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汪玢玲]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09-10-14 14:05     标题: [汪玢玲]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故事

                                          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故事
                                                              
                                                                            汪玢玲

    长白山是满族发祥地。远在千年前即有女真国王在钓鳌台祭天的遗迹。清初吉林满族主要由建州女真的讷殷部与珠舍部(均在长白山周围)、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及东海女真的一部分构成。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史称海西女真。其扈伦四部为乌拉部(吉林一带)、辉发部(辉发河流域)、叶赫部(伊通河上游)、哈达部(辽宁开原南哈达河流域)16世纪中叶以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满族共同体。努尔哈赤(罕王、清太祖),青年时期曾在长白山中放山挖参,后又在开原马市上经营人参,储备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打下了八旗制的基础。清朝发迹于此更与长白山自然造化形胜密不可分。
      长白山博大神奇,是亚洲三大雪山①之一,海拔2 749米,以其重峦迭嶂,烟云弥漫,明湖高悬,林海雪原的奇特景观著称。长白山古称不咸山不咸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其中《大荒北经》云: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日不成。有肃慎氏之国。
      可见早在秦汉以前,不咸山与肃慎国同时闻名于中原。不咸,东胡语,有神巫之意。长白山先民自古便神秘其山,将长白山视为神山。汉魏时称盖马大山徒太山,唐时称太白山。辽金时始称长白山,至今定名已有近千年历史。当地亦俗称老白山。满语称果勒敏珊延阿林,即长白山(“果勒敏——长,珊延”——白,阿林”——),以其终年披雪,山头长白,故名。清以长白山为发祥地,视为祖山,并从这里孕育了满族族源神话《佛库伦吞朱果生圣子》。


    比较珍贵的是近年挖掘出满族萨满教神本中的神话《天宫大战》(创世神话)、《托亚拉哈》(火神神话)、《白云格格》(洪水神话)等都极为雄浑壮观。特别是满族女盗火英雄托亚拉哈从天神阿布卡恩都里心中盗来神火,怕火种熄灭,吞进肚里飞向人间。她被烧成虎目、虎耳、豹头、豹须、獾身、人心、鹰爪、猞猁尾的一只怪兽。她牺牲自己,四爪趟火,驱冰雪,逐寒霜,为大地和人类送来火种和温暖。这一盗天火的神话说明满族先民对生命和光热的挚着追求,表现了他们战胜自然,无所畏惧,火一样炽热奔放的民族性格。托亚拉哈学者称为东方的普罗米修斯
       金代及清代皇帝都以长白山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金世宗时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清康熙帝又于1677年特命大臣觉罗武默讷往祭长白山,二十一年(1682)康熙东巡时又在吉林市小白山设望祭殿,封长白山神,岁时享祀。这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放山的传说、康熙、乾隆东巡的故事很多,大多附会于长白山下某些胜迹,或带有某些明显的历史印记,具有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有关女真人《大金碑》的传说,罕王有国,康熙猎虎的传说,都深刻地表现了北方狩猎民族以弓矢定天下的民族英雄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清代在伊通的拉林河和第二松花江广大地区,圈为三个围场,供皇帝围猎。由于受女真人、满族影响,在长白山里各族狩猎遗风至今不衰。有关猎虎、捕熊的传说都别具特色,相应而产生许多生动的动植物故事,构成东北猎区故事网。故事的主人公往往失其本名,被泛称为李二虎、王大胆、老炮手、老木把等等,都是当地群众所拥戴的出名猎手,他们机智勇敢,不惜性命,与凶兽拼斗,为山民除害,其中既有宝贵的狩猎经验、严肃的猎俗,又有打围人的群体意识和互救互助的团结精神,充分表现出以满族为首的各族猎民的骁勇智慧及质朴正直的思想品质,在许多民间故事中保留着狩猎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亚洲三大雪山:中国的峨嵋山、长白山,日本的富士山。(《三仙女》)的故事。这里有天女浴躬池”(圆池),据说是满族始祖母佛库伦洗浴的地方,这里生“朱果”也是神话就地取材的仙果”。


文章来源:民俗学网站: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0-14 14:06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