂引到甘青高原牧场的方式,昭示着自己高原游牧者的身份;百濮族系的佤、布朗、德昂等族,其体型、肤色、语言、宗教都诉说着自己属于孟高棉的历史;百越族系的壮、傣、布依等民族,多能较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来源。至于汉民族,早期移民虽融入了当地人中,但人丁比较多、影响力大的集团,基本上都保留着祖先来自中原的记忆和传说。明朝洪武年前后,大规模的移民进入云南,云南的汉民族人口超过了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并以小聚居、大杂居的形式改变了云南的族群分布格局。此后,以汉民族主导的民族融合持续地、一浪高于一浪地展开,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加之移民过程的艰辛、寻找心理优势的需要,移民及其后裔很难忘记自己的移民身份,放弃关于祖先土地的浪漫联想,所以,在云南生活的汉族人,除了那些说得清自己祖先迁徙路线的人以外,都说自己是从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充军而来的。这样,就没有哪个民族会以云南唯一的主人自居,人们没有特别强烈的排外情绪,甚至还有些仰慕外面世界的情感。

  对化育者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云南最早的居民可能已经融入各民族之中,而从外地迁来的不同民族,由于山高谷深,往来不便,又形成了各自的个性。有的民族即使人口很少,特色也很鲜明,比如独龙族;有的特色已经形成,而跟母体仍有着广泛的共性,如纳西族中的摩梭人等。历史上,云南各民族的经济社会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各民族的先进分子渴望发展,对于在发展道路上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总是怀着感恩和尊敬之情。战国时期,庄蹻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到滇池一带,推动了当地的开发,当地人便拥立他为王;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后“攻心为上”的惠民政策,成为云南各族人民永恒的记忆,许多云南少数民族都有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其中傈僳族把孔明当神供奉,基诺人则认为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无法归队的战士的后裔,傣族认为是诸葛亮教会了自己盖房子,佤族则说有了孔明,他们才开始种水稻。

  有相对强的妥协精神。各民族迁徙到云南这块土地时,生活的环境、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每个族群都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并学会灵活处理相关事务。其中,本身就是稻作民族的百越人和来自南方的百濮人适应新环境的过程相对容易些,而北来族群由于生产方式不同,不适应坝区酷热烟瘴的环境,就必须承受更大的压力并学会更好地妥协,重新学习、积累与邻居和自然环境相处的方法与经验。比如,北来的哈尼族利用哀牢山南麓受南来气团控制、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修筑了从山脚到山顶的梯田,他们还接受了当地滤水性很好的高坡度歇山式草顶建筑,将从西北带来的土掌房的平顶变成了晾晒物品的露台,食物也变成了以谷物为主,而其乐观、能忍受的适变因子,却通过不同途径得以传承;如今居住在通海一带的蒙古族,已经从牧民完全变成了农(渔)民。

  云南经验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启示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才形成今天的民族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形成了汉族、壮族、满族、彝族、回族、藏族等56个民族和其他一些没有识别出民族属性的族群。在这些民族和族群中,人口稍多的群体大多是由众多古代民族融合而成的。自从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费老认为,中华民族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实现的。这一提法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而非民族学概念。但是,无论是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还是中国各民族融合的事实,56个民族更多的是历史传承,而中华民族是一个结果。由于长期的融合,在现代中国版图上拥有中国国籍的人和因不同原由迁到其他地方的人及其后裔,无论是自己认知还是被别人“看做”,他们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这是无疑的。当然,由于56个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子系统,各自存续的时间已经久远,差异将长期存在也是事实。当前,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历史、从世界各国及中国本土那些各族群状态、分布、历史互动、迁徙的场景与中国有众多相似点、民族融合的实践又非常成功的地方汲取经验,获得灵感,积极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和谐相处。

  从目前理论界对中华民族研究的深度看,整个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在以下方面与云南最为相似:首先,迁移带来的重新组合,使各民族及其成员都有“客”记忆。中国历史虽然绵延五千年不绝,但人口流动性是很强的。历史上每次巨大的社会动荡,都会造成人口大规模迁徙,秦末农民大起义、匈奴内附、东汉末年动乱、晋朝永嘉之变、宋朝靖康之难、明初移民和明廷南渡等,都使中国的人口和族群分布了发生重大改变;游牧民族因逐水草而居的需要及民族间冲突等原因,也在不断迁移——这使得中国除中原少数地方外,绝大部分人口都有过迁徙记忆。其次,移民心中都有偶像。除宗教诸神之外,一些作出过杰出贡献、品行值得称道的人长期受到移民的景仰。其三,移民积累了在陌生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丰富经验。凡是移民,特别是非族群整体移民,都有很快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

  云南民族融合的过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融合过程的一个缩影,因此,云南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为我们促进中华各民族和谐相处提供了以下启示:
  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立足于各民族存在及分布的现实,将中国各民族在全新的环境中不断解决自身问题而形成的新的认同上升为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这个过程完成后,各民族还会有很多个性,这些个性不仅彰显着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多姿多彩,而且还有利于人们在各自创新过程中吸收彼此的成果;与此同时,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意识也会更加强烈,并超过其他认同。通过国家扶持,解决国家有效管理范围内因发展不平衡问题造成的各民族在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使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共同发展繁荣的水平,进而对国家怀有更强烈的感情和忠诚。

  以发展为动力。发展是硬道理,民族问题实际上也是由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从云南的经验和现实看,发展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扶持问题,主要是政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这种扶持只有和少数民族生产,特别是少数民族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提高联系在一起,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其次,要大力宣传为各民族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各民族有共同的记忆和共同的感激,才能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再次,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要解决民族地区的代位开发问题,最核心的一条是帮助民族地区认清形势,提高在谈判中的博弈能力。

  鼓励交往。云南各民族自身及民族间关系的发展,应该说是得益于各民族在不断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交往。在不断的交往中,各民族的精英乃至整个族群认识世界和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在以积累更多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积极鼓励交往,使各民族成员在以个体身份和其他民族成员的交往中,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价值。

  树立法治的权威。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冲突较少,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在交往中保留了大量动人的故事和美好传说,得益于特有的民族结构和生活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分布状况也是重要原因,它使各民族大众交往很少。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群众的、广泛的、高频率的和多层次的,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化的途径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树立法治权威应是最核心的环节。在解决纠纷时,用政治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妥协,对少数民族进行应有的照顾,在一定的时期是可以的,但同时必须让法治扮演应有的角色。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