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用心汤和血肉熬出的诗歌 [打印本页]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0-8 22:02     标题: 用心汤和血肉熬出的诗歌

用心汤和血肉熬出的诗歌

 ——诗人桑恒昌访谈录

桑恒昌:山东人,现居济南。他以享誉世界的怀亲诗歌独步诗坛。在当代诗歌众声喧哗的时刻,当众多同时代诗人开始销声匿迹或者创作力大面积衰退的时刻,我们发现这位已经年近七旬的老诗人,仍旧保持着持久的活力和不亚于年轻人的激情,将他的创作一次次推向新的高度。因此他理应成为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国当代诗坛应再度引起关注的对象。

马知遥:山东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作家、诗人。长期从事新诗现场的写作和批评,现居济南。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


1, 桑老师,您的第一首诗歌是什么时候发表的,到现在为止,您从事诗歌写作多少年了?能谈谈您的创作历程吗?



答:我的朗诵诗《幸福的时刻》在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得创作二等奖,发表在同年1963年7月号的《解放军文艺上》,后来成为大诗人的李瑛先生,编辑处理这篇稿子。并在文章中提及。

何时从事创作很难界定。如果一定要划一条线,那就是1961年到部队之后。参加从雷达团到空六军再到北京军区空军。最终代表空军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写了许多作品。

 我的创作几起几落。入军校之前,写了许多作品,多为演出供稿。入军校之后,赶上“文化大革命”,让批什么批什么,让赞什么攒什么。从发表数量看是高潮。从文学创作的本质看是低潮。军校毕业后,到西藏拉萨雷达团服役。1973年因患白塞氏综合症,转业到地方。不久调入山东文学社工作。也曾写过小说,有一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两篇。也曾写过报告文学,合作的《爱的暖流》获第二届全国报告文学奖。自从在山东作协当了兵头将尾,专事抒情短诗创作。我的职业是文学编辑,创作纯属业余。茶饭之余、睡觉之余、深更半夜之余。



2、我知道,您从事诗歌创作那么多年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像你这样一辈子把诗歌作为自己创作事业的诗人真的不多,您是如何做到“终身诗人”这样的写作状态的?



答:是不是“终身诗人”暂且不论。到终身的时候再说不迟。新中国成立以来,诗人们自身的承载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使命意识,有的侧重生命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时代的困宥,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之间,要么互相排斥,要么互相疏忽。我以为,无论二者谁为正,谁为反,总是和起来更好,即正反合。既有使命意识之深含又有生命意识之充盈。使命意识和生命意识应该成为诗的两翼。如此,方能飞得高远。可以说,引领我和催促我笔耕不辍的是情感的力度。大疼大爱在人间。



3、现在的年轻人,就我知道的大多数从朦胧诗歌受益,而且很少去关注身边已经成名的老诗人的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老诗人的创造力已经衰竭,而读你的作品,尤其是近期作品,我只能有“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我也没想到您还在继续写诗而且质量还那么高,产量那么大,回头再读您的作品尤其是读到“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时,我的泪出来了。我以为亲情诗人人都会写,但写到每个人心里的亲情诗歌实在太少,请你谈谈你的创作感受?并谈谈诗歌“情”的抒发是否有技巧的参与?怎样参与?



答:当今诗坛,竖旗鸣号者有之;沿街叫卖者有之;互相贬损者有之;自我标榜者更不计其数。恕不列举。我记得,你曾提出“感动写作”。不谋而和,我提出“情感写作”。我想是一回事。就是把生活中受到的感动,化为诗篇,再去感染读者。入是感动,出是感染。都离不开情感这个最最重要的因素。诗人马非有论:“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处于信仰危机与美学迷茫中的当代中国人,能读到桑恒昌那些饱含智慧与血泪的诗作,应当看作这个无神世界里的一个美妙而动人的神话,事实上,桑恒昌以他的怀亲诗(有别于古代的题材)、爱情诗、感怀诗抒写大爱、追求大美,将睹物思人与触景生情发挥到极致,第一个在汉语新诗领域矗立起一座情感的诗意丰碑,首先在大众层面和批评层面引起反响,其学术层面的失语缘于汉语新诗标准的缺失。”我以为,情感是涵养,技巧是修养。

 没有情感不会动人,有情感而表达不出,表达不好,表达不充分,也不会感人。或感人不深。



4、读你大量的诗歌,我发现你其实写作题材很多,除了最为成功的怀亲诗歌,还有怀乡诗,以及对生死感悟提升的感怀诗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咏物诗。但不论什么题材,你都饱满了情感,那些浓度极大的诗歌似乎都带着你滚烫的心和血肉的情怀。能不能说,你已经将整个世界甚至万物都已经当了自己的亲人,所以你才有那么多浓烈的情感,才有那么多感人的诗句?



答:你提出的问题其实已经回答了问题。我以为,写什么,那只是个躯壳。关键是你心里有没有,厚不厚,大不大,真不真。就是有没有让躯壳活起来的灵魂。写什么都是写自我。自我的感受,自我的情怀。网络作家张卫华在她的文章中说:“桑先生倡导情感写作。亲情、友情、爱情,家园、家国,皆饱蘸诗人浓得不能稀释的情感,泣一腔热血,沥一肝苦胆。而这种奔涌浑灏之气,贯注于诗中,便体现了一种雄浑之美。”任何艺术作品,感人是其最重要特质。感人之浓,方能醒人之深。凡我讴歌的对象,都血肉丰沛。可与之对话,可与之交流。我是把世间万物,都集中在自己身来写。虚虚实实,都是我情感的一部分。



5、我曾经采访著名作家苏童,他说对他影响极深的是童年和少年的生活,其实一个作家未来成就的大小和他有过什么样的童年生活息息相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您能谈谈童年和少年生活对你后来的影响吗?



答:苏童的话很有道理,也是经验之谈。有一位大作家说,所写的作品中,都有童年的影子。我开化较晚,最早的记忆,就是母亲经常生病。熬药、做饭我承担了不少。做饭很简单,小米粥加菠菜。母亲去世后,上了一年多高小,就到距家七十华里的恩城读中学去了。总之,是一个凄冷的童年。所以,我的诗是冷色调。这并非是有意为之,而是,童年的情绪总是从内里渗出来。



6、苦难能够成就一个诗人。您对苦难的看法是怎样的?如何面对苦难?体味苦难?战胜苦难?



答:过去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中的成才率似乎更高一些。当然,只是臆猜,没有数量分析。我曾写道:“我们用长了牙的脚/一步一步啃过来/我们还要用脚上剩下的牙/一步一步啃下去”。我过往经历三次大难:政治之虞,冰雪之虞,疾病之虞。每一次都有悬崖之险。身在灾难中,痛不欲生。其实,灾难是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提炼。我这辈子想做三件事:当兵,上大学,坐监狱。所谓坐监狱,不是体验,而是砺炼。战胜苦难,关键是咬着后槽牙去经受煎熬。



7、我看过一首《祭奠父亲三柱香》其实是由三首短诗组成。里面的诗句句句 在人心,“我的手/摧枯拉朽地热过去/你的手/排山倒海地凉过来/两颗心/同时结冰”“星星刚刚打捞出太阳/你啃完最后一块时间的骨头/转身去了黑夜”“母亲的那场雪/下在五十六年前/下在五月的二十八日/正午的阳光/半身麦芒/半身寒霜”。您能谈谈创作这首诗歌的心境和具体情况吗?



答:痛,说不出理由的痛。不是仅仅出于热爱,也不仅仅是总想回报的痛。92岁的父亲,住院8天。我看着他的灵魂一步一步走远。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能为力。父亲去世后116天,继母去世,雪霜交加。我写了首《上坟》:“哭母亲的泪还没干/又用来哭父亲/哭父亲的泪还热着/又用来哭继母//里面睡着/三位亲人/外面跪着/68岁的孤儿”同样表达悲痛之情。所不同的是,用诗来表达。



8、您被称为新时期意象抒情诗的领军人物,能否从你多年的创作实践出发谈谈意象抒情诗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其在目前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


答: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一时成为经典之谈。我以为形象思维更适合诗以外的文学样式,形而像之嘛。写诗最基本的材料是意象。当然不是全部材料。还要有形象、非形象等。但是,写诗主要是意象。意象互生,虚实互藏,水乳互融。一首好诗写成,就像一个人诞生一样,躯体和灵魂再也不能分割。诗是藏的艺术,这是我对诗的理解。如何藏是诗的技巧,藏什么是诗的灵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言,能引发多向思维。使得熟,使得精,什么武器都能克敌。没有武器,仅凭一双铁拳,也能打遍天下。



9、您说过诗歌应该有理趣,充满理趣的诗歌才是好诗。您能具体谈谈您评价好诗的标准吗?



答:我们惯常说,诗中有哲理。领悟哲理,读哲学就是了。诗中排斥的不应是哲,而应是理。所以,我说诗中应该充满理趣。方能诱人、感人。比如清除环境污染,我曾写道:“请给你的空气刷刷牙/要么给它戴上口罩/要么让它闭上嘴巴/最好的办法/把它结扎/你想,它若是怀了孕/还能生出啥”标准就是会心对意。



10、已故著名学人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百年新诗是失败的。有些理论学者也提出新诗的出路是回到格律,要为新诗写作找到一种基本的写作技法和规则,才能让百年新诗找到活路,您怎么看这样的说法?



答:新诗没有成功,但有成就。自古以来,哪种诗体之变都需要数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臻于完美。新诗至今,不足百年,为什么不能宽容更多的时间。新诗也要有江、河、湖、海。格律的探索是一条路,但是,一条路走不开千军万马。我以为当前诗坛最重要的是,缺失诗的标准。这极大地妨碍着诗教育、诗创作、诗评论的发展。我的标准就是两个字:震撼。这是我的,感性的标准。理性的标准,还需理论界去架构。



11, 作为已经成就了自己的诗歌风格并对广大诗人和读者产生影响的老诗人,您对当代青年诗人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期待?



答:罗马尼亚诗人齐奥朗说过:“过度的自由和过度的恐怖,都无法让精神繁荣。精神需要一个可以忍耐的枷锁”



12、您对自己今后的写作还有什么设想,您最近的写作计划是什么?能让喜爱您的读者和诗人们了解一下吗?



答:我没有写作计划。我相信,好作品大都不是计划出来的。我无时不在写,在心里写,随兴而写。还是那位齐奥朗说过:“一个作家必须为自己的天赋所推动,而不是去指挥和发掘天赋”


作者: 缥缈孤鸿    时间: 2009-10-9 22:32

今天刚看了一部电影《海上钢琴师》,主人公从未上过陆地,却可以创作出极好的曲子,甚至爵士乐之父也只能落败而归,他的名曲都是来自他的灵感和天赋。总感觉诗乐是相似相通的,好的诗人除了其天赋,重要的就是其捕捉灵感的本领。
作者: 马知遥    时间: 2009-10-10 11:24     标题: 是的

后天的艺术训练和情感浓度的培养多么重要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