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中南民大校训释义
[打印本页]
作者:
tch_minda
时间:
2009-10-7 20:42
标题: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中南民大校训释义
校训是一所学校用简练而概括的文字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指导意义的准则,它是一所大学特性的体现,是大学在长期治学过程中形成的特点、精华的概括,它是这所学校的精神所在,是高等学校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育人方向、治校风格的高度凝聚,是学校校园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校训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是指引学校群体自我教育和共同奋斗的旗帜。适时制定和颁布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校训,对于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强化“大学意识”,深化学校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十分重视校园精神的培育、提炼和弘扬工作,并将此作为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抓。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结合起来,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民族高等学校的办学新路,在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校风建设、校园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反映学校历史传统的校园精神,与时俱进,在新时期的办学实践中,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时代内涵。校园精神在新时期的新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和精心提炼、培育,使之与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任务相一致,成为学校的品牌形象,成为激励全体师生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于2004年初,学校成立了校园精神研究领导小组,开展了“弘扬中南民族大学校园精神”专家教授、中青年学者、学生代表不同层次类型的座谈研讨活动,校园精神网络论坛、网络征文活动,校训、校歌征集活动,校园人文景观工程建设活动。通过分析、总结、概括出了中南民族大学校园精神的内容。即:勤奋务实,艰苦奋斗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民主科学,求真创新精神;和而不同,宽容开放精神;笃信好学,与时俱进精神;团结进步,爱国奉献精神。在认真分析、总结、概括校园精神的基础上,对广大师生提供的多项校训文本进行反复筛选,共确定8件校训文本报校党委审定。校党委经过充分论证和进一步征求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正式确定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作为我校新的校训。
笃信好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忠实、忠诚、专一之意。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小民笃于农,则财厚而备足。”(《管子·君臣下》)等。“信”在《论语》中共出现过38次,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治病、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其“刚、毅、恭、敬、忠、信、宽、敏、惠、勇”等“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笃信好学”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笃信好学”,意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孔子认为,“笃信”与“好学”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对真理的服从既要绝对“笃信”,还要“好学”。“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充盈其身。“人不学,不知道”。每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完善道德修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一个人尽管有上述“六言”的美德,但如果不学习,就会偏而不舍,产生“六蔽”,所以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好学堪为表率,正是他对学习重要性充分认识的缘故。
在这次校训的提炼论证中,专家学者认为在我校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对真理、对事业、对学习执着追求是一条始终贯彻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红线,是学校以及师生个体的一贯状态,“笃信好学”不仅是我校传统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今后应该继续坚持与弘扬的一种价值取向。
自然宽和。“自然”引自蔡元培先生“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发展个性,崇尚自然”是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强调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为此,他反对在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重视学生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的方法。“宽和”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虽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但“宽”与“和”分开来用,含义颇丰。“宽”在古代哲学中是“仁”的内容之一,有宽弘、宽厚之意。“宽和”作为校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包含有对人与物的爱、包容、理解,展示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充实;同时包含有对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解与追求,又展示出“和”的根基:一定要承认万物的多样性、个别性,这是“宽和”思想中所能发挥出的最有现代感的要素。
在把“自然宽和”作为校训内容之一的论证中,广大专家教授认为,它既是我校“以人为本”和宽松、和谐办学理念的表述,也是我校作为民族大学处理民族关系、师生关系、学术关系等理念、方法上的一个重要个性特征。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以简洁的词语、精练的文字、朴实的词义诠释了中南民族大学创立5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积淀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学校坚持以“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为办学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高等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探索民族高等教育内涵式科学发展的办学新路,在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工作、高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要实现广大教职员工对党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完成民族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需要“笃信好学”;少数民族学子要报效党和国家,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样需要脚踏实地、矢志不渝地“笃信好学”。要使学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要建设和谐校园,需要“自然宽和”;要正确地处理好民族大学中的民族关系、师生关系、学术关系等在理念和方法上需要“自然宽和”。应该说,中南民族大学的校训思想高远,不仅文辞优雅,而且内涵深厚,寓意深远悠长。能够既出典有据,又暗合时代之精神,既寓意深远,又深谙教育目的与大学理念,既指明了治学做人之方法,又晓谕了修身报国的道理,既追求了崇高的品格,又关怀了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校训。
资料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报
作者:
张国伟
时间:
2009-10-27 21:23
顶个!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